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起季肋繞身行,
同足少陽之經循,
圍身一周如束帶,
為病溶溶若水浸,
胃虛脈緩足痿璧,
婦人病帶未白淋。
帶脈橫行在人體腰腹之間,統束全身直行的諸經,如束帶一樣,故名帶脈。
本脈出自十四椎,起於季肋之下,足厥陰的章門穴處,同足少陽經並行,過帶脈、五樞、維道(均為足少陽、帶脈之會)三穴,前行回繞身體而微垂,左右相接。
本脈有病,就會發生腹部脹滿,腰肌縱緩重垂,如坐在水中一樣;若陽明脈虛,宗筋縱緩,致使本經不能收引,則失去了統束諸經的作用,就會發生下肢軟弱不能行路的足痿症狀;又若上下往來直行的諸經遺熱於本經,濕熱鬱滯,綿綿而下,就是婦女的帶下症。
帶脈為開通周身氣血的主穴,闌門、帶脈、三陰交同時並用,有散瘀結之功,對於腸胃積滯、諸般結症、腹痛、胃痛、膽痛、偏頭痛、三又神經痛、後腦痛,為必須施治的重要穴位。
命門與丹田都在帶脈上,內家拳就強調鍛煉帶脈。帶脈充實,配合塌腰扣襠與旋腰轉脊,氣就鼓蕩於命門與丹田之間。
帶脈束腰而前垂,統束縱象諸經。功效是通表達裏,開結通經,疏滯散瘀,主治月經不調、白帶多、腰痛,三陰交同時並用,有散瘀疏結之功。
練氣功者,可引氣沿帶脈的弧形路線運行,天長日久,能起到氣血鼓蕩的作用,調解陰陽,氣血平衡,自會有顯著功效。
衝脈發於腹氣街,
後天原氣氣衝親,
合於先天之真氣,
相並挾臍上胸懷,
氣至胸中合任督,
滲布藏府諸經海。
從這首詩中可知衝脈在人體中的位置及其作用。
練功有素者,可有意念在百會穴垂直會陰穴中問,設置一線,如同醫院中掛大針時用的橡膏線管相似。中有氣息可以上下隨意疏通,此即所謂衝脈者是也。由此可知,練功者的意念位置與醫學理論中關於衝脈的實際位置,完全一樣。
練功講三才合一,衝脈通頂,開頂與大宇宙和合,頂通之後,便可出現接受宇宙大千世界信息的能力,逐漸形成時空通達無礙的靈通功力,實現“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因此,對練功者來說,不可以不知人體的帶脈和衝脈,知此理者,才能使自己身體的微觀小宇宙與自然界的宏觀大宇宙保持同步狀態。
俗話說:“練功不收功,收獲全自扔”。收功是氣功鍛煉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其目的是將練功後所產生的內氣,運用導引納入丹田,亦稱“氣息歸元”。初學練功者,對於收功千萬不要草率從事,馬馬虎虎,更不能舍掉這一內容。
導引內氣歸原的線路,是先將經絡脈的內氣集聚到任脈的氣海穴(即下丹田),內氣經過氣海穴進入任脈,再經過以任督二脈所組成的循環軌道,各自歸回原位。因此,在收功全部過程中都可把意念活動穩在下丹田。
下丹田係指肚臍或氣海穴部位,在做預備功和正式練功中要意守此穴,在收功時也要把氣收歸此穴,這叫做“真氣歸原”,意在使寶貴的內氣都收到丹田內貯藏起來,營養全身,不使之散亂。
準備收功時,不論意守何處,都要先把練功時自己所意守的任何事物都放掉,把要收功的意念活動轉移到下丹田,把氣緩緩地向下丹田集攏,這就是練功家所說的“氣息歸元法”。
有一首收功歌寫到:
回心轉意氣歸源,
長呼長吸膻中點;
丹田開合數三次,
雙手下垂功練完。
此詩對收功做了高度的概括和形象化的說明。
練功多年的老同誌,在收功方麵,也有好多獨創的地方,雖然書中沒有形成文字,但也值得自學氣功者借鑒。比如,有這樣的收功方法;雙手合十,舉至頭頂,緩慢地落至胸前,在膻中穴(中丹田)位置稍停片刻,心裏可默念收功三次,再將合十的雙手分開沿胸腹部下垂至氣海穴,男同誌左手心靠近腹部,右手扣在左手背上,實際上是雙手內外勞宮穴相對,待2~3分鍾後雙手散開。此時再把雙手熱摩後移至麵部,掌心朝裏位於雙眼前方,沿腦門往後(熱摩頭發)繞過頭頂,隨之移太陽穴處,由下往下擦麵,反複三次,再用雙手食指按摩鼻柱,最後摩擦雙耳,可覺雙耳有溫熱感。正如《揉耳歌》所言:
耳廓方寸地,
造化藏玄機;
早晚勤揉按,
病魔不敢欺。
收功完畢後,要鬆靜站立片刻,使身體內部氣血更好地運化,待有極為輕快,舒適的感覺之後,再把眼皮慢慢睜開,方可自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