有人把意守分為三類,其中就有“內視”意守。內視意守,閉目垂簾,用目力內視所守之處。比如守上丹田者,目珠上翻以內視頂門;守下丹田者,目珠下轉以視臍下。意隨目光而動,氣亦隨之上下。閉目返觀自心也有三種:
空觀——觀宇宙中間一切事物,大至世界山河、小至自我身心,都有發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提起這心,觀這空相,叫做“空觀”。
假觀——空觀練習稍久,入坐後再看這心,每一念頭必有一種對象。對象不是一事,就是一物。凡世間的事物,都是因緣湊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滅,我們心中念頭的起落,也是如此,絲毫不可執著,如此觀察,叫做“假觀”。
中觀——從相對方麵看來,空觀是屬於無的一邊,假觀是屬於有的一邊。功夫到此地步,還不算完全,應該再為精進,觀空時不去執著空,觀假時不去執著假,離開空假兩邊,心中無依無著,洞然光明,這叫做“中觀”。這種內觀法,也可叫內視術。就是我們平時的兩目都注視外物。當靜坐時,可先放下身心一切萬緣,將兩目合閉,來向內細細返看自己的念頭。這是正本清源的調心方法。
常言道:語過千言,不病自傷。練氣功宜寡言少語,勸君終日默如愚,煉成一顆如意珠。為此《養言秘旨》書中有四少,訣雲:口中要言少,心頭要事少,肚裏要食少,晚間要睡少。把言少排在四少之一的應置。舌不動而神在心,修行的人,尤其要曉得“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的遭理。
《中華氣功》雜誌1988年第6期上登有這樣一則故事:石鬆小時候練功時,一次,他坐在那兒,感到渾身發熱,他跑去問師傅:“這樣對嗎?”師傅搖了搖頭。接著又坐,他感到渾身輕飄飄的,好象要飛起來。他又去問師傅:“這樣對嗎?”師傅又搖了搖頭,一連問了好多感覺,師傅總搖頭,是叫他再去練。石鬆心裏發了恨,對自己說:我幹脆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問,一直坐下去,得不到對的感覺,我就不起來了,在放棄了一切念頭之後,很奇怪,10幾分鍾之後,他便突然進入了一種奇不可言說的狀態。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從壯年時期開始練氣功,在其《不與老為期》詩中雲:閉目常閑坐,低頭每靜思,存神機慮息,養氣語言遲。實際上,他也正是從精氣神的保養上來進行修練的,因而使他活到75歲的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