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試後管理問題。這裏所謂的試後管理不是考試檔案管理,而是如何通過考試結果,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進教學的思路和措施。目前試卷分析主要是作為教學檔案的一部分來要求,對改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試卷分析要講求實效。

考試客觀反映教與學的質量

(1)適合考教分離的課程

教學內容經典、有公認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課程,對教師教學工作的創造性要求相對較低,適合采用考教分離的方式命題。這種類型的課程主要是公共基礎課、部分專業基礎課以及傳統專業的部分專業課。

(2)不適合教考分離的課程

教師的教學工作需要有創造性的課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內容變化較快,需不斷補充新知識、新內容的課程,多數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都屬於這種類型的課程,這類課程的開設,不僅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而且這桶水必須是一泉活水;第二類是國內沒有形成公識,教學內容在探索中的新設課程。這兩類課程原則上不適合采用考教分離的方式命題。

(3)考教分離的意義

長期以來,絕大多數課程的考試命題工作都由教師本人完成。這種命題的組織方式可能滋長少部分責任心不強的教師的惰性,教學避難就易,一份講稿多年不變,教學內容陳舊,考試指重點、劃範圍,達不到課程的教學目標,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盡管上述問題隻發生在少數教師身上,從教學管理的角度應該引起重視,采取必要的措施,約束教師的行為,樹立良好的教風。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很好的思路是教考分離。

考教分離,能夠約束教師教學內容過於簡單,對學生要求過低的行為,有助於督促教師認真完成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如采用同類院校的試卷,能夠提供對課程教學效果進行校際之間的橫向比較;同時能夠為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提供一個可參考的依據。

(4)考教分離應注意克服的問題

任何一種考試命題方式都有其利弊,應按照“趨利避害”的原則,針對不同的課程采用不同的命題方式。下麵對考教分離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以便在實施過程中加以克服。

由於教學大綱主要反映的是教學內容的廣度,教學的深度反映得不夠清晰,命題人依據教學大綱命題可能出現試題偏難或偏易兩種情況。如果試題偏難,將引起大麵積不及格,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成績;如果試題偏易,將現現學生輕輕鬆鬆得高分的局麵,這對低年級學生的學風將產生嚴重的負麵影響。

專業特色靠專業的課程體係和課程特色體現,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的特色基本決定了專業特色。在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專業課、專業選修課應鼓勵教師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將本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補充進教學內容,在教材內容之外開闊學生視野,結合課程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創新意識,使名師真正能夠帶出高徒。如果考教分離把教師引向為考試而教學的方向,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將會受到影響。

對於多人授課的公共課和公共基礎課,考教分離可能影響課程組教師之間的合作精神,影響集體備課的效果,影響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而提高課程建設的質量是建立在課程組全體教師共同努力的基礎上的,從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可知,過度競爭會導致整體效率的降低。

而為考試而教學勢必導致基礎教育中的題海戰術在高校重演,忽視了課程內涵的傳授,部分學生即使考試得了高分,也會造成許多知識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考過即忘。

在大學,課程性質的多樣性,決定了課程成績考核方式的多樣性。考教分離隻適合采用閉卷考試的部分課程,其它形式的考試采用考教分離不易操作。

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問題

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是高校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問題之一。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是將教師教學業績與分配、職稱晉升等掛鉤,並對不適應教學崗位的教師作出適當的處理,激勵教師加大教學投入、提高教學質量。

對於這種與教師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必須有明確的政策性導向和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係,把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真正引導到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的軌道上來。

(1)考試成績不能反映教師的教學質量

考試成績不能全麵反映教師的教學質量。理由是:對於多人授課的課程,即使采用同一份試卷,考試成績除了與教師有關,還與學生所在學院的學習風氣、不同專業課程負擔的輕重等因素有關。

不課程之間,不具有可比性。因為考試成績的高低不僅與教師的授課質量有關,還與命題的難度、判卷的標準尺度有關。不同課程之間教學質量的比較,正如同比較數學家華羅庚與文學家巴金誰更優秀一樣。

考試隻能反映部分教學內容,而不是全部。特別對於專業課,應鼓勵教師將與課程有關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時地充實到教學中,鼓勵教師傳授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專業發展方向的指導和教書育人。而教師在這方麵作出的貢獻無法或不能全部通過考試反映出來。

(2)要建立科學的教師評價機製

教學管理的一個重點目標是促使教師加大教學的精力投入,提高教學質量。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的方式是改革、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係。

目前對教師的評價由學生評價、同行評價、學院領導與學院督導組評價三部分組成。這種評價模式存在的問題是:

部分學生對評價工作不認真,以對教師的主觀印象代替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造成少數教師不敢嚴格管理學生;高年級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普遍比低年級學生的評價低;不同學生、不同學院之間的評價尺度有差異。

