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學校圖書館的建設與活動指導(2 / 3)

建構特色館藏

服務是方向,藏書是基礎。任何一個圖書館無論其擁有多麼豐富的館藏資源,都無法滿足本館各類讀者的需求,這就需要圖書館藏書建設應朝著個性化、特色化發展,建構有特色的館藏,保持圖書館的藏書活力。特色館藏是一個圖書館所收藏的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文獻資料,是區別於其他圖書館藏書的不同特色,是一個圖書館的“亮點”。

圖書館應在“學科性”、“專業性”和“地方性”上下功夫,館藏局部優勢要絕對突出,不求麵麵俱到,但求重點鮮明,所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因此,館藏特色不應一味追求數量,關鍵在重質量,質量又要表現在特色上。要根據本校專業長遠發展需要,選擇部分專業文獻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獻為館藏發展的特點,係統完整收集,並深入開發,建立自己的特色文獻數據庫。

尤其是要注意收集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獻。學校在建立特色學科和品牌專業過程中形成的學術著作、論文、科研成果、教改方案、所采用的教材與教學參考書、自編的講義、實習指導書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獻資料,對這些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收藏就可形成獨一無二的特色館藏,對於教育科研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同時,還要注意對“灰色文獻”的收集。所謂“灰色文獻”是指一些非公開發表的內部資料,如學術研討會論文、會議記錄、科技報告、內部刊物、科研成果等。在產學研合作辦學的背景下,師生有較多的時間參與企業的研發和生產活動,有更多的機會收集來自課題本身和企業、專業會議的“灰色文獻”,這部分文獻的收集和利用可促進本校的特色學科和品牌專業的建設,並滿足部分社會讀者的需求。

創新教育與圖書館建設

創新教育是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它作為培養新世紀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經被教育界廣泛地認同。

圖書館作為國家創新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知識經濟社會的動力源泉,是創新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中,圖書館的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圖書館在學校創新教育中的主要作用

1.圖書館文獻信息是創新教育的知識源泉

圖書館擁有各種學科的各類文獻資料,古今中外,無所不包。這些知識信息作為公共信息存在,可以被很多人無限次地使用。

讀者可以根據興趣愛好博覽群書,各取所需,在反複閱讀、分析、判斷的基礎上消化、鞏固、拓寬課堂所學知識,並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的真識灼見,在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想象力、思維能力及判斷能力也相應得到鍛煉和提高。也隻有涉獵大量的知識並不斷更新和拓展知識結構,才能產生創新的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實現教育的創新。

2.圖書館良好環境是創新教育的自由空間

圖書館擁有大量的有序信息資源,它不僅能為讀者提供豐富的知識,而且還為讀者提供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獨立研究、自我教育的良好條件和環境。圖書館安靜的學習環境,濃鬱的知識氛圍,能使讀者全神貫注於知識的汲取,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陶冶學生的情操。

圖書館的讀者工作也重視教育和培養讀者創造思維的能力,培養讀者將獲取到的知識進行分解、加工、整合成新知識的能力。圖書館能為讀者提供寬鬆的空間以及民主、自由的學術環境和氛圍,鼓勵讀者在知識的海洋中吸取營養、陶冶情操,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新觀點、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使他們的創造力盡可能地發揮出來。

3.圖書館是學校創新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知識更新不斷加快,計算機、網絡迅速走近人們的生活,各種文獻信息大量湧入圖書館,館藏信息資源逐步數字化,因此幫助讀者不斷提高利用館藏資源的能力,尤其是利用電子文獻資源的能力,學習網絡知識以及現代情報檢索技能已成為創新教育的迫切需求。

指導廣大學生利用新型文獻資源,提高信息消費和知識消費水平,使圖書館成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在創新教育過程中,圖書館的地位和作用都將取決於圖書館能否向讀者提供所需的知識以及所提供知識的數量和質量。

圖書館服務要向文獻知識的深加工領域轉變,形成多元化、社會化的服務格局。豐富而有序的文獻資源,圖書館員的幫助輔導,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使圖書館成為因材施教、培養創新思維的“第二課堂”。

4.圖書館是創新型師資隊伍建設的階梯

當今交叉學科、新興學科不斷湧現,教師在教學、科研過程中要利用圖書館不斷學習新觀念、新知識、新成果以及了解掌握本學科最前沿的學術動態,使原有知識不斷更新,在此基礎上才能啟發教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切科學研究、一切知識創新都是從學習、研究現有的文獻資料為起點,圖書館浩瀚的文獻資源是從事知識創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源泉。

通過對圖書館文獻信息的學習,教師能夠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能夠提高職業道德修養,能夠補充學科或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教育科研、學科教學論、學習心理等方麵的知識,增強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熟練使用各種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充分適應創新教育的要求。

學校圖書館在創新教育中發揮的作用

1.加強圖書館工作的創新

(1)圖書館管理創新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人是最活躍、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未來的圖書館競爭將由館藏與建築轉向管理與服務,圖書館員在圖書館的文獻信息的存貯功能、交彙功能和生產功能中將擔任主要角色。

