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一些不用標點符號的實例,提高對標點符號的認識。例如:有一天,王縣長正在辦公。這時,他的秘書走了進來,手裏拿著一張紙條。王縣長一看,馬上傻了眼。原來紙條上寫了這樣一行字:請王縣長務必於本月15日前去開會。同學們想一想,這句話有什麼問題嗎?

原來這句話包含著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王縣長本月15日去開會,另一個意思是王縣長本月15號之前去開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辯論,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讓他們主動地“動”起來,真正做到在“動”中學習,加深對標點符號的認識。

通過講故事,認識重要性

比起空洞的說教來,學生更願意接受一些小故事。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一些關於使用標點符號的故事,讓學生增強對標點符號在書麵表達中所起作用的認識。

例如:從前,有個壞財主,打算開個酒店,請了一位秀才為他寫對聯。他對秀才說:“對聯要稱讚我的酒好、醋酸、豬肥、人財旺,店裏又沒有老鼠。”秀才一聽,大筆一揮,寫成了。財主一讀,高興極了。

上聯: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

下聯:釀酒缸缸好造醋壇壇酸

橫批:人多病少財富

可到新店開張那天,大家圍著對聯轟堂大笑。你知道秀才是怎麼戲弄壞財主的嗎?

財主的本意是“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釀酒缸缸好,造醋壇壇酸”“人多,病少,財富”而秀才巧妙地運用標點,變成“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釀酒缸缸好造醋,壇壇酸”“人多病,少財富”,這樣一來,意義完全不同了。從這一事例看來,標點符號的作用該有多大啊!沒有標點符號,文章讀起來很吃力,甚至被人誤解。

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研究標點符號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地探究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教師應以此應明確學習標點的重要性,使學生思想上引起重視,學會正確運用標點符號。

詩會比賽,了解使用方法

以讀促學是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讀,重在自主、體驗。在朗讀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由句到段,再到全篇,在內容的選擇上應該是富有動感氣息的小文章,或者明快、或者哀怨,要求學生憑借自身對文章的認識,確定語句的停頓,從中很好地體會句號、問號、感歎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從而有助於學生對於文章的深入理解及認識。課文《夏夜多美》中,

小螞蟻說:“我不小心掉進池塘,上不了岸啦!”

蜻蜓說:“讓我來送小螞蟻吧!”

蜻蜓飛呀飛,飛過青青的假山,飛過綠綠的草坪,飛到一座花壇前,小螞蟻到家了。

教師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同時和學生評價他們讀的怎麼樣?由此引導學生們理解感歎號、逗號及句號的用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幫助學生一邊理解課文內容,一邊加深對標點符號的重要性的認識,體會標點實際上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字”,具有獨特功效。在語文實踐中訓練,要循序漸進,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整體性。

12.初中語文趣味教學的設計

趣味教學,可提高學科的凝聚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的目的。因此,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科而言,趣味教學的設計尤為重要。

根據當前教育的發展趨向及青少年的求知特征,初中階段的語文趣味教學設計應注重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注重多變性,提高趣味

傳統的語文教學,大都以單一的書麵表達方式,按教師指定的題目進行“回答式”或“抄寫式”的訓練。單調枯燥的教學形式成了學生學習的包袱,查找答案、抄襲教學甚至請人代勞的現象屢屢發生。這不利於學科教學。

針對如此現象,教師應“抓綱靠本”,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多改變些教學類型,多改變些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獨立思考,認真地完成每一課時的教學。

如教完《變色龍》後,教師以“口頭訓練型”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小說中人物語言描寫的重要性,從中感悟到人物的形象特征,體會文章的主旨。在議論文《談骨氣》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為“搜集積累型”,讓學生將自己聽到過或看到過的古今中外“有骨氣”或“無骨氣”的人和事記錄下來,讓他們互相交流、互相傳播,將更有效地加深學生對議論文文體的了解,從中加強學生“人格”教育,為今後寫作積累了素材。

又如,在《論“基本屬實”》的授課之前,教學為“調查報告型”,讓學生通過親身搜集報刊雜誌、招牌廣告、同學作文中用詞不準確或出現語病的事例,給予評議和修改,從中體會本文的文意,提高學生用詞造句的準確度,達到“未教先知”的效果……

當然,教學的“多變性”並非指“亂變性”,它應該依附於教綱要求,借助於教材內容,作用於教師引導。隻要做到三者合一,萬變不離其“本”,就可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去積極完成。

注重實踐性,滿足欲望

進入初中學習的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語文學科中字、詞、句,以及篇章的基礎知識,對學語文的欲望已轉入到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學習、生活實際問題的嚐試階段。因此,語文教學的設計應投其所好,多趨向於實踐運用的題型訓練,以達到“學以至用”的教學效果,滿足學生的求學需要。

如教完《看雲識天氣》後,教師可及時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所介紹的有關知識,去觀察天上的雲和光,並推斷出近日的天氣情況。”使學生通過觀察、記錄、推測、交流、展示及驗證等親身活動,去體驗課文知識的真實性。這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了有關天氣的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判斷及實踐能力。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

實踐性教學不局限於授課後完成,在課前引導學生去參與實踐,同樣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就以課前預習來說吧,這是教師常用的課前教學布置方式,也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參與學習實踐的良好機會。但如果教師總以常用的一句話“這課講完了,請預習好下一課”作為教學題,就會令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激發不起學生的實踐興趣。

