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由表入裏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詩者,根情,苗言。”就是說,言詞隻是詩的“苗”,是外在的意象;而其中的“情”才是詩的“根”。因此,分析理解詩歌,就要在朗讀吟誦、整體感受的基礎上,深入一步,由詞句分析,深入內裏,去尋求詩中含蘊的真情所在,而這“真情”才是詩的“根”,即中心思想。
如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
喇叭,鎖哪,
曲兒小腔兒大。
官船來往亂如麻,
全仗你抬身價。
軍聽了軍愁,
民聽了民怕。
那裏去辨甚麼真共假?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
吹傷了那家,
隻吹的水盡鵝飛罷!
作品的表象語言是詠喇叭,但在“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的內裏,又蘊涵著詩人對官家作威作福的無比反感;而在“隻吹的水盡鵝飛罷”的內裏,又深刻地蘊涵著詩人對“民窮財盡、家破人亡”的現實的極端仇恨的感情。
捕捉意境
意境是詩人借助於多種藝術手法而創造出來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種藝術境界,是詩情和畫意的統一。因此,意境既是詩人作詩的最高藝術境界,又是理解詩作的窗口,讀者要捕捉到詩人創造的意境,才能窺見詩的堂奧。要捕捉到詩的意境,就要借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通過聯想和想象,將詩的語言化作生動具體的畫麵,然後體味作品的底蘊與作者的“根情”所在,這樣,就捕捉到詩歌的意境了。
品味含蓄
嚴羽說,詩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錢鍾書說:“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體匿性存,無痕有味。”這就是說,詩的豐富內涵和深層意蘊不是顯露於外的,隻有通過讀者的反複品味,才能體味到蘊涵於內的味道,發現詩的含蓄之美。如《朝天子·詠喇叭》中的“隻吹的水盡鵝飛罷”,就是一個範例。
領略節奏感
富於音韻美、節奏感是詩歌的重要特征。正如郭沫若所說,節奏之於詩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沒有哪首詩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因此,欣賞、理解詩歌要善於反複吟誦,感受音韻之美,領略節奏之感。
10.學習散文的基礎知識
散文是泛指那些不講究駢偶押韻的文體。今天我們所說的散文是與小說、戲劇、詩歌並稱的一種文學體裁,專指用凝練、生動、優美的文學語言寫成的敘事、記人、狀物、寫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藝性文體。
散文的選材範圍海闊天空,表現形式靈便輕捷,行文活潑自由,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無一不可,反映現實迅速及時。散文的創作,常常是擷取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甚至點滴小事,或自然界中的一個小小物件乃至一片葉、一縷光、一眼泉、一朵花來寄托作者的情思,表達主觀感受,流露某種意願、希望和追求。散文常用象征、襯托的手法,借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來表達某種抽象的概念,寄寓某種思想感情和生活哲理。
散文的分類
根據表達方式的側重點不同,散文可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性散文。
(1)敘事散文
以寫人敘事為主的散文,通過寫人敘事抒發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這類散文善於通過某些生活片斷、場景和細節描寫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揭示事件的審美意義。如:《背影》《藤野先生》《棗核》等。
(2)抒情散文
以抒發感情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願,其基本特征是寓情於景,寓情於物,借物抒情,托物言誌。也就是通過對景和物極盡其妙的藝術描寫,抒發作者的主觀感受和特定情思。這類散文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如《春》議論性散文:以議論為主,借助某種形象說理,直接的發表議論,其特點是議論、抒情和描寫相結合。這類散文近似於雜文,但比一般雜文更具文藝性,如《鬆樹的風格》《愛國與小事》等。
散文的特點
散文的主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謂“形散”,一般指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在同一篇中,可以從一個人物的某個側麵或者一個先進事跡的片斷談起,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裏,作者可以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隨意選擇,精心安排。“形散”還體現在表達方式的靈活多樣。總之,無論是敘事、描寫或是抒情、議論、說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統帥下,得到盡情盡意的發揮。
所謂“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遠,主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如何廣泛,表現方法多麼靈活,都應圍繞一定的中心,為中心思想服務。
寫得好的散文,“形散”與“神不散”是和諧辨證的統一。散文的題材廣泛,文章的“神”要“不散”,在結構上往往需要有一條鮮明的線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貫串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散文多以時間變化、空間轉移為線索;或以具體的人、事、物為線索;或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為線索。
11.如何學會閱讀散文
散文是指文學性較強又沒有完整故事情節的記敘文。這種文體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占的篇幅不少。學會閱讀散文,對提高中學生的讀寫能力非常重要。
讀文章可以采取這樣的讀法:讀一遍,想一遍,再細讀一遍。將這種讀法用於散文的學習上,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由形入神,領悟文旨
人們常用“形散而神聚”來概括散文的特點。所謂“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材料。散文的內容涉及麵廣,跳躍性大,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過去和未來。這些內容常常從表麵上看互相之間並沒有多少直接的聯係,也很難說是按照什麼樣的時間或空間順序組織在一起的。“形”是指散文的形式特點,“神”是指蘊含在“形”之中的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神聚”即文旨集中。
