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引路,是培養學生學習閱讀名著興趣的有效辦法。新課程教綱中名著的選文比較多,語文教師要很好地利用這些資源,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語文教學麵臨著新的挑戰時代,同時也對語文老師提出新的要求,開拓新視野采取新舉措已成了必然的選擇。要求學生多讀名著基本上是不可能,最能吸引學生的無疑是影視作品。
通過名片的鑒賞,讓學生獲得藝術、文學、思想等多方麵的啟示。采取看影片、寫影評的辦法來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語文教學的綜合效益。借助提高和培養學生的欣賞興趣。
體驗閱讀美感,培養閱讀興趣
教師要舍棄急功近利的做法,不要片麵的追求考試的分數。如果一篇文章剛學完,便讓學生做大量的同步練習、作文仿寫,那麼,學生剛激發的學習興趣又會被扼殺,甚至害怕上語文課。
故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去自我體驗,讓他們陶醉其中,感受閱讀的精彩與魅力。英國著名作家毛姆認為:“閱讀應該是一種享受。”教師要鼓勵學生博覽群書,擴大知識麵,學會在自由閱讀中去體驗閱讀的廣度與深度,讓閱讀成為學習生活的一種享受。
體會閱讀樂趣,培養閱讀興趣
電腦遊戲之所以受青少年的青睞,是因為遊戲者能在虛擬網絡遊戲中體現自我的價值,體驗成功的快樂。學生都有一種心理需求,希望受人重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不斷地創造機會,讓學生體驗閱讀過程中的愉悅,品味成功的快樂。成功的愉悅又是學生閱讀的動力,這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教師可通過哪些方法讓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呢?可進行課外知識競賽、講故事、對對聯、開辯論會等多種活動形式,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成功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提高用語文的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快樂和語文的精彩,領略祖國文字的無窮魅力。
要學生成為文學的愛好者,興趣的培養是第一步,隻有讓學生在實踐中享受閱讀的精彩,品味閱讀的愉悅,他們才會自主地去看、自覺地去學,那麼他們的知識視野才會變得開闊,他們的道德情操才會得到陶冶,他們的人生境界才會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重視閱讀興趣的培養,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語文閱讀的愉悅,並呈螺旋式上升,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學習信心,進而帶動語文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利用曆史知識,引發閱讀興趣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給我們留下了《詩經》、《離騷》、《嶽陽樓記》、《滕王閣序》、《古文觀止》、《四書五經》等流傳千古、振聾發聵、孺幼皆知的千古篇章。這些曆代留下的燦如星海的優秀篇章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寶貴的組成部分。
接受中國古代文學的熏陶,感受中華民族古典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最可行也是最簡潔的方法就是對中國較淺易古典文學的誦記與研讀。
熟讀一些古典文學名著,實在是很容易的事,至少絕大學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這也是他們將來一生受用不盡的“打根基”的訓練。
古人雲:“為文之道在於厚積而薄發。”如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世界名著等。讓學生有的放矢,有選擇性的先閱讀經典之作。抓住各種機會向學生講述名作家的故事,古代成語故事,文學典故,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自主地去讀。
我們相信,通過在教學上的不懈努力,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8.提高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的體驗,有比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夠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夠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
總而言之,就是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麵。從教材的安排上來看,它推薦的名著不僅有文學類的名著,還有科學類的名著,教師在教學課文的時候,可以利用課文中的內容,以點帶麵,引導學生閱讀名著。下麵談一談我在日常教學中的做法:
初三語文課本中有《香菱學詩》這篇文章,由於我本人比較喜歡《紅樓夢》,就把“金陵十二釵”的判詞給學生抄下來了,並讓他們課後背誦,以增加學生的課外積累。沒想到這個舉措激起了同學們閱讀《紅樓夢》的熱情,他們先是主動追著我讓我解釋這些判詞的意思,然後又要求我介紹人物的經曆,我看到他們這麼高的熱情,就推薦他們讀《紅樓夢》的中學生版本。
經過閱讀,有很多同學摘錄和背誦了《紅樓夢》中的很多內容,包括“紅樓夢”十二支曲子和文中的很多精彩的描寫段落,學生對本書的理解加深了,自身的積累也豐富了。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於是在下一年的教學中,我又用了新的方法來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由於學生大多都喜歡聽故事,尤其喜歡聽帶有神秘色彩的故事,這次我就先講了林黛玉和賈寶玉前生的故事——木石前盟,然後說後來神瑛侍者下界為人,絳珠也到下界來,要用一生的眼淚來回報他的澆灌之恩,由此又引出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學生們的好奇心已經被激發出來了,我就趁熱打鐵,建議他們讀原著,這樣有很多同學讀了原著,還做了很多摘記,包括判詞和曲子,有的同學還為文本畫了插圖,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效果比上次更好。
初三要求讀《簡愛》,課本中節選了一部分,是羅切斯特對簡表白心跡的段落,同學們對他們二人掩飾自己內心真感情的做法不理解,我就讓他們自己讀原著,從文中找答案,學生能夠做得很好,輕鬆地完成閱讀任務,增加了學生的課外積累。
