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拓展閱讀渠道要求班中每人購買一本名著,各各不同,相互交流著看,無形中就在班裏形成了一個小型書庫,有語文課代表管理並督促同學定期借閱。另外一點是,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圖書,做好學生的借閱工作。還可以通過網上查詢資料,熟悉相關網址,推薦給學生閱讀。
(4)加強閱讀指導
(①課內示範,教給方法在課外閱讀初期,我們可利用課堂適當延伸,以起到示範與拋磚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講《香菱學詩》時,先讓學生仔細閱讀有關文字,然後讓學生明白香菱苦心學詩和黛玉認真指導的經過,並借此了解林黛玉的品行、為人等等。然後布置同學們回去看《紅樓夢》的其它有關章節等,對林黛玉的性格有進一步的體會。由此學生們不難悟出整部《紅樓夢》林黛玉的性格通過特別的肖像、特別的言行進行了界定,對其最終的命運給予了暗示。而這也為學生了解其他人物指點了迷津。
②指導學生自我咀嚼讀書切不可走馬觀花,讀完後一點不留痕跡。學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節後,就把書棄置一旁。這種蜻蜓點水式的閱讀遠遠沒達到要求。打個比方說,學生就好象隻看到了枯枝藤搭成的畫架,而沒有欣賞到畫架上麵更富韻味的盆景。
我要求學生每月閱讀一本文學名著,寫兩篇讀書筆記。筆記的內容可評論作品主題、人物性格、人物的行為價值取向、人物的評價、篇章結構、語言特色,甚至可改變情節、續寫結局等。
每學期進行一次舞台劇表演,讓學生自己把名著改編成劇本,然後由學生自己編排、設計、表演。沒有對名著的一定把握,就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③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同學之間讀書劄記互相檢查,共同欣賞,看看誰讀得多,讀得精,讀得投入;四人小組或八人小組舉行讀書筆記交流會,掏掏心窩訴說閱讀過程中的真話、實話,真情實感,看看誰的收益最多。
班級每兩周組織一次讀書報告會,可以長篇大論,洋洋灑灑慷慨陳辭,亮出自己的個性與特長,以得到更多的讚同者;還可以開展辯論會,此類活動可在課外活動中自行組織,事先準備一個課題確定正方和反方,然後各自選派幹將精心策劃,翻閱大量的資料,既有專一性,又有挑戰性。
我曾在班中舉行過一次林黛玉派和薛寶釵派的辯論,唇槍舌戰曆時一個多小時,場麵空前激烈,最終還未分出勝負。如果不是事先作好充分的準備,任何一方都將會不堪一擊。而正因為學生們極其熟悉作品,並翻閱了大量的“紅學”研究文章,所以能言人所未言,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以至老是使對方措手不及一時不能取勝。
閱讀本是一種個人行為,通過組織、交流,使它變成一種集體行為。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效應。同學們相互學習,相互感染,相互競爭,不僅營造了濃鬱的讀書氛圍,而且使自己的閱讀目標得到了支持,閱讀興趣得到了強化,閱讀視野得到了拓展。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因此隻有針對學生閱讀心理的誘因,從誘發學生閱讀的動機入手,才能培養學生自己閱讀的習慣,培養他們從閱讀中發現問題、積極思維的習慣,增加他們做閱讀主人的意識,激發他們不斷閱讀的求知欲。“不下汪洋海,焉得夜明珠。”
老師與其任憑學生在沙灘上躑躅徘徊,眺海遠望,以至一無所得,不如帶他們一起下海。他們一旦嚐到在書海暢遊的樂趣,觀賞到了書海美妙的景觀,怎會輕易上岸呢?
