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連續問句,連續使用問號。
例:從書目知道過去有哪些書,現在有哪些書。(有疑問詞的非疑問句)
你是足球明星?(無疑問詞的疑問句)
今年暑假你是去北京,去上海,還是去深圳?(選擇問句)
他就是羅納爾多第三?小小羅?(連續問句)
“應該付你多少錢,先生?”(倒裝問句)
作用:在於表達句末的疑問語氣。
(3)冒號的用法句子內部標點,用在句子內提示性話語後的停頓。關於冒號請注意以下五點:
其一,無停頓之處,不能用冒號。
其二,用在提示性語後,表示提起下文;在非提示性話語的後邊不能用冒號。
第三,還可用在總結性話語的後邊,表示引起下文,用於總結性話語前邊,以總結上文。
第四,“某某說”在引語前,用冒號;在引語後或引語中,不用冒號。
第五,冒號的作用一般管到句終,因此如果提示的內容隻是句子的一部分,不用冒號,而用逗號。
例:他客氣地說了一聲“請坐”,便走了出去。(無停頓)
紀念碑上刻著“辦學功績,永垂青史”八個大字。(非提示性話語)
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總分)
張華考上北京大學,李平考上重慶大學,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分總)
“我不去了,這人太不像話了!”小李生氣地說。(提示性話語在句末)
作用:在語音方麵表停頓,在句意方麵表提示。
(4)引號的用法標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話語;標明需要著重論述的對象或有特殊含義的詞語;表示否定或諷刺的話語。關於引號注意以下四點:
其一,轉述大意,不能用引號。
其二,凡是把引用的話語獨立運用,引文末尾的標點,應放在引號的裏邊。
其三,凡是引用的話作為作者的話語的一部分,引號末尾一般不用標點,如果是問號或感歎號,即使是話語的組成部分,也要保留。
其四,學習班、工作計劃、考試、節目、主題活動的名稱等要用引號。
例:人早晨明了了做人的道理,傍晚死了也無所謂了。(轉述大意)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引用語可獨立用)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培根的名言。(引用語是組成部分)
這座山,真有“處於雲中,不知該走哪兒?”的感覺。(問號可保留)
“老師,韓愈稱‘言之有物’的‘物’是啥意思?”(引語中有引語)
“同一首歌”是大家喜聞樂見的節目。(欄目)
作用:在於表示引用、特指、強調、諷刺等。
(5)括號的用法用於行文中注釋性的話語。括號注釋的是句子的一部分,括號就要緊貼在被注釋的那一部分之後,這種括號叫旬內括號。括號注釋的全句,括號要放在句末標點之後,這種括號叫句外括號。括號裏的話語,句子末尾一般沒有標點,是問號或感歎號,則可保留。
作用:用於句子中需要補充注釋的地方。
(6)書名號的用法標明書名、篇名、歌曲名、報刊名等。
例:《老鼠愛大米》是一首網絡歌曲。(歌曲名)
(7)頓號的用法表示句子內部並列詞語之間的停頓。在連續使用引號或書名號時,引號之間、書名號之間的,頓號可以不用。
例:我訂閱了《語文學習》、《收獲》、《讀書》等雜誌。
“焦點訪談”、“麵對麵”、“新聞調查”等欄目,獲得了觀眾的普遍好評。
(8)省略號的用法表示行文中省略的話語,或斷斷續續的語流。關於省略號注意以下三點:
其一,並列的詞語,至少先列舉三個以上後,才可使用省略號。
其二,省略號不能與“等”“等等”並用。
其三,省略號前一般不用逗號和句號,但如果是問號則不能省;省略號後麵一般不用點號,但感歎號和問號除外。
例:這次來渝的導演有:謝晉、馮小剛、張藝謀……(三個以上)
(9)破折號的用法表解釋說明、話題突轉、聲音延長、事項的列舉分承。破折號前的標點,是句號或逗號,可不用;是問號或感歎號,則保留。
例: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鬥爭。
姚明問大郅道:“這樣說來,世錦賽就已經結束?——還去NBA嗎?”
破折號、冒號、括號都有注釋作用,其區別有以下三點:
其一,冒號除有注釋作用外,還表停頓。
其二,括號中的話語是補充說明的,在朗讀時可以不讀。
第三,破折號前後的話語有時可以互相替換。
15.漢字字形在語文教學中的優勢
漢字字形的重要性
語言文字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標誌之一。作為漢民族的母語,漢語言教學貫穿於我們的基礎教育之中。從幼兒教育,到小學、初中、高中,語文必修無疑。並且這個過程,是從漢語的基本音節,即拚音字母,以及基本語素,即漢字開始的。
學習語文的人,無論在哪一個學段,都會有一種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漢字永遠也認不完。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我想可能就是從學漢字開始說起的。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學前幼兒還是歲至耄耋的博學者,都隨時會遇到不認識字的尷尬。如果你是語文教師,還會被人無理地嘲笑:還語文老師呢,連個字都不認識!我們隻能有屈無處申。
正因為時常會出現這種狀況,我們從小學到高中的語文教學中從不敢放鬆對漢字字詞的教學,認音記字的內容雖然在高中教學大綱中沒有明確點到,但高中教學的指揮棒,即高考,卻年年出辨音辨字題,這樣一來,高中的教師學生必須麵對認字辨音的問題。高中學生早不屑於用小學階段的重複記憶的方法去認音辨形,且那種方法對他們也不靈,他們以為看幾遍就記住了,但事實是高中學生對漢字音形的記憶是屢記屢錯,讓人沮喪。
究其原因,我想是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在進行語文教學和學習時忽視了對漢字字形的研究,沒有充分發揮漢字字形的優勢。
本人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多年,特別是在輔導學生漢字識音辨形題時,也苦惱多年,後來經過思考,給學生總結了一些方法來靈活記憶,實踐證明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下麵就從漢字音形記憶的角度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揮漢字字形的優勢。
漢字字形是出發點
漢字與我們民族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相聯係,是記錄語言的一種特有方式,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承載功能。
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憑借教材範例,進行語文學科的讀寫聽說基本素養訓練,不管是現代文教學還是文言文教學,首先進行的是文本解讀,不免會遇到文字讀音、意義理解的障礙,這時必須掃除障礙,否則無法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
此時當然可以利用工具書解決,在無法利用工具書的情況下,也可以根據漢字的造字規律,進行字形分析,利用因義賦形、認知結構識字、發散識字等方法來進行探測嚐試,可以開闊教學思路,靈活應變,提高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說對漢字字形的探究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
漢字字形的特點
談漢字字形的特點,要從漢字的構造說起,漢字的構造古今是繼承和發展的。傳統的漢字構成采用造字法。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古代的造字法有四種:
(1)象形是通過描繪事物形狀來表達字義的造字方法。“日、月、山、雨、口、田、井、網”等都是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漢字,叫象形字。象形造字法的造字能力有限,象形字的總量不多。
(2)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性的符號來表達字義的造字方法。總體看來,用抽象的符號表達複雜的字義是很困難的,因此指事造字法受到很大局限,指事字在漢字中的比例很小。指事字也都是獨體字。
(3)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件合成新字的造字方法,整字的意義也是由各部件的意義合成的。會意與象形、指事相比,造字能力有所提高,會意字的數量遠遠大於象形字和指事字。
(4)形聲是用一個表意部件和一個表音部件組成新字的造字方式。“淋、琳、啉、霖”、“樣、洋、癢、氧”兩組字裏的聲旁分別是“林”和“羊”,揭示了整字的讀音信息,剩餘部分是形旁,揭示了字義類屬。形聲字都是合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