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習時要看、思、做結合進行。看:一般是把新課通讀一遍,然後用筆勾劃出書上的重要內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應該認真想一想;需要記的就應該記下來。思:指有的時候要想,做到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手在寫題,腦在思考。做:在看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做的準備工作以及對課本後的練習題要進行嚐試性的做一做。問答題答一答。不會做,不會答可以再預習,也可以記下來。預習以後,還要合上書本,小結一下。這樣做能使自己對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專心聽課
聽課,是指傾聽,是指在聽的過程中用腦吸收詞或句的含義,在此基礎上理解事實和概念,並盡量將它轉化為記憶。要聽好課,應當做好下列幾件事:
專心致誌,全神貫注。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聽好課的關鍵;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是學習自覺性、主動性的重要標誌,隻有開動腦筋,才能加深對所學的知識的理解,嚐到學習的甜頭,從而進一步形成篤誌好學、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
抓住特點,因科製宜。每一門學科,都有適應這門學科特點的學習方法。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學法,也就有相應的聽課方法;選擇重點,記好筆記。聽課中記筆記是很重要的。應該學著記筆記,提高記筆記的能力。如:記聽課的重點;記難於理解的;記課本上沒有的。
抓住機會,當堂記憶。知識的掌握若沒有記憶的參與是不可想象的。在聽課過程中,應該抓住機會默誦強記;認真做好課堂練習。
在聽課問題上,要注意消除以下兩種常見的壞習慣:認為課乏味或是挑剔講課老師而不認真聽,這會導致有用信息的遺漏;分心,在上課的時候“兼顧”其它學科的學習,這當然會“擔驚受怕”,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做好筆記
記筆記有助於眼、耳、腦、手密切配合,多種器官刺激大腦,有助於集中精力,積極思考,強化記憶,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與教材相比,有時會更有層次性、邏輯性,或是更顯淺易懂,記筆記有助於對教材的理解。怎樣做筆記?學會預習與聽課,是記好筆記的前提。
平時的課,一般要求要把老師的授課提綱記下來,但作為高三的課,這已不是重點。需記的重點有:重要的概念、結論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識歸類或知識框架;精典的例子或練習題;教師對某些問題的新見解和思考方法。記筆記是為了應用。筆記應多次複習,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根據記憶的規律,一般應在對其內容記憶猶新的時候結合筆記的整理進行一次較為仔細的複習。當筆記“冷卻”時,再複習一遍,強化識記,看看是否有新的疑問,尤其要注意各部分筆記在整個知識體係中的互相關聯。
加強練習
高三的特征之一就是練習多。麵對題海,應該怎麼辦呢?
進入高三後,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選擇一較好的複習資料以備用。有了這些資料後,就應有計劃地、踏踏實實地去逐步完成。在練習問題上,切忌收集了許多資料,今天做這一份,明天做那一份,到頭來就很難做到“係統”和“全麵”。
要重視老師布置的自行設計的練習題。複習資料一般都是麵對一個較大的使用群體,對個體的你未必適合。一個優秀的老師一定會根據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高考的形勢,設計一些更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題,供學生們選用。為此,我們更應認真對待。
對典型題目要認真研究。典型題目一般有三類,一是較好的高考題,特別是列入了高考《考試說明》“題型示例”中的例證題;二是教師們設計的對某一類專題有“範例”意義的練習題;三是自己常出錯的題,要認真研究,尋找錯因。
及時複習
在高三年級,複習是學習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環,這裏的複習主要是指課後的複習。遺忘是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複習則是戰勝遺忘的利器,它當然也應當連續不斷地進行。不過,課後複習的目的不僅僅在於鞏固已學過的知識,而且還要掌握新的知識。高三文科的課後複習應該怎樣進行?
