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樣做的最終原因還是促進學生認真看書。學生都有好勝心,希望難倒選手,選手也希望答對題目。而這些都隻有認真看書,才能做得到。
背誦比賽法
同樣也是比賽但是要求有所不同,知識競賽隻要求對細節有所了解,而背誦則是對名著中的經典片段和語句的理解識記。名著內涵十分的豐富,尤其是一些精彩的語言片段。
我相信看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人,肯定不會忘記那段讓人振聾發聵的“生命的意義”: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臨終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說:“我已經把自己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
《湯姆·索亞曆險記》中的:他發現了人類行為的一大法則,自己還不知道——那就是,為了要使一個大人或小孩極想幹某樣事情,隻需要設法把那件事情弄得不易到手就行了。
《格列佛遊記》中的:盲目可以增加你的勇氣,因為你無法看到危險。這樣豐富內涵的語言應該要求學生理解背誦。除此之外,名著尤其是外國名著中對景色、環境的描寫也是值得我們鑒借的,這些片段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極大的作用。
辯論比賽法
俗話說:“真理是越辯越明”。在名著教學中也可以采用辯論賽的活動形式,當然考慮到現在學生的能力,在形式上可以簡化,不拘泥於正規的理論闡釋或時間的限製。讓全班同學都來參與,隻要有自己的看法就可以發言。不僅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還鍛煉他們的概括、反應、理解能力。
我所說的辯論是對名著中主觀題的辯論,這樣的辯論不是為了分辨對錯,而是讓學生在熟悉名著的基礎上盡可能用書中的事例、觀點、句子來進行辯論。比如:
在《西遊記》中你覺得在取經路上豬八戒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你覺得唐僧是慈悲為懷還是軟弱無能?你認為沙僧在取經路上是可有可無的嗎?
在《湯姆·索亞曆險記》中湯姆應該逃學嗎?
在《水滸傳》中魯提轄打死了鎮關西應該逃跑嗎?
這樣一些值得辯論的題目提出來讓學生辯論。在辯論中學生才能感受到這些人物的魅力,這些人物身上的閃光點才能真正感染學生,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
學寫短評法
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有所悟、有所感,或動情、或明理,這些感悟猶如靈感的火花一樣,稍縱即逝,學生如不及時抓住,就很可能溜走,而當你需要或回想時卻無跡可尋。因此可以采用寫讀後感、人物評論、書評、藝術評論等方法,也就是讀與寫緊密結合,心要靈,手要勤,筆要新,這樣可以將讀書的收獲慢慢積累起來,日積月累,隨著讀書量的增多,最終發生質的變化,必將會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與能力。
現在的學生不重視積累,閱讀的時候很有感觸,但是往往是讀後就拋擲一邊,時間一長,也就忘得差不多了,隻留下個大概,沒有收到真正的效果,這不是無用功嗎?比如:
在《湯姆·索亞曆險記》中湯姆逃學、離家出走的行為值得學習嗎?在《水滸傳》中魯提轄打死鎮關西是犯罪嗎?看完《西遊記》,你覺得孫悟空什麼特點最值得學習?這樣一些值得評論的題目提出來讓學生思考。隻有學會思考,學生才能真正的自主體會名著的豐富內涵,名著教學才能真正收到長遠的效果。
運用猜謎法
猜謎是學生很喜歡玩的一種遊戲,它簡短、易懂、易記,對於名著來說出題也很方便。猜什麼呢?比如:看題目猜內容,聽故事猜題目,聽片段猜國籍,聽起因猜結局,看插圖猜人物,看典型動作、語言猜角色。學生會越猜越高興,越猜越有興趣。
以上是我對名著教學的一點建議,我想名著教學的關鍵是利用一切的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名著的興趣,讓名著真的走入到學生的心中,才能用名著真正的感染學生。當然,任何一種活動都必須經過老師的認真設計,任何一種活動都必須是有目的的,不能流於形式,成為空架子、花架子。
最後,說說對於現在名著教學中,有些老師利用電視或電影片段來輔助教學做法的看法。本人對這種做法是不讚同的。
電視、電影是用畫麵、聲音來傳遞信息,這與我們的語文課通過文字來傳遞信息是不同的。名著教學畢竟還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名著教學還是語文課,語文課就要有“語文味”。我們鑒賞名著還是應該要仔細品味語言,品嚐原汁原味的語言,才能品味到名著真正的精華。
然而,這種影視作品為了達到一定的視頻效果,已經對名著做了修改,學生從中獲得的信息已經不是“原汁原味”的了,這不僅會誤導學生,也會減弱名著的魅力。更別說有些電視、電影把名著已經改的“四不像”,慘不忍睹了。
這種改編與我上文提到的表演形式是不同的,學生表演是建立在劇本上的,劇本是學生自己創作的。這種表演是經過閱讀、經過思考的主動重組信息,而看電視、電影隻能是被動的接受信息,他們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10.農村初中的名著教學方法
新課標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有明確的要求:學會製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因而在現行語文教材中添加名著導讀,這不但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而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生活,提高學生的知識品位。
呂叔湘先生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於名著閱讀。”文學寶庫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這些名著名篇中融彙了世態百相,凝聚了人間真情,沉澱了曆史精華,囊括了大地滄桑,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科學素養的絕妙教材。
然而農村地區初中生往往存在社會視野偏窄、家無藏書,在校精力更多集中於應試等“先天不足”,導致他們“一無時間讀書,二無書可讀,三不會讀書”。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覺得我們有責任去嚐試改變現狀,這激起了我對學生名著閱讀問題的思索。
閱讀計劃製定
名著閱讀計劃須保質保量,既要保證閱讀數量的“多多益善”,又要兼顧質量上的領悟與反饋,其次,計劃必須是切實可行的。教師應定期檢查計劃的執行情況並采用多種形式檢驗學生閱讀名著的成效。
