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要有“情味”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也有一句名言:“沒有感情這個品質,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那麼怎樣的“情”才能動人?毫無疑問隻有真情。任何矯情都應該摒棄,因此我們在寫作中就一定要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很多同學對身邊的人和事熟視無睹,抱怨生活的平淡無奇,缺乏寫作素材,因而就捏造一些不真實的人和事,其實這是一種誤區。隻要留心觀察,我們就可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生活的美,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最真實、最親切、最能令人動容。當然一篇好的文章除了真情外,還要有好的語言。
文章語言要有“詩味”
這裏所說的“詩味”,指的是“文采”,即文學意味,具體地說就是指語言要生動、形象,句式要靈活多變,用詞要豐富準確,還要善於使用多種修辭,諸如比喻、借代、擬人、反問、誇張、對偶、雙關、互文、反複等。
此外,還可以活用偉人名言、古人名句來美化語言,充實內容,使文句生動豐滿、含蓄深邃;可以借用一些歌詞、廣告語、社會流行語、民間俗語、俚語、諺語,使文章生動活潑,充滿個性。
6.文科學習方法及考場技巧
學文科,要“死”去“活”來。曆史學科,有很多需要背誦的東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曆史史料的要點等等。有些材料,隻能“死”記。要靠多次反複強化記憶。曆史課是一門機械死記量比較大的學科。但是在考試時,卻要把記往的材料靈活運用,這就不僅要記得牢,記得死,還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謂:“死”去“活”來。不單學曆史,學地理,學政治,以至學理化生物,都需要“死”去“活”來。
“多出妙手不如減少失誤”。這是韓國著名棋手李昌鎬的一句經驗之談。他談的是下棋,但對我們考試也不無借鑒意義,特別是對那些學習比較好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要取得出色的成績,創造高分,減少失誤是為至要.
文科學習方法
(1)地毯式掃蕩
先把該複習的基礎知識全麵過一遍。追求的是盡可能全麵不要有遺漏。
(2)融會貫通
找到知識之間的聯係。把一章每一節,節的知識之間的聯係找到。追求的是從局部到全局,從全局中把握局部。
(3)知識的運用
做題,做各種各樣的題。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解題去練習運用知識。掌握各種解題思路,通過解題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撿“渣子”
即查漏補缺。通過複習的反複,一方麵強化知識,強化記憶,一方麵尋找差錯,彌補遺漏。求得更全麵更深入的把握知識提高能力。
(5)“翻餅烙餅”
複習猶如“烙餅”,需要翻幾個個兒才能熟透,不翻幾個個兒就要夾生。記憶也需要強化,不反複強化也難以記牢。因此,複習總得兩三遍才能完成。
文科考場技巧
考試成績如何,關鍵在於考生對本課程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從認知過程而言,對付考試是沒有什麼技巧,也不鼓勵投機取巧,但是,在應試過程中,注意一些具體方法,對提高考試成績是會有所幫助的。
考生拿到試卷後不要忙於先看題目,要先寫好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要按監考老師的提醒,清點一下試卷是否齊全,檢查一下卷麵印刷是否清楚。如果發現有漏頁、錯頁或印刷字跡模糊的情況,應及時向監考老師提出,以便及時得到調換。
(1)要仔細審題
在考試的過程中,解答每一道題都要先審題。審題要弄清題意,不要“定題”。不仔細審題,容易答錯、答偏。審題時不能粗枝大葉,不能想當然,不能操之過急,特別是那些形式上類似以前曾經做過的題目,要特別注意。有的考生將考題匆匆看一眼,認為題目似乎與自己複習中遇到的相同,就按原來的思路下筆解答,結果文不對題,成績大打折扣。審題不可求快,文字較長的題目要穩下心仔細閱讀。
(2)要認真答題
答題的程序有兩種;根據答題的時間分配,采用先易後難的程序;按照試卷編排的程序一道一道地往下答,如果遇到難題或一時答不出來的題目,先跳過去往下答。究竟采用哪一種答題程序,可根據自己的習慣進行選擇,不管采用哪一種答題程序,在做完全部試題以後,都要認真檢查,逐一複核,查漏補缺,檢查時最好重新審題,防止誤答和漏答。答題要完整準確,條理清楚,要點突出,書寫規範。考生答題要完整,該說的話要說夠,不能丟三拉四,切忌不分段,不分點寫下來,那樣眉目不清,難以取得高分,但也不必過於囉嗦,有關無關的話扯一大通,讓評卷老師找要點,這樣多花時間還得不到好成績。對於計算題,要把計算過程精楚地反映在答題過程中,一步一步解答,有利於成績的評定。答題時字跡清楚,不要過於潦草,讓人難以辨認。
同時,考試時應避免提前離開考場,應避免留下空白題。考試結束前,考生應對所有答題反複核查。對於那些沒有把握的答題,應著重以宏觀角度去闡述。做到自圓其說,並盡量做完所有題目,不留空白題。
7.如何養成學習文科的好習慣
幫助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是素質教育的第一要素,那麼如何養成學習文科的好習慣呢?主要從留心觀察、隨時練筆、精於修改、積累資料、思辨感悟的幾個方麵來敘述。
留心觀察的習慣
《語文學習》雜誌的封麵上寫著這樣一句話:“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作為中學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隨時隨地觀察生活的習慣。這不僅是學好學科的需要,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表現。優秀的作家能寫出感人的作品,是因為他們是生活的有心人;牛頓由蘋果落地而研究出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從水壺被蒸氣衝開而發明蒸氣機,都是他們留心觀察生活的結果。我們平時應注意觀察生活,迅速、準確、完整地感受生活,見微而知著,從表麵微不足道的、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現象中發現素材。
隨時練筆的習慣
練筆包括兩個方麵:在讀書看報的時候要勤做筆記,隨時積累有用的知識,養成動筆的習慣。圈點書報中的生字難詞、關鍵語句;批注精妙之處;品評文章的篇章結構、語言特色;評論內容情節、人物形象。無論是來自課文的震撼,還是報刊中的啟發,隻要有靈感的火花閃現,都應及時地積累貯藏,臨到用時,就會水到渠成。要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記下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醜,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酸甜苦辣,豐富自己的思想底蘊,從而積累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精於修改的習慣