總之,在日常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抓住一切可用的機會,引領學生閱讀名著,讓名著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9.語文課本中名著的教學方法
精講指導法
我們都知道名著有豐富的內容、深刻的內涵、精彩的情節和生動的語言;名著不僅可以有效訓練學生的語感,還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確實名著是一道營養豐富的“大餐”。
但是對於現在的初中生來講,沒有老師的幫助,他們是否能消化的了這道“大餐”?七年級下冊的《西遊記》附錄資料中提到小說中的“反封建思想”學生能明白嗎?八年級下冊的《水滸傳》附錄資料中提到的“官逼民反思想”學生能理解嗎?更別說一些外國名著閱讀中存在的語言差異帶來的閱讀障礙,要理解其思想內涵就更難了。
所以麵對這些“大部頭”,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名著的魅力,老師一定要精講指導。例如:
我在教學《水滸傳》的時候對於書上的兩個片段,每個片段我都花了兩節課的時間來精講,讓學生充分體會小說中豐富的人物形象、經典的敘事結構、精妙的用詞。隨之學生在今後的自由閱讀中就知道哪些地方是精彩之處,哪些地方是值得品味的細節。課後學生都普遍反映對小說的理解比以前更深了,好像讀出了以前沒有讀出的內容。
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的感受名著的魅力,而也隻有感受到名著閱讀魅力的人,才會將名著閱讀堅持下去,陪伴自己的終生。
“囫圇吞棗”法
上文提到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有囫圇吞棗的不好現象,而這裏所說的“囫圇吞棗”是指識記背誦關於名著的相關基礎知識,而不是小說內容。名著是一部“大部頭”,要想“一口吞下一個大胖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對於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讓學生識記背誦是非常必要的,要把它當作是小棗子吞下去。例如:
看完《西遊記》,你總要知道裏麵的主人公名字吧;你總要知道作者的名字吧;你總要知道小說的章節安排吧。而這些知識很簡單是不需要老師精講的,隻需要老師指點一下,讓學生背誦識記就可以了。
精講故事法
當今社會的孩子普遍缺乏耐心和踏實讀書的定心。對他們來說名著都很長,看這樣的“大部頭”小說,沒有一定的督促手段是不可能看完的。許多老師都會采用讀書筆記的手段來督促學生。我覺得這種手段是事倍功半。
對於老師做讀書筆記的要求現在的孩子會想盡辦法敷衍你,比如你讓他摘抄精彩片段,他隨便在書上找一段抄上交給你,與精彩的距離差之甚遠。
要杜絕這種情況,對於孩子的讀書筆記你要天天批改,這無疑就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摘抄、概括必須建立在認真看書的基礎上,才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量,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這關鍵在於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立竿見影效果的。而這樣“變相逼迫”的手段學生能讓學生真正接受嗎?所以為了改變這種被動的情況,我把書麵的積累轉變成口頭的積累。
每天上課之前花幾分鍾時間讓學生講一個名著的故事。在規定的時間內講一個章節,一方麵督促學生閱讀,另一方麵訓練概括能力,此外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真是一舉三得。這樣的形式還符合初中生愛表現的特點。經過一學期的實驗,學生是越講越好,後來發展到一些學生開始用評書的形式來講,上麵學生講的興高采烈,下麵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改編創新法
當今社會什麼都要求新求變,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一個方麵。語文學習的創新最佳的體現是在創作上。
名著是經典,為了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我們為什麼不能以名著作為範本讓學生進行創作呢?比如:
《朝花夕拾》中很多散文我們可以讓學生改編成小說。本身這部散文集就是魯迅先生追懷青少年時代的往事而作的,其中很多故事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曆來仿寫。
《湯姆·索亞曆險記》是一部兒童文學,雖然外國作品經過翻譯,但是因為一些語言上的差異,還存在著閱讀上的障礙,學生普遍閱讀的興趣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我讓學生先大略的翻一遍書,挑出自己感興趣的片段改編成劇本,甚至挑選好的劇本讓學生進行排練表演。這樣做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片段來進行創作,看書也看的比以前認真了。在《西遊記》中我提出這樣一個題目:
在《三打白骨精》中假如孫悟空沒有被唐僧趕走,後麵會發生什麼故事?請大家發揮想象設想後麵發生的故事。這樣的題目學生很感興趣,有一些學生寫得很不錯。我從這些作品中挑選出好的打印裝訂成冊。
當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鉛字裝訂成書,學生會是多麼高興。這對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多大的促進。老師還可以將這樣的作品給學生家長看,家長看到這些出色的文字該多高興,他們怎麼還會反對孩子看名著呢?
模仿表演法
上文提到將名著中的情節改編成劇本,這時老師可以從中挑選出好的劇本專門組織學生表演,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可以仔細揣摩小說中精彩的人物描寫。同樣的一句話,孫悟空和豬八戒講語氣、動作、神情等都不相同,這時學生就能通過表演很清晰的感受到,這比單純的看文字效果要好的多。而且在表演時可以邀請一些家長來觀看。
當這些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出色的表演,他們該是多麼的欣慰。當家長理解了名著的內容,懂得了名著的重要性,怎麼還會反對孩子讀名著呢?
知識競賽法
這一方法和表演有些類似,表演是針對名著中的某一片段、某一情節。知識競賽是針對整本小說進行的。當然為了實際的操作,老師也可以在學生準備時進行範圍的規定。
比如以章節為單位,讓學生以5章或10章為一個單位出題進行比賽。這種方法來自於最近電視中大家熟悉的《開心詞典》、《幸運52》等節目。這種節目現在很普遍,學生也很熟悉。因此隻要告訴學生準備舉辦這樣的活動,再做一些動員的工作,學生就會很熱情的參加。而且學生自己主動找題目、自己組織、自己比賽,誰擔任主持提問、誰做選手、誰擔任記分,都不用老師操心。老師隻需要在競賽的時候維持一下班級紀律,防止現場氣氛過熱影響其他班上課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