因此,要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能力,並以人的能力作為實施管理的最根本立足點和依靠力量,以人的能力提高為出發點,通過知識網絡的環境,將人和組織的共同創新和發展作為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標。

要建立各種管理製度。圖書館的各種管理製度應適應自動化、網絡化的新模式,不僅要處理好繼承和發展關係,還要協調好圖書館各部門之間、各崗位之間的關係。

健全的圖書館管理製度可以使工作人員明確職責範圍、工作要求,使圖書館工作走向科學化、規範化、製度化。這樣才能調動起各級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可以促進圖書館改革的深入,又能使圖書館更好地履行職責,提高辦館效益和服務質量,並促進各類型圖書館的協調與合作,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圖書館管理體係,以保證圖書館事業的健康發展。

在管理方式上,要堅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行網絡化管理。實現文獻管理、服務管理、人事管理及其它事務管理的自動化、規範化,是未來圖書館的發展要求,更是創新教育的要求。

此外,圖書館的管理創新還要求圖書館的管理是動態的、開放的,而不是靜態的、封閉的。圖書館的管理本身具有開放性和運動性的特征。如果一味強調靜態的管理製度修訂和完善,而忽視管理過程中的動態性,將影響圖書館管理係統現代化的進程。要用全新的管理理念麵對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也隻有管理創新才能創造更加有效的資源創新模式,發揮圖書館的整體功能,為實施創新教育提供必要的軟環境。

(2)圖書館創新要有“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隨著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的日趨完善,網絡中的所有圖書館均可實現互連,文獻資源共享成為現實,加上互聯網上的其他訊息,一個網狀的巨大圖書館便形成了。讀者可以在網絡中的任何一個“站台”搭乘網絡的“班車”去知識的海洋遨遊。圖書館以“一個或幾個網址為讀者服務”將成為可能。圖書館的科技創新是實施創新教育的硬環境。

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在服務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技術的應用已使圖書館工作手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就要求在圖書館服務中對傳統服務思想、服務方法進行全方位思考,並在實踐中積極改進和創新,以促進創新教育的深入。

在服務理念上,要樹立“讀者第一”的服務思想,一切從讀者利益出發,時刻注意方便讀者。圖書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滿足讀者對文獻信息的需求。

(3)在館藏文獻上改變“重收藏輕利用”的觀點。圖書館在服務方式上,要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圖書館要麵向社會、麵向讀者、麵向未來。要改變傳統的守株待兔式地等讀者上門方式,主動去接觸讀者,廣泛進行社會調查研究,聽取讀者意見,收取讀者的需求信息。

要變封閉式服務為開放式服務,傳統意義上的單個圖書館是整個圖書館群的一個節點,各個節點之間聯係甚微,圖書館相對比較封閉。現代新技術已經將各個節點之間連接起來,使“圖書館群”變成社會化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圖書館網”。因此,我們要走出固定場所,擺脫傳統文獻處理方式和單個圖書館的桎梏。

建立以本館為中心,從平麵到立體的、輻射型的服務體係,注重本館的特色建設,然後借助網絡互通有無、實現共享並增加網絡信息服務和網上圖書瀏覽等方式。

變大眾化服務為個性化服務,由於讀者的需求層次各不相同,而且閱讀傾向已向專業化、精密化方向發展,不能滿足於圖書館提供的統一化、大眾化的服務,而希望提供完整、有序、廣泛,全過程、全方位、立體化的專題信息知識。

圖書館服務要根據不同的用戶群體,對每個用戶群體的不同個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提倡服務的個性化,利用各種手段、適時提供經過整理、分析、綜合的信息和知識,對信息實現準確、快速的反饋和調控,提高讀者的滿意率。

變淺文獻服務為信息服務,社會的飛速發展和知識量的激增,使人們閱讀的知識相對變少,人們需要經過加工有序的知識。不僅要提供一次文獻,更要搞好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的深加工,營造一個優質高效的組織環境和高雅寬鬆的網絡環境。提供多層次信息谘詢服務,實現知識的增值。

變單一服務為全方位服務。傳統的圖書館往往隻有借還,圖書館對讀者要提供多方位的服務,同時這也是現代信息社會讀者的一種需求。圖書館將會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文獻中心、信息中心、谘詢中心、研究中心。

2.加強圖書館藏書的建設

圖書館藏書是實施創新教育必備的物質基礎,藏書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為創新教育服務的水平。隨著創新教育的開展,學校普遍進行課程體係和課程內容的改革。為此,圖書館的藏書結構與模式也要相應發生轉變和調整,在學科類型方麵,應改變過去那種過分強調和偏重專業教育文獻資料的做法,注意收藏基礎學科、相關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文獻,藏書結構由單一性向綜合性轉變。在文獻類型方麵,應注意電子文獻和視聽資料的收藏,逐步增加其在館藏資源中所占的比例,以滿足師生的閱讀需求。

3.開設圖書館文獻檢索課

開設文獻檢索課是增強學生情報意識,培養學生掌握和利用文獻與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同時也是創新教育的需要。圖書館應充分重視利用圖書館的教育,把文檢課列入選修課或必修課,以提高學生對情報資料的收集能力、選擇能力、處理能力、吸收能力和利用能力,完善其知識結構。