人們常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是寫文章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在學習中必須養成修改的習慣,要從遣詞造句、標點符號、修辭運用、段落層次、選材立意、語言風格等方麵,進行認真的推敲和修改,精益求精,改出精品。同時,老師發下作業之後,不能隻看分數或正誤,更不能放在一旁了事。須知老師對作業的批改和評語,對學生來說是一種信息反饋,可以使我們調控目標,糾正錯誤,找出差距,明確方向。對錯誤之處,應在弄懂的基礎上及時修改。
積累資料的習慣
作家秦牧說,寫作要建立“直接材料倉庫”和“間接材料倉庫”,前者貯備從生活中得來的材料,後者貯備從書籍和資料中得來的材料。平時養成剪貼摘抄、結集貯存的習慣,在閱讀中把那些與自己學習有關的語句、段落或重要材料等摘錄下來,以便以後需要時使用;對那些名人佳句以及自己最為欣賞的絕妙之處,在讚賞之餘,亦可摘錄,從而既提高了自己的鑒賞能力,又使自己的言談增加了文采。遇到來不及摘錄的,可進行剪貼。對積累的資料,要分門別類地整理,並經常瀏覽,到用時就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思辨感悟的習慣
學起於思,思源於學。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是閱讀能力的核心。要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善於質疑,在預習課文中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在課堂學習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在課後鞏固中提出自己不解的疑難。聯係已有知識,從多方麵逐步提出問題,然後靜下心來,仔細回味,認真思考和感悟,並適時與他人交流,這樣就可以思維敏捷,視野開闊,融會貫通,掌握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成為學習的主人。
隻要我們在文科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就能夠事半功倍,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8.如何學會古詩鑒賞
學生學會古詩鑒賞主要包括:情景交融、對比襯托、借助修辭、托物言誌、虛實結合、使用典故、渲染烘托等幾個方麵,下麵來詳細概述。
情景交融
將感情融會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的描摹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杜甫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愛之情。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借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因事即理就著某一事情或畫麵的敘寫闡明某種道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在對西林的景物描繪之後發表了富有哲理的議論。
對比襯托
在敘述和描寫過程中,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為對照和陪襯。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這樣的動景寫春澗的幽靜,以動襯靜,是反襯。這種表達技巧常見於懷古詩中,它往往通過今昔對比反映盛衰變化。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鷓鴣飛”,通過對越宮遺址對比描寫,表達盛衰無常的感慨。
借助修辭
詩詞中用得較多的修辭有比喻、借代、排比、誇張、擬人、設問、反問等。賀鑄《青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運用了設問、比喻、排比的修辭。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運用了誇張、比喻。杜甫《江村》“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愛水中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格。
托物言誌
借寫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托蟬言誌: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
虛實結合
虛寫和實寫相結合。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巴山夜雨”是寫實,“共剪西窗燭”是擬虛,表達作者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使用典故
古詩詞中常常運用典故,一方麵使詩詞內容更豐富,另一方麵也給讀者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但在考題中出現的典故應是大多數考生熟悉的。如1996年高考題中出現的三個典故就是如此,“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南陽臥龍,成名八陣圖中”,依次是曹操、孫權、諸葛亮。
渲染烘托
這兩個詞本是繪畫的傳統技法,在詩詞中也經常用景物描寫來渲染某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某種心情。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首句“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的江天,織成了無邊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9.如何分析和理解詩歌
詩歌的特點是內容集中、想象豐富、感情強烈、語言凝練、富有節奏、韻律和諧。要分析和理解詩歌,就要根據這些特點進行,其基本要領是:
整體感受
每一首好的詩歌都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閱讀分析它,就要從整體感受開始。而整體感受的最好方法就是反複朗讀、吟誦,否則,是很難體味出詩情、詩意和詩味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