閱讀散文首先要從“形”入手,一口氣讀完,即使有少數不甚明了的地方,也不會影響到對全文內容的把握,暫時放著,讀過之後問自己,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哪些內容?為什麼要寫這些?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和態度?思考這些問題,即是在逐步由“形”及“神”。
有些散文寫得比較含蓄,一下子不容易抓住提挈的語言,就可以對事件一一分析,尋找它們的共同點或行文指向,想一想這些內容都與什麼有聯係,作者寫這些都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也能從中比較順利地領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葉聖陶先生說:“讀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隻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於白讀。”所以,閱讀的第一步即是要努力把握文旨。這是比較科學的閱讀方法。因為散文形散,所以隻有首先抓住了文旨,才提起了文章的綱,才能正確地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內容;也隻有從表達文旨的需要出發,評判寫作上的優劣得失,才有了合理的依據和標準。
尋找線索,理清思路
優秀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體現在結構上有一條貫串全文的線索,這條線索把一幅幅迥然不同的畫麵、一個個縱跨時代的曆史事件和天南海北的風土人情連成有機的整體。線索是結構的核心,抓不住線索,就理不清思路,就弄不清作者行文的初衷。抓線索讀散文的方法是:一要弄清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有時可以在過渡段或過渡句中找到;二要善於辨識體現線索的語言標誌,如間隔反複的句子等。散文常用的線索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具體事物
如敘事散文《棗核》中的棗核,《小橘燈》中的小橘燈,《背影》中的背影。這類事物看上去很平常,卻常常寓含著特殊的深意。如小橘燈是小姑娘自製的,從價值上看廢物利用並不值錢,提著它走山路也“照不了多遠”,但是,它使人想到小姑娘美好的心靈和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讓人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線光明,因而倍受鼓舞,感到“眼前有無限光明”。這“小橘燈”具有象征意義,作者通過這盞小橘燈揭示了國民黨反動派必將跨台、新中國必將誕生這一曆史必然規律。
(2)具體和抽象的聯係
如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借黃土高原上的腰鼓舞,讚美了中國人民的大徹大悟,歌頌了中華民族掙脫了束縛、羈絆和閉塞後的歡樂、拚搏與追求。作者把腰鼓舞的場麵、聲響、舞姿特點與改革開放後全國人民嶄新的精神風貌緊密而有機地聯係起來,以粗獷、強勁的腰鼓舞象征我們民族的氣質和偉力,二者之間有內在的聯係,有相似之點。因而,文章看似疏落實則嚴謹。
(3)作者的感情變化
如《荔枝蜜》開頭寫作者小時候被蜜蜂蜇過,對蜜蜂總“不大喜歡”;接著寫嚐到荔枝蜜後,對蜜蜂“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參觀蜂場後,感受到蜜蜂忘我勞動、無私奉獻的精神,不覺發出了由衷的讚歎:“多可愛的小生靈啊!”最後,“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全文緊扣“不大喜歡”“愛慕”“讚頌”“學習”的感情線索行文,波瀾起伏,脈絡分明,嚴謹有序。
由此可知,閱讀散文僅僅隻知道它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什麼主題還遠遠不夠,還必須理清材料之間的關係,弄清作者是怎樣構思、怎樣表達主題的。隻有理清了文章的內部結構和作者的思路,閱讀才算深入了一步,才有可能真正領悟到文章的精髓和真諦。
品味語言,賞析特色
散文的語言簡練優美、意蘊豐厚、富有詩意。我們要注意品味這些語言究竟好在哪裏?作者為什麼用得這麼好?多多學習和積累這樣的語言,對於寫好作文大有益處。
品味散文的語言,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會獲得不同的藝術享受。如:“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這段話從語言風格上看,“最尋常”、“一下就是三兩天”、“樹葉兒”、“小草兒”通俗且口語化,樸素自然,給人以親切感;從表達效果上看,“可別惱”,幽默風趣,新切而富有情趣,從句式上看,“看”,是一獨詞句,活潑跳躍,盡顯興奮、愉悅的情態。另外,短句,長句,排比句,對稱句,整散結合,富有節奏感,生動優美;從修辭上看,這三個比喻寫出了春雨細密、閃爍、綿長的特點,貼切,具體,生動形象;從詞語的選擇看,“織”,暗合像細絲的比喻,很精當,“籠”,寫出了春雨如煙的情狀,很準確;“逼”,從側麵烘托出小草青的程度,激發了讀者的想象。
此外,品味散文的語言還要細心賞析文章由形入神的妙處。如《紫藤蘿瀑布》中,作者為什麼要寫一樹的紫藤蘿?為什麼要把它比作飛流直下的瀑布?仔細研讀會發現目的是為了托物抒情,讚美這改革開放的時代,歌頌生命力的不可抗拒和永恒。現在,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寫“形”顯“神”的:它不同於小說裏的景物描寫,也不能如說明文那樣用說明的方法介紹被說明的事物:藤蘿的特征和生長規律。作為象征載體的作者筆下的藤蘿,必須具備特定的內涵和意蘊,必須能激發讀者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所用的語言,除了要能準確地描述本體外,還必須兼顧到被象征事物的特征。先看眼前的藤蘿:“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每一朵紫花中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這絕不僅僅是在寫花本身,還是在讚美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蓬蓬勃勃的生機。看十多年前的藤蘿:“稀落”、“伶仃”、“好像在察言觀色,試探什麼”。原因是,“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係”。這是十年動亂時期許多人遭受迫害,精神和肉體上受盡折磨,提心吊膽、驚恐萬狀地過日子的藝術寫照,更是作者對那種壓抑的政治氛圍的諷刺和鄙視。有了上述兩個不同曆史時期的藤蘿的對比,“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句,人花合一,一語中的,使文旨得以升華。
品讀上述語言,如果從修辭的角度看,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的手法,使描寫增色不少;如果從“形”和“神”的關係仔細品析,可獲得更多的感悟。對文章托物抒情的藝術特色,也便能理解得較為透徹了。
12.語文學習的特點
學習者與學習對象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關係、效應、規律,明了這些關係、效應和規律,是我們組織教學的必要而且是重要的前提條件。就語文科的學習而言,以下三點還沒有引起人們的充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