理論上講,同行專家對本學科的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水平十分了解,但礙於同事情麵,評價結果區分度很小,反映不出實際情況,評價流於形式。

學院領導對業務的熟悉程度有很大差異,有的領導從沒有聽過教師的課,隻能憑感覺打分,造成評價結果不夠準確、客觀。

為了使教學評價結果更具有客觀性,應該對教學評價進行適當調整:第一部分由學生代表組成,學生代表可按適當方式產生,以保證評價的客觀性;第二部分仍由同行專家;第三部分由校督導組和學院督導組聯合組成,多學科性的學院,學院督導組隻評價本學科教師。

評價不僅給教師打分,還要有改進教學的意見和建議。這種評價的組織模式與以往模式的區別,主要是去掉了學院領導的評價,增加了學校督導組的評價,因為教學評價是一項業務性很強的工作,不應有過多的行政參與。

(3)要建立合理的勸導和獎懲機製

考慮到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對教學質量差強人意的教師,重點是采取措施令其改進工作。在勸導無效的情況下,采取懲罰措施。懲罰是手段,不是目的。

教學評價差的教師,首先要由相關負責人進行談話,檢查教案、課件,檢查教學大綱的執行情況,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意見。屬於教學方式方法方麵問題的,通過集體聽課等方式為教師把脈,必要時配指導教師,幫助其改進工作;屬於教學態度方麵問題的,令其改進;不能適應教學的,由人事部門酌情處理。

建立合理的獎懲機製是十分必要的,這種機製要能夠對在教學工作中作出成績的教師給予肯定,保護其工作積極性,同時要能夠督促、激勵責任心不強的教師改進教學工作、加大對教學的精力投入。

教師是一種特殊職業,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要特別重視建立良好的大學文化,倡導、鼓勵教師的奉獻精神。單純的經濟手段對於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是有效的,但不是萬能的,甚至有不可低估的負麵作用。一個大學,不能引導教師做每一件事都與經濟利益掛鉤,教學工作不能蒙上濃厚的功利色彩。

獎懲機製要以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為依據,從精神方麵、物質方麵和人事方麵三管齊下。單純的物質形式的獎懲可能導致教學工作的功利化。

要褒獎教學質量好的教師。在教學方麵兢兢業業,為人才培養作出了很大貢獻的教師,應給予一定的精神鼓勵,承認他們的貢獻,形成人人重視教學的良好氛圍。目前教學方麵的榮譽稱號授予麵太窄,不利於調動更廣泛的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建議在目前評選教學質量獎、師德先進等榮譽稱號的基礎上,增設某種榮譽稱號,按教學質量評價結果選拔,無須評選。教師可連續獲得,而不是輪流坐莊。

要實行浮動教學工作量津貼。按評價結果分類,實行浮動教學工作量津貼,切實解決教學的質與量的問題。目前的教學質量津貼數額低,調節力度小,基本起不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杠杆作用。

要解決能者上、庸者下的問題。教學評價顯著好的教師,在職稱評定上給予實際性的傾斜。教學能力和教學態度不能適應教學工作的,由人事部門主持,學校專家組和學院專家組聯合作出裁決,作出限期整改、轉崗或降級聘任,直至終止聘任等決定。

考試方式方法改革和考試管理改革,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學校的硬件條件滿足教學需要的情況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在幾個方麵改進和提高:要有與師資隊伍的特點、教學條件的特點、生源的特點以及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具有前瞻性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任課教師要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並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方式方法、考試方式方法的改革實踐這一目標;學校要有科學、適度的激勵機製和約束機製,並創造教師愛崗敬業、管理層相信尊重教師的良好氛圍。

3.影響學生考試的因素

學生在考試的過程中,除了平時學會的課堂知識以外還要處理好考試過程中的四種關係,這四種關係聯係到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壞,那麼是哪四種關係呢?

審題與解題的關係

有的同學對審題重視不夠,匆匆一看就急於下筆,以至題目的條件和要求都沒有吃透。其實,在解題過程中有可能需要三次審題:

第一次是拿到題目時,耐心仔細地審題,把握條件的關鍵詞,包括括號內一些不起眼的條件,從中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迅速找出解題方向;第二次是在解題受阻時,應再次審題,有沒有漏看什麼條件,想想有什麼隱含條件,再去考慮解題策略;第三次是在解完題後,再次回顧題目,看看所得解答與題目要求是否吻合,是否合理。

會做與得分的關係

要把正確的解題策略轉化為得分點,主要靠準確完整的數學語言的表述,但這一點往往被一些同學所忽略,因此在卷麵上常常出現“會而不對”、“對而不全”的現象,考完後自己的估分與實際得分差之甚遠,原因常常在此。

有的同學“以圖代證”,隻是畫一個草圖,即得出結論,不會把“圖形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而失分。因此我們應重視解題過程中的語言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