4.中國文學名著與小學語文教學
名著的界定
名著是一個民族特定曆史文化的結晶,有著公認的價值和意義。名著的核心應具有超越性,是“民族的精英和瑰寶”,名著必然反映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應該反映人類的普遍特性。
名著還有超年齡、超性別的特點,不同的人讀名著,都能找到與內心相通的感應。
名著與教學關係
過去人們對於“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的看法有偏見,水滸所宣揚的“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英雄主義精神是值得孩子學習的。
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提出“教育要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現代化”,那我們的學生帶著什麼麵向世界呢?應該是我們的民族文化,我們的民族傳統。我們的教育要培養有民族靈魂、世界胸懷的人,這樣,學生才能麵對世界。
閱讀名著可以使人們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觀照自己,從而懂得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使自己的行為合乎民族傳統、民族性格、民族心理。
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最重要的就是讓一個孩子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澱,而培養人文性最佳的途徑就是閱讀名著。
名著教學反思
古典名著進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方式基本分兩種:一是作品未經任何改動,直接被采納,如古詩詞等;一是改編本,即由於古典名著的文字學生不易理解,改編成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孩子能很輕鬆地理解,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
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缺少的就是古典哲學類的文章,比如老子、莊子的學說。因為古典文學名著與古典哲學名著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兩大載體,而哲學名著現在正處於空缺的狀態,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台灣學者王材貴博士在台灣學校開設讀經課,讀老子的《道德經》,讀《論語》,這點我認為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小學語文教學中還存在的一大問題就是忽視兒童的心理特征。1988年諾貝爾獎的75位獲得者異口同聲地說:“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000多年前的孔子。”這就是對古典名著最真切的呼喚。
符合兒童心理特點
小學階段的名著教學要發揮學生這個年齡階段記憶力最佳的優勢,讓孩子多積累,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理解力,教學要富有生動性、趣味性,同時要注意小學、中學、大學的銜接。
總而言之,教師要更好地引導小學生閱讀名著,不斷擴大他們的知識麵,提高閱讀能力,為進行名著教學打好基礎。
5.文學名著作品的閱讀優化教學
在今天這個大眾文化盛行的時代背景之中,新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語境對傳統語文教育,尤其是閱讀教學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曆史性挑戰。
語文教育要勇敢地麵對這一挑戰,並承擔起傳承優秀文化、建構學生人格、培養語文素養的人文教育重任,就必然要回歸到那些積澱了人類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華的文學名著之中,通過閱讀文學名著作品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修養,完成語文教育所肩負的曆史使命。
名著教學現狀
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立體的、多感官的享受。人們己經習慣坐在電腦、電視機等媒體麵前,大都不太情願靜下心來讀滿是密密麻麻文字的書了。大多數人的閱讀是一種“快餐式”的閱讀,是為了獲得特定的信息或者是為了獲得感官的一時輕鬆和享樂。
這種“快餐式”的閱讀,帶給讀者的直接影響就是少讀名著或不讀名著。一些學生可以如數家珍地道出某大腕影星、歌星的生肖、愛好,但是對《紅與黑》、《戰爭與和平》等作品的了解微乎其微。
在忽略文學名著作品閱讀的情況下,許多學生課外閱讀都以娛樂、消遣為目的。這種大範圍的平庸化閱讀,沒有產生、引發學生對自我和外部世界思考的動力,不能給學生帶來社會和人生的嚴肅而深刻的思考。
閱讀教學“立人”的功能便在這種平庸化閱讀活動中退化甚至消解了。
總之,目前閱讀教學平庸化的危機是嚴重的,不少一線教師及教育研究者對此開出的藥方,就是加強文學名著的閱讀和指導。
名著教學方式
文學名著作品閱讀是當代曆史語境的呼喚,是解決現實文化困境的有效途徑。因此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作為“人文”語文的重要內容,在今後一個時期內它也必然成為語文教育教學領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
探索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對閱讀教學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此前提下,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具體方式來實現。
(1)倡導個性化閱讀在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慧眼獨具地發現作品中特有的“空白”及“未定點”,並引發生活、情感、知識的積澱與之連接,闡發深意,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實現對文學名著的個性化閱讀。