重視考剛,要抓住“學科主體知識範圍內”的主要學習目標。由於是高考,所以具體的考試內容每年都有所調整,這就需要重視考綱。要想事半功倍地進行高三的複習,就務必要重視考綱並在考綱的指導下進行。
構建知識網絡,隨著學習的推進,構建知識網絡就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的複習方法。在複習時要把教材、參考書和練習冊結合起來,在掌握教材的基本原理、概念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做些練習。尤其是應多做些變式訓練,不要機械地模仿一種思路,可以有計劃地尋找或自編一些變式訓練題,以鍛煉自己獨立思考、積極思維的能力。
整理與充實筆記,對知識進行歸類,使知識深化、簡化、條理化,並按規律去加強記憶。
4.文科常用的讀書方法
讀書方法是學習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科學的讀書方法,有利於同學們掌握學習主動權,有利於同學們獲得終生受用的自學能力,養成認真讀書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做筆記法
做筆記好處多、形式多。做到:讀書時手中有支筆,可隨時做批語式、符號式、摘錄式、提綱式、心得式等筆記。如摘讀法,這種讀書方法的重點在於有目的地一邊閱讀,一邊摘錄自己所需要的有關內容,摘畢要寫上什麼時候、摘於什麼書刊、作者是誰。
查讀法
它的重點在於利用工具書查明閱讀中碰到的字詞的音、形、義,並結合文章的上下文做基本掌握。
劃讀法
它的重點在於閱讀時邊讀邊準確地劃出有關內容,便於理解應用和查考。它的目的在於有重點的掌握閱讀中所需要的內容,便於攻克難點,解除疑點,培養學生按要求找劃內容的閱讀能力。
詢讀法
它的重點在於閱讀中發現疑問,做出標記或摘錄下來,通過詢問別人解決問題。它的目的在於使學生樹立“能者為師”,“不恥下問”的治學觀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虛心好學的精神。
理讀法
它的目的和重點在於通過閱讀理清文章的思路。它要求學生反複琢磨文章的標題,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劃分段落,列出提綱,理解文章主題思想和中心線索,掌握文章思路,有規律地加以思想分析和結構分析。
議讀法
它的目的和重點在於通過議論,發展學生的思維,解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它要求同學們在閱讀過程中抓住關鍵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找出依據,然後與同學、老師共同議論,包括評論、爭論,各抒己見,進行探討。
疑讀法
“學貴有疑”。它的目的和重點在於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思考的習慣。它要求同學們在閱讀中善於質疑問難,邊讀邊想,發現疑問,然後帶著疑問去查讀、詢讀,去解決問題。有思才稱為學,有思才有所得,有思才可能有成就。在讀的基礎上要思考、思考、再思考。讀思結合是成功之法。深思之法有:審題初思,讀中回想;多方激疑,以疑激思;循規而思,切勿亂思;獨立思考,凝神靜思;多方聯想,善於深思;抑不強思,憩而再思。
避閱法
它是指在閱讀中對經過努力解決不了的問題或無重要意義的內容以及自己了解的內容,避而不讀。它能培養同學們從實際出發,抓住主要矛盾,避輕就重的選擇能力。
實踐法
學以致用,知要與行結合。這是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所不可缺少的環節。
聯讀法
它重在對自己已有的知識回頭看,聯係舊知識學習新知識。要求同學們把閱讀新作品與舊作品結合,使知識係統化,既有效地複習舊知識,又較好地學習新知識。目的在於逐步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提高聯想和綜合能力。
逆讀法
它要求從全書之末,即從書的最後章節開始讀。同學們在開讀時必然會遇到各種疑問,這樣會存疑於胸中。要求同學們在逆讀過程追根尋源,由果及因,存疑之點就能迎刃而解。目的是通過逆讀過程中的重重障礙去激發大家思考和主動探索精神,達到牢固地掌握知識的目的。
改讀法
