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練氣功與北鬥七星(2 / 2)

道書《大成捷要》中也有“關竊秘訣”一說,其中寫到:夫人身後有三關:尾閭、夾脊、玉枕是也。尾閭在夾脊盡頭之處,其關通內腎之竊,上行乃是一條髓路,名曰漕溪,又名黃河,此陽氣上行之路。直上至第7節,與內腎兩相對處,謂之夾脊關。又上至腦後,謂之玉枕關,此身後三關也。古人雲:“前三關,後三關,收拾起,一擔擔。”後三關均在脊柱骨上。

北京白雲觀有幅《修真圖》,畫著人的每節脊椎骨分別對應自然界的某一節氣,這是古代氣功師通過長期修練、仔細觀察而發現一條“人天相應”的客觀規律。按照《修真圖》的“人天相應”去練氣功,會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大凡練氣功都要求:舌抵上齶,亦稱柱舌,舊稱“搭橋”(將舌放下也稱“拆橋”)。

具體做法:初練者應唇齒輕輕閉攏,齒似合非合,兩側臼齒如咬物。舌尖自然抵於上門齒內與齒齦相交處。稍用意念即可,切勿用力,否則舌即僵硬而產生副作用。稍用意念即可,切勿用力,否則舌即僵硬而產生副作用。稍有基礎後即可舌抵於軟硬齶交界處。

作用:任脈起於會陰,沿腹中線上行,止於唇下之承漿;督脈起於會陰,沿脊上行至顛轉向前,經眉中、鼻端,止於上唇裏之齦交。舌抵上齶,可收到交通任督二脈之功。於是沿督脈上升之氣,化為津液向下降於口,氣通時似有水從唇流出(實際不會流出),此時切勿張口,而應寧神靜待,使之順行而下。用意念誘導送入丹田,古稱“常養玄穀芝,灌溉瑤池水”。

保健功中有專供人練的舌功,舌功俗稱攪海。用舌在牙齒外邊運攪,左右各18次;產生唾液後接著漱津,閉嘴鼓漱36次然後分3小口咽下,再用意引導唾液慢慢到達丹田。久而久之,咽津時就會產生聲音。此功不僅能防止口苦、口澀、喉痛等,還能清潔口腔,滑潤胃腸,促進消化。

有一種名叫返還功的功法,返還功的要領之一是舌抵“天河”(即上齒齦正中)以暴露舌下兩個唾液腺開口(即金津,玉液二穴),入靜後隨著意念與呼吸的配合,舌下津液源源不斷的流出,呈現出“白玉齒邊流舍利,紅蓮舌上放毫光”的景象。待津液一多,便一口吞下,隨呼吸以意送至丹田。此時,可聞及腸鳴轆轆之聲。

練功中的舌功,可以起到集中思想,排除雜念的作用。又有刺激唾液腺大量分泌唾液,增進食欲,加強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作用。還有引君火下降,奉陰精上升,水上火降,水火即濟而達陰陽平衡之作用。總之,舌動可以幫助消化、疏通經脈、調和氣血、加強五髒功能。練功修行者,不妨體睞一下“舌上蓮花遍體香”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