隨著學校課程體係朝橫向複合型轉變,文獻檢索課也應改變過去課程內容局限於專業和科技文獻檢索的做法,相應增加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科類基礎課程的檢索內容。另外,文獻檢索課必須相應增加計算機檢索內容,使學生熟練掌握機檢的方法與技能,這必將極大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4.加強圖書館的導讀工作

圖書館的導讀工作是讀者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之一。圖書館的導讀工作應立足於讀者的能動性和自主性,以“提高讀者的閱讀能力,即選擇文獻、利用文獻、理解讀物和消化知識的能力”為目的,加大導讀工作力度,深化導讀工作內涵。

圖書館可編製導讀書目、推薦書目和教學參考書目,開展書評活動,舉辦導讀講座、約題講座、讀書報告會以及專家導讀等,對大學生進行閱讀指導,使學生學會科學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研究的能力。

總之,圖書館在學校的創新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定要積極重視和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使圖書館成為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陣地。

發揮圖書館的使用效率

圖書館工作的優劣,不僅要看圖書管理工作的好壞,還要看它的使用效率。發揮圖書館的使用效率,應從許多方麵入手,去建立良好的運行機製。

管理人員政治思想素質必須提高

圖書管理人員應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做好本職工作,這是管好、用好圖書的首要條件。既要在思想上認識到圖書館是教學陣地,又要意識到它也是學生開闊視野的第二課堂,能逐步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使他們讀好書,讀“活”書,從書中吸取豐富的營養。

一個好的管理員要具備許多素質。認真學習文化和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豐富管理水平,使管理更趨於科學化。了解藏書情況,以“摸清家底”,現藏哪些書,還缺哪些書,做到心中有數,便於有目的有計劃的補充藏書。

熱愛圖書管理事業,愛崗敬業,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在工作中要做好讀者信息反饋的收集工作,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情況,把來自各渠道的信息彙報給學校領導,尋求解決。

掌握學校工作安排日程,便於及時向學校師生開放圖書,並向他們推薦好的書籍。做好圖書的借閱和回收工作,做到遺失要賠,損壞要補,愛護好圖書。

提供一個科學便捷的外借渠道

外借工作是圖書流通的一種主要形式。它直接向讀者提供館藏圖書,供讀者使用。隻有通過外借流通,圖書館藏書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讀者才能讀到自己所需的書,滿足自己學習、工作的需要。

首先讓全校師生了解圖書館,參觀圖書館,激發他們的讀書欲望。

做好向師生介紹書籍的宣傳工作。及時用海報、牆報或新書介紹、新書目錄、新書陳列的形式向師生介紹評價一些新出版的適合師生閱讀的書目,推薦有利於師生工作學習的參考書,指導他們選擇有用的書籍,並學會使用目錄卡,使圖書館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能通過學校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介紹圖書的使用管理,發動全校學生自願辦理借書證。這樣,為發揮圖書的使用效率,加強圖書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堅持教育方針,引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方向

在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漫長過程中,教師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必須做的工作就是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指導學生如何選擇恰當的圖書、如何製定科學計劃、如何掌握正確的方法等。

從理性的高度來提高學生對課外閱讀材料中理性知識的認識,引導學生深刻挖掘蘊藏於生活現象中的內涵,引導學生由此及彼,從簡單的、表層的、看似普通的生活現象中引出深刻的道理。

1.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要求學生大量閱讀,教師自己也必須做到博覽群書,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起閱讀的信念。在平時的活動和交流中,通過指定的閱讀材料,師生認真探討不同類型作品的鮮明特征,認真揣摩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特點,共享讀書的樂趣。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漸受到教師的影響,也開始用心地讀書,那麼良好的自主閱讀的習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

2.因材施教,科學引導

學生經曆不同、家庭環境不同、經濟條件也不同,必然會使他們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心理需要,這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必須承認這種差別的客觀存在,做到求同存異,並且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使學生充滿閱讀的信心和勇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學生願意學習,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了快樂,也就逐漸開始喜歡閱讀,養成經常閱讀的習慣。

3.關注進步,享受快樂

每個人都喜歡得到表揚和鼓勵,小學生也不例外。在課外閱讀上,他們更希望能夠得到教師的鼓勵和讚揚。教師要多關注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麵所取得的點滴進步,譬如看到學生能靜下心來看一本書,能嚐試去讀自己未曾讀過的書,能做到一點讀書隨筆等,教師就要及時地給予適當的表揚和鼓勵,使學生受到鼓舞,以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閱讀動力,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嚐試心理。

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充分地肯定學生所取得的點滴成績,更讓學生感到教師時刻在關注著自己。這樣就會產生隻要努力就取得成績的信念,久而久之,學生的語言表達逐漸順暢了,感情表現逐漸豐富了,與人交流的困難也逐漸消失了,開始體驗到閱讀的快樂,也更願意開展課外閱讀,實現了良性循環。教師也會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與學生分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