其重點在於解放思想,不迷信作者,經過自己分析、研究,發揚“挑剔”精神,抱著探索的態度,將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與作者的觀點進行比較,敢於對不盡科學的東西,提出改動意見。
5.文科話題寫作的技巧
話題作文,就是圍繞一個話題,運用聯想、想象、辯證、批判、發散、聚斂等多種思維方法,運用記敘、議論、描寫、說明、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寫出來的文章。在這個過程中,體現對這個話題的認識或觀照。那麼怎樣才能寫出一篇令人耳目一新,別具一格的文章呢?除了平時要做生活和學習的有心人,廣泛閱讀積累、勤於思考練筆外,還要掌握一些關鍵的寫作技巧。如:
文章標題要有“韻味”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和靈魂。在話題作文中,命題具有開放性,一般是圍繞話題自擬標題。在這裏我們隻需對近兩年成功的中考作文標題稍加分析,便可看到其超人的魅力。這些標題從總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借鑒引用式,如《尊重是金》、《常回家看看》、《不要忘卻孩子的尊嚴》、《關心,宛如平常一段歌》等;二類是修辭口語式,如《父愛如琥珀》、《我發現人生如棋》、《我們最需要什麼》、《媽媽,請您原諒》等;三是懸念奇語式,如《不要理解》、《與孤獨結為兄弟》、《我發現他們都很虛偽》等。這些作文標題的“韻味”集中體現在角度新穎和意蘊含蓄、清新明朗上。
文章立意要有“新味”
如果說標題是文章的窗口,那麼立意便是窗口內不可缺少的風景。怎樣使那些風景更美更新?首先,我們要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社會熱點,從新鮮的現實生活中不斷發現新問題新矛盾。然後找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新角度、新辦法。如何才能確立富於啟發意味的新立意呢?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進行。
(1)運用求異思維
運用求異思維,反向、側向思考問題,提出與正麵或常見觀點完全不同的觀點。比如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反思良藥裹糖衣,人們更愛吃同樣利於病,進而聯想到做思想工作關鍵在於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不一定要逆耳。推心置腹,促膝相談,猶如春風化雨,更使人茅塞頓開,心悅誠服。
(2)運用多向思維
運用多向思維,從多個方麵觀察問題,努力尋找新的見解。對老題材,則更要在這種多向思維中“發前人之所未發”,對生活進行挖掘,找到與眾不同的獨特感受,正如歌德所言:“獨創性的一個最好的標誌,就在於選擇題材之後,能把它加以充分發揮,從而使大家承認壓根兒想不到會在這個題材裏發現那麼多新東西。”比如對“雪”這個話題,既可以讚美雪的純潔無瑕,讚美它滋潤萬物的獻身精神;也可鞭撻雪的冷漠無情,所到之處雪壓冰封,萬木蕭條;還可鞭撻雪的虛偽懦弱,以潔白的外表掩飾世間本來的麵目。運用多向思維便能得出新穎的觀點。
文章主題要有“深味”
所謂“深味”,就是揭示主題深刻,能給人以警示和啟迪。那麼怎樣來探求文章主題的“深味”呢?首先要透過事物的表象,把具體的人和事放到一定的時代和社會中審視,發掘其社會意義。比如一中考作文《我發現爸爸變了》,文章寫一個精明能幹統攝全家的父親,由於觀念上的原因,經常與“我”發生衝突,最後,在很多事情的衝擊下,父親的思想逐漸發生變化,慢慢地與時代接軌。作者以較成熟的筆法描述了個人的觀念在時代衝擊下的變遷曆程,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其次,是以小見大,透過平凡的生活瑣事,挖掘其蘊涵的哲理。如一篇中考作文《帶著理解上路》,從生活中一些小事挖掘出“要別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別人”這一生活的哲理。再如1999年上海市中考作文以“生活中的發現”為話題,有的考生從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出許多真知,“我發現生活不會相信眼淚,隻有勇敢麵對困難,奇跡才會在厄運中誕生”、“我發現生活在於過程,而不在於時間,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