①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堂上,可以采用不拘一格的導語導入新課,或幽默,或輕鬆、或激情,或和諧等,激發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教師富有個性的教學語言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教學語言要充滿激情,富有人情味,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在指導課外閱讀教學時,可以設計一些帶有趣味性、爭議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去閱讀,去思考,以激發其閱讀的興趣。
②引導與講授的關係現代教育學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發揮閱讀主體的能動性,教師以“引導”為主,“引”是方法,“導”是應采取的態度和過程。
教師的任務,不應表現為居高臨下和替代,而應引導學生,讓他們在發現、討論中張揚個性,發現自我,在愉悅中感受閱讀客體的藝術魅力,提高審美情趣。
教師應該敏感的捕捉學生剛剛萌芽的思維之苗,不失時機地藝術地加以培養引導,並主動熱情的參與到討論中去,發掘出學生潛在的智慧與靈氣,這樣的教學才能呈現出開放的理想境界。
(2)專題研究性閱讀專題研究性閱讀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通過親自實踐,獲取多種直接經驗,把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積累的經驗、知識、閱讀方法、閱讀技能進行整合和運用,在實踐中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專題研究性閱讀分為三個步驟:確定研究課題、收集閱讀整理研究資料、形成研究成果:
①確定閱讀研究課題課題的選擇對於整個研究性閱讀來說有著“導向”的作用。學生以前沒有深入接觸過專題研究性閱讀,教師有必要給學生介紹選擇課題的方法。
教師可以舉一些例子,並加以點評說明,也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適宜的、多樣的課題,供他們參考、選擇。
教師的指導要做到到位而又不越位。在學生初步確定某一選題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查閱有關的參考資料,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尚存在的問題和最新動向,從而決定是否能繼續研究下去。
②收集閱讀整理資料學生在確立研究性閱讀的課題以後,一方麵要仔細研讀原著,另一方麵就是查閱與課題相關的文獻。
在人類曆史的發展進程中,大多數的研究成果都是以一定的資料為基礎的,以了解前人或同時代其他成果為起點,廣泛地吸收和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創新獲得進展的。
收集資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定向、信息梳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但收集資料也是一個繁瑣、費時、極需耐心的過程。教師必須教給學生檢索圖書資料和網絡資料的方法和技巧,這樣才能提高他們文獻檢索的速度和質量。
③形成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成果這個階段可以促使學生對所收集整理的資料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觀點見解,並將其表述出來。
學生僅僅占有大量的資料並不能得出研究結論,必須對所收集的資料作進一步的思維加工,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一係列的處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做出判斷,得出結論,並用恰當的語言把結論準確地表達出來,形成研究成果。
成果可以表現出學生對課題研究的深度、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3)促進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合作研究中,學生集思廣益,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啟智開悟,可以化解獨立思考碰到的疑難和障礙。在文學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為學生構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①合作學習教師要幫助學生確定“合作學習”的內容。“合作學習”可以和“專題研究性閱讀”結合起來。教師要精心安排,把學習的重難點作為合作學習的內容。“合作學習”不能總是“花兩分鍾時間進行討論”,不能在學生獨立思考的時候要求他們“合作”,不能滿足於課堂上的熱熱鬧鬧而忽視問題的研究價值。
②合作小組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合作小組。合作小組是合作交流的陣地。小組成員之間的差異必然存在,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成員都要盡量做到積極動腦、動口、動手;每個成員都要做到既是聆聽者,又是發言者,做到心、耳、口、手並用。教師在引導學生分組後,應及時捕獲有效信息,參與交流,精要點撥,幫助學生找準坐標,展現自我。
③交流活動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如舉辦辯論會、答辯會、報告會、出牆報、編刊物等。在活動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環境氛圍,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在肯定成績的同時,鼓勵大家發表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引起學生思維的碰撞。
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理解和寬容,要善待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養成虛懷若穀的美德,與大家共同分享收獲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