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名著教學途徑優化
(1)課外閱讀名著的方法現在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人需要快速從外界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然後進行篩選、提取和整合,最後為己所用。
在這個過程中,閱讀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個時候,應該為學生提供閱讀技巧和閱讀方向的具體指導。把泛讀作為閱讀教學目標之一,不僅是閱讀方法的擴展,而且對閱讀內容也蘊含著一定的導向,閱讀的範圍和閱讀量也必將發生變化。
基於此,在引導學生泛讀方麵,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課前5分鍾演講,每節課伊始都拿出5分鍾,讓學生演講,內容不局限,可以是他們喜歡的美文、詩歌、寓言等等,讓學生交流讀書心得。
第二,組織集中閱讀,各個班級每周有一次閱讀課,在這個時間,組織學生到校圖書館、閱覽室進行集中閱讀,每次讀前確定一兩個閱讀專題,指導學生定向閱讀,並布置學生寫讀書筆記。
第三,倡導假期閱讀,讓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進行中外文學名著選讀活動,借以激發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文學素養。
(2)努力培養閱讀的信念讀不在三更五鼓,功隻怕一曝十寒。教師應千方百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課外文學名著閱讀的一個切入點。
要養成學生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在課外閱讀實施初期甚至全過程裏,都必須有監督和檢查,尤其是自查。可以由學生民主商議製定一些製度,發揮約束作用。
並且,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回顧,今天、這周、這個月、這個學期、今年自己都閱讀了哪些文學名著,怎麼評價昨天和今天的自己的閱讀收獲,我會計劃和安排自己的閱讀時間了嗎……進行自我總結、自我反省,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
(3)正視流行文化的衝擊隨著大眾文化的迅速興起,新的文化氛圍的逐步形成,人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已發生轉移。時尚閱讀作為一種閱讀形式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有很多讀者正是從時尚閱讀開始,慢慢走向成熟的。沒有對瓊瑤小說的癡迷,很可能就沒有對《紅樓夢》的理解和推崇。
再者說,也的確存在一些所謂“時尚的經典”或者說“流行的經典”,比如說曾經風靡一時的《圍城》、《文化苦旅》等都是集經典與流行為一身的好書。
所以,在倡導閱讀文學名著的同時,也要適當關注社會文化熱點,合理地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引導。蘇軾曾說:“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如願學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出自蘇軾《東坡文集事略》)這裏還有一個泛讀和精讀的關係。泛讀要博,精讀要深。時尚就是可泛讀的部分,而文學名著就是要精讀的部分。
因此,在時尚流行文化的衝擊下,在高雅藝術、精英文化口漸衰微的現實中,應該正視現實,合理利用時尚因素,積極推行文學名著閱讀,這對於讀者的精神建構以及今後一個良好文化環境的形成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6.創新教育理念下的名著閱讀教學
漢代史學家劉向關於讀書曾經說過一句最富有哲理的話,他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意思是說讀書可以醫治愚昧,啟蒙心智。書讀得多了,自然能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提升境界、遠離低級趣味,一句話,讀書可以改變生命的質量!
可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劉向所說的讀書的益處的前提是“善讀之”。何謂“善讀”會讀!一個會讀書的人才能達到讀書的最高境界,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
當下是一個讀圖的時代,畫麵的誘惑力遠勝於文字。寫書的人多了,可是好書少了;讀書的人少了,讀好書的人更少。古今中外的書籍浩如煙海,尤其時下的出版物林林總總,讓人難辨良莠。如何“善讀之”便成了讀書最關鍵的要素。
作為一名老師,作為一名踐行“生命教育”理念的初中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正確地閱讀從而獲得文明修養、閱讀淨化心靈世界便成為了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心靈成長的關鍵階段,是人生由童年向少年過渡的關鍵時刻,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看到的是什麼,讀到的是什麼,就有可能把他們引領到一個什麼樣的人生道路。所以,這一階段,學生看到的和讀到的都應該是最美好的東西,接觸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如誠實、友愛、自尊、善良、正直等等。
這樣,才能讓愛和美充實孩子的心靈世界,讓崇高和尊嚴引領青春的目光,才能讓孩子們樹立起自己的人格尊嚴,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鑒於以上的教育目的,我在名著(及美文)閱讀教學方麵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抓住經典篇目,隨時進行
語文教材是經過專家的審核編訂而成,在選擇文本上可謂是精中取精,忽略教材而另取其他是不明智的選擇。所以在教學中我從來都是以課文為主,根據每篇文章的不同特點,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生命教育。
指導名著閱讀,適時驗收
漢代文藝理論家劉勰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意思是說隻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培養和獲得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去熟悉和掌握語言規律,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增強語文修養。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名著。而且我們知道,所有的文學名著都是經過讀者反複篩選和嚴格檢驗的。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蘊和精湛卓絕的藝術特色,對讀者具有深刻的認識作用、巨大的教育作用和高度的審美作用。所以從初一開始,我就布置學生有計劃地進行名著的閱讀。
初一開始,要求學生閱讀孔子的《論語》、吳承恩的《西遊記》(原著)、(意)亞美契斯的《愛的教育》、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為了使閱讀取得最佳效果,我根據名著的內容特點有效地指導和檢查學生閱讀。如寫讀後感、人物評論、改編戲劇、問題訓練、看影視作品、教師專題講座(每一部名著必做)等等。
開展美文鑒賞,開拓視野
在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深度地學習之餘,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我每周利用一課時開設了名家美文鑒賞課,由教師從現當代優秀的文學作品中選取最優秀的文章推薦給學生,師生一起進行閱讀和鑒賞。
在第一堂鑒賞課上,我推薦的是香港作家陶然的《別離的故事》。文中作者寫了自己的三次離別,抒發了別離的無奈、感傷和留戀。身處少年時期的學生雖然因為人生閱曆的原因還沒有經曆大的離別,不能透徹地懂得離別的含義,可是在他們閱讀過的作品中,關於離別內容的文章並不少。
但是閱讀之後,學生驚喜地發現,這一篇文章獨具特色,更易於理解和接受,也因此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無論是少年時離別父母遠走異鄉的興高采烈,青年時期離別戀人的惆悵無奈,還是與老友離別的無語沉默,在作者的獨特筆法的渲染下,無一不讓人仿佛置身其中。雖然是作者的別離,卻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人生視野,濃縮了每一個人必經的人生別離!
