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者在練功過程中達到一定境界時,能使大腦原來處於廢用狀態的潛在功能得以發揮,從而開發智慧和調節潛能。呼吸也由原來的自然呼吸發生質變,進入體呼吸狀態。
前人稱體呼吸為胎息。何謂胎息?即呼吸之息氤氳布滿於身中,一開一合,遍身毛竅與之相應,而鼻中反不覺氣之出入,直到呼吸全止,開合俱停,則入定出神之期不遠矣。
嬰兒處胎,鼻無呼吸,以臍帶代行呼吸之功用,及出胎後,臍之功用定止,而鼻竅開矣。修持口訣重在“胎息”。胎息者何?息息歸根之謂,根者何?臍內空處也。臍內空處,即“黃庭”也。引證《黃庭經》本丈:“上有魂靈下關元,左為少陽右太陰,後有密戶前生門,出日入月呼吸存”(《內景經》第二章)。
晉代葛洪說:“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已成矣”。胎息又叫“先天真息”,或稱“龜息”。
科學研究表明:皮膚是一個輔助呼吸器官,具備一定的呼吸功能,它除了依靠血液來供應氧氣外,還能直接從空氣中吸收氧氣來營養自己。據測定,在一般情況下人體外層皮膚有吸收氧氣的生理功能,而當皮膚溫度上升時皮膚對氧的吸收率亦會隨之增加。練氣功可以產生反射性周圍血管擴張,使包括臉麵在內的皮膚溫度升高;運用氣功中的“胎息法”進行毛孔呼吸更能提高皮膚的呼吸功能,增加氧氣的吸入。皮膚供氧量的增加意味著皮膚營養的增加,換言之,也就是提高了人體的健康水平。
現已研究清楚,人的整個體表都會進行呼吸,甚至連最厚的足跟皮膚與滿是頭發的頭皮也都會呼吸。不過,最明顯的部位是胸韶、背部和腹部。人體整個體表麵積僅為1.2~2.0平方米,肺卻有7億個肺泡,全部展開麵積有75平方米左右,是皮膚的30~50倍。因此,皮膚的呼吸作用與肺相比是極微小的,其吸氧能力僅占1/180,排出二氧化碳能力僅為1/90~1/650,從生理學的角度看並無多大價值。可是幾乎所有動物都保留了皮膚的呼吸作用,人類也不例外,因為這是生物進化留給我們的遺產。
在氣功功法上,主張“後天返先天”,強調“搏氣致柔”,學習胎中嬰兒返還到“胎息”,籍以恢複本有的機能,進而取得身心成就。人在胎胞中真氣循“奇經八脈”運行,隻不過在出生後這部分經脈處於封閉狀態。采用體呼吸,可以調動這部分經脈的原始功能,使血脈流通,周身溫熱,有利於健身娛心。
氣貫丹田,是氣功中的術語。氣貫丹田是借助於呼吸時胸部感覺的力量向丹田部位衝擊之意。這裏所說的丹田係指下丹田。部位在下腹。呼吸之氣無論如何是不會達到這個部位的,而是借助於呼吸時的感覺,在反應上與人體之正中央建立了一條衝向丹田部位的興奮線。這條興奮線完成後,就加強了意識對丹田部位的刺激力量。所以說氣貫丹田是加強意識對丹田刺激的一種強化手段。
丹田注氣法,在於想像頭頂上五寸處有一月亮,似乎具有光明、圓滿、潔淨、清涼四特征。想著想著化為五色光彩和甘露(甘露如同水一樣,在這裏代表氣的意思)灌入頂門中脈,一直降到海底(即會陰穴),後分向兩腿到足心止。這時覺得甘露所到之處,一切疾病、煩惱都從全身毛孔排除幹淨,身心覺得非常愉快舒暢。複想甘露從足心上升至丹田停住,這時頂上的甘露,也同時下降到丹田,上下兩股氣都在丹田會合,如上下兩個瓶口將上下氣吸入瓶後,封閉上下二口,使氣不外泄。這時,閉口不出氣,愈久愈好,至忍不住要出氣時,隻徐徐從鼻孔出,不要出淨,稍留餘氣在丹雕。最後,把餘氣貫入中脈內,餘氣在中脈慢慢消失,不要外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