初一階段:閱讀一些淺顯易懂的童話、寓言作品,以及一些篇幅較短的文學名著(《伊索寓言》、《格林童話選》、《安徒生童話選》、《一千零一夜》、《格列佛遊記》、《童年》、《海底兩萬裏》、《愛的教育》),激發學生閱讀名著興趣。
初二階段:閱讀一些長篇文學名著(《西遊記》、《水滸傳》、《魯濱遜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駱駝祥子》、《朝花夕拾》),指導學生寫作讀書筆記,積累語言,訓練語感,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並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初三階段:進一步指導學生閱讀長篇名著(《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紅樓夢》、《呐喊》、《巴黎聖母院》),教會學生閱讀名著的正確方法,學會揣摩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分清作品中的精髓與糟粕,逐步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文學素養。
教師點撥與指導
針對農村初中學生閱讀方麵存在的諸多問題,我曾嚐試從以下幾方麵來指導學生。
(1)教會學生閱讀方法古人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現在對習慣於閱讀漫畫等“文化快餐”的學生來說,較長篇幅的作品使他們望而生畏。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閱讀方法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於是,我們首先以教讀課的材料為例子,給予學生閱讀方法方麵的指導。其中包括讀書的方法(如默讀法、跳讀法、精讀法、略讀法、速讀法等)和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如圈點批注法、提綱法、寫心得體會法等),然後以課內自讀課材料作為學生訓練材料,在教師指導下實現第一次知識遷移與能力培養。
在教《我的叔叔於勒》時,我嚐試給學生作了個範例,根據課文的內容出示了幾個相關的命題:如,“於勒”的作用;不要忽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克拉麗絲的語言;文中若瑟夫的作用;“吃牡蠣”細節賞析;“變”中的“不變”;兩個“狼狽”;小說中的“信”;說說故事情節的戲劇性;說說菲利普。由此,把握欣賞小說的方法:
其一,整體性品評,閱讀小說後體會它的布局謀篇、刻畫人物、展現情節的妙處。
其二,線條式品析,從人物語言、行動、神態描繪,人物心理的刻畫,環境描寫,對比手法的運用,修辭手法的運用等諸多線條中抽出“一條”來咀嚼。
其三,美點式品評,挑細節認真欣賞、分析。介紹方法後讓學生從模仿中學會深入思考,再進一步地挖掘小說的主題。
(2)統籌安排閱讀時間整本書容量較大,不可能在課堂內全部讀完。必須讓學生在課外完成。怎麼保證課外閱讀的有序進行,合理安排閱讀時間是關鍵。
當然,教師要對語文課程標準中建議學生初中階段閱讀的書目心中有數。在日常的單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中可相機引導學生閱讀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不必拘泥於教材安排的順序。如學完《醜小鴨》後,教師可布置學生去閱讀《安徒生童話》;學完《荒島餘生》後,教師可布置學生去閱讀《魯濱遜飄流記》學完《智取生辰綱》後,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去閱讀《水滸傳》等。閱讀由課內而課外,一氣嗬成,閱讀節奏安排緊湊,無形中就擠出了閱讀時間。
(3)精選作品激發興趣實事求是的說,初中學生閱讀名著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我曾對我所教的兩個班級學生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喜歡讀名著的學生不到10%,學生普遍反映大多數名著容量太大,沒有耐心讀下去。有的內容(特別是外國文學作品和古代文學作品)還讀不懂;有的內容離現在生活太遠,讀起來沒意思。
麵對這樣的閱讀現狀,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如何激發學生閱讀的直接興趣呢?關鍵是在閱讀書目的選擇上。那些切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作品往往能引起學生的閱讀熱情,如科幻小說《哈裏波特》。所以,在安排閱讀書目上教師可以將選擇推薦權分一部分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推薦他們喜歡讀的書。
初中學生受自身閱曆的影響,對名著的理解可能還比較膚淺,不太可能達到很高的層次。太高的要求很可能會扼殺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讀《水滸傳》,要求初中學生對書中眾多的人物一一掌握,這個要求顯然過高了。不如改成選出一個自己最喜歡的人物,說說自己為什麼喜歡他。然後通過開展“水滸英雄故事會”的活動,使學生對其他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這樣的要求初中學生經過努力就能達到。
生動有趣的故事會,激起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名著的理解,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和口頭表達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
對於那些內容比較深奧,離學生生活較遠的名著,還可以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閱讀的間接興趣。如觀看片子、分角色朗讀、排練課本劇等。甚至邀請各班愛好讀書的同學聚在一起交流近期讀過的好書好文章,互相交換閱讀書籍。
總之,教師的點撥指導,既應該確定班組群體的閱讀目標、方法,又必須照顧到學生個體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書籍海洋裏自由自在地遨遊。
名著閱讀的檢驗
閱讀是為了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閱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檢驗學生名著閱讀的效果?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嚐試。
讀書知識競賽
教師把學生所掌握的名著知識彙編成競賽題,根據一定的規則進行知識競賽活動。這個學期我所任課的兩個班聯合舉辦了“我與《三國演義》”知識競賽活動。我總共設計了四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