鑒賞課之後,我留了一篇練筆,題目也是《別離的故事》。因為感動於陶然的別離,所以學生的那篇習作,寫得格外的精彩。
以上,是我在語文教學之於生命教育意義的一些嚐試。雖然收到的成效還不是很明顯,但是我堅信我所做的是對的,我所走的路雖然漫長卻是通向永久的光明,而行走在路上的我和我的學生內心也充盈著幸福和快樂!
7.語文教學要培養名著閱讀興趣
目前,初中生喜歡閱讀名著的人真是鳳毛麟角了,根據調查顯示,初中生不大喜歡閱讀名著的主要原因是名著描述的時代背景學生不了解,與現實生活相距太遠;有些學生甚至對重大的曆史事件不了解,這些原因導致了初中學生對名著失去了閱讀興趣。
另外,由於分部學生受家庭影響,很多學生看書積極性不高,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囫圇吞棗,受益不深,因而享受不到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提出:“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初步閱讀淺易的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作為語文教師,讓學生從名著中吸收有益的知識營養,受到潛移默化的感受,以及良好的思想教育,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這是時代語文教學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師的責任。
鑒於此種情形,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有必要從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做起,特別是對對學生從名著閱讀的興趣培養入手,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愛讀書,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
那麼,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去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呢?俗語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縱觀古往今來的許多有所作為的人,他們淵博的知識都是平時博覽群書、勤奮學習的結果。
教師塑造形象,培養閱讀興趣
俗話說:“愛屋及烏。”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得有趣,學生就會學得有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學一旦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習就會主動,收效才會大。
那麼,如何實現呢?
首先,教師要注意自身的儀表,憑借美的教態和動聽嫻熟的語言,風趣幽默的個性來激發學生。
其次,用良好的情緒感染學生,營造愉悅的氛圍。例如,教師上課笑容常駐,充滿激情,給學生一種輕鬆和諧的氣氛,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會大增,熱情就會高漲;反之,如果教師把不良情緒帶入課堂,學生的精神狀態也會受感染,不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再次,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學生大多數喜歡交流型的老師,教師要放下架子,變傳統的“教書匠”為促進者,變傳統的“管理者”為引導者,變傳統的“執行官”為“合作者”,成為學生的夥伴、學生的知己。
教學中,及時肯定學生的閃光點。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是一首讚美詩。語言要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語為主,不要讓教師成為學生印象中的“批評家”。
最後,語文教師經常帶書到學生中去閱讀,讓學生知道書是人的精神食糧,在讀書的氛圍中感染,逐漸會嚐試走進書海之中。語文教師還要常與學生交流讀書的感受,讓師生間找到共同語言,從而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提供閱讀平台,引發閱讀興趣
除了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給學生引導外,還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麵的營造:
(1)提供良好的閱讀平台語文教師在課後應多與學生交流,向學生推薦、介紹一些好的書籍。因為現代初中語文教學要求學生要多讀名著,2001年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不僅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推薦閱讀書目和閱讀總量,還對每個學段的課外閱讀量進行了細化,提出了每一學期的具體要求。
在“教學建議”部分還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麵,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作為新課程標準教材向學生推薦的名著有:《西遊記》《水滸傳》《朝花夕拾》《童年》《愛的教育》《伊索寓言》《海底兩萬裏》《昆蟲記》《簡愛》等,要求學生閱讀量每學年在80萬字,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有量的積累,鍛煉學生的自讀能力,有助於提高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於解決工具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矛盾。
(2)提供安靜的閱讀環境班級教學乃至學校教育都要以學生的發展、提高為中心,體現學生是學校的主人,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創建校園文化的氛圍,讓學生能輕鬆找到閱讀地點,愜意而讀。在校圖書館開辦的同時,班上自創圖書角,增大閱讀量,加快書籍的流通速度,為愛讀書的學生提供充分的資源保障。
利用影視媒體,引發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