因此,在學生預習教學中,教師必須先設立預習目標,如查找生字、弄清結構、討論主旨、體會修辭等。讓學生明白預習的目的,懂得應該用什麼方法去解決什麼問題。這才能提高學法實踐的效果。

實踐性教學,徹底打破了應試教育中的“模仿題型”、“題海戰役”的教學形式,避免了教學中的機械性與煩瑣性,使學生在親身的學習活動中獲取知識,提高語文素養。

注重差異性,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既要有統一要求,又要因材施“作”。由於班級學生的語文水平不可能完全等同,優、中、差生的語文能力仍有一定差異,因此,對學生的教學要求也可不等同地對待。以此激發全體學生的教學興趣。

筆者曾作過這樣的嚐試:在接任新班的語文科教學之前,將班裏的優、差生分為兩組,在編排學生座位時,將優生編在“單號”位上,把差生編在“雙號”位上。

對有些課文的教學按其要求的高低或知識的深淺程度設計成兩類,將難度大的教學布置給“單號”位的學生完成,另一類難度小的教學給“雙號”位的學生做。這樣,既使優生加深了知識的掌握,又使差生順利地完成了教學。有力地調動了全班學生的教學興趣。

又如在學生作文布置時,以不同的要求對待優差生,即提高優生的作文“檔次”,降低差生的作文要求,使同一題目的作文中,差生“差”的作文往往比優生“好”的作文評分分數較高或同等分數。這樣,既激勵了差生的作文興趣,使他們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又提高了優生的競爭意識,使全班學生都形成一個激烈競爭的學習氛圍。

趣味教學,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隻要教師牢牢地把住教學關,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鞏固學法,就有利於提高學科的教學質量。

13.中學語文標點符號的教學

標點符號的重要性

唐代詩人杜牧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有人不增減一個字,隻增加了一個逗號,移動了兩個標點的位置,就改變成為一首絕妙的小令:“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也有人隻添了幾個標點符號,把絕句改成了一個時間、地點、場景、人物、情態、台詞俱全的劇本: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由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相同的文字,我們如果給它加上不同的標點符號,它就能表示出不同的意思。標點符號是語言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通過借助於語境、借助於詞語這種特定的條件,表示每句話的停頓的語氣。人們寫文章省不了標點符號,平時的對話同樣也少不了標點符號。

在《語法修辭講話》中,呂叔湘、朱德熙先生就曾指出:“標點符號是文字裏麵有機的部分,不是外加上去的。……每一個標點符號有一個獨特的作用,說它們是另一種形式的虛字,也不過分”。這就說明,標點符號運用於文字中間既可以傳遞文字意義方麵的信息,又具有文字所不及的作用。

不僅如此,中考、高考也有它的一席之地。比如說,2007年19套高考試卷中有2套試卷考查了本考點的內容;2006年17套高考試卷中有4套試卷考查了本考點的內容;2005年16套高考試卷中有4套試卷考查了本考點的內容。

可見,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是高考備考的重要內容之一,標點符號教學應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上看,我們的語文教學恰恰忽視了標點符號方麵的教學。

忽視標點符號的教學,首先表現在語文教材教學上。從筆者的了解看,目前有許多教師,在評議課上,對字音、詞義、句子、修辭、文章的主題、寫法等比較重視,而對於標點符號卻不予問津,往往隻有在進行專題複習時,才把所有標點符號的種類、用法、作用等羅列出來,一一向學生作介紹,讓學生用心記,接著做一些關於標點符號方麵的練習題。這就使標點符號的教學不是與語文課文的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是明顯地出現脫節,這樣忽視標點符號的教學,會直接影響學生全麵、準確、深刻地領悟課文語言的深層含義,因而影響教學效果。

其次,忽視標點符號的教學還表現在作文教學上。平時,在作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主要從什麼樣的體裁應當怎樣選材、立意、謀篇、措辭方麵作指導,卻忽略了標點符號方麵的指導。

實際上,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這也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寫成的文章才能準確、充分地表情達意,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幫助。

我曾對高一年級的一個班學生作文中運用標點符號的情況作過一次調查,發現了不少問題:首先,看書名號,一個班四五十位學生,作文標題用書名號的竟有九個學生,這說明,他們隻知道有個書名號,而書名號該如何用並不了解。其次,有八篇作文一“逗”到底,隻在最後一句話結束時用了句號。另外,也會使用一些標點符號,但大多作得不恰當。比如:“明天,我是回家呢?還是留校參加義務勞動?”很顯然,這是一個選擇性的疑問句,第一個問號應當是逗號。

從以上幾種情況看,學生中所存在的一是不會使用標點符號,二是不知道各種標點符號的作用,隨意亂用。另外,標點符號的書寫不規範。標點符號就像文字,書寫要規範,格式要正確,但許多學生在作文中卻不能做到。

作文中隨處可見的破折號、省略號隻占一格,引號隻是隨意性的兩點,全文標點都擠在字的位置裏,不單居一格,標點符號寫於行首,書名號的前一半出現於一行之末等等。從以上情況看,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應重視標點符號使用方麵的指導。

因此,我深深感到,標點符號的教學在整個語文科的教學中確實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應引起高度的重視,使之與其他教學內容置於同等的位置,這將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麵提高。

那麼,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正確地使用標點符號呢?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麵著手,來提高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