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從教育要“麵向社會”的角度來看,對聯是一種雅俗共享、運用極廣的文學形式。內容上,它可以言誌、詠物、喻理、諷喻、記史、敘事、慶賀等;運用範圍上,無論是婚喪嫁娶,節日慶賀,還是開業遷居,從繁華的城鎮到偏遠的山村,對聯都無處不在。
第三,從提高教學質量的角度來說,對聯(對課、對對子)是中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式,是啟蒙教育的必修課。對聯的構製涉及遣詞造句、修辭、邏輯、立意等方麵的知識,具有開啟智力、訓練學生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作用。許多文學家,大多在少年時期得益於對聯啟蒙教育,有許多人還成了對聯大師,如紀曉嵐、阮元、鍾耘舫等。
近代也不乏其人,如魯迅先生在“三味書屋”讀書時,就曾學過對聯,另外如毛澤東、周恩來、郭沫若等莫不在少年時期受到過良好的對聯啟蒙教育。
對聯的巧妙運用
(1)對聯在教學中的運用
①利用對聯介紹作家作品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常常要介紹作家作品,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姓甚名誰、生年卒年月,勢必讓學生生厭,提不起學習興趣。介紹作家作品,又常常是一節課的開始,頭開得怎樣,直接影響到整節課教學效果,俗話說“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
利用對聯來介紹作家作品,可以跳出老套的框框,換出新路子,在教學上還能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同時,對聯還能以其精煉的文學形式喚起學生最濃鬱的美感,給學生思維以最豐富的啟迪。
《促織》是《聊齋誌異》中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壓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在介紹本文的作者時,就可先向學生介紹郭沫若題蒲鬆齡故居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聯語言簡意豐,深入淺出,充分肯定了蒲鬆齡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指出了蒲鬆齡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深刻的思想意義。
再如,學習《離騷》,可以引人曆代名人憑吊屈原的名聯,以加深對屈原及其作品的認識;學魯迅作品,引入各界及名人挽魯迅聯;等等。
②運用對聯分析人物朱自清先生在《論雅俗共賞——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的文學的道路》一文中說:“聞一多先生為民主運動貢獻了他的生命,他是一個戰士,但他又是一個詩人和學者。”《最後一次演講》就主要表現聞一多先生作為一個鬥士,即革命家的品格。在分析聞一多這一形象時,就可向學生介紹周恩來和鄧穎超寫給聞一多先生的挽聯:“為民主為和平為大眾,成仁取義;反獨裁反內戰反特務,雖死猶生。”聯語擲地有聲,用最精煉的語言對聞一多先生的品格進行高度的概括。
再如,學習《隆中對》及《三國演義》中的《群英會蔣幹中計》、《失街亭》等名篇時,引入諸葛武侯祠的一些對聯,如: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董必武)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清·趙藩)
心懸八陣圖,初對策,再出師,共仰神明傳將略;目擊三分鼎,東聯吳,北拒魏,常懷謹慎勵臣躬。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和期五丈崩摧,九代誌能遵教受;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勳。這些對聯,對諸葛亮一生的事業作了較好的總結,可以幫助我們較為全麵地了解諸葛亮及其曆史功績。
③運用對聯分析課文宋朝範仲俺的《嶽陽樓記》,是曆代流傳,膾炙人口的名篇,文章融敘事描寫和抒情議論於一體,借景寓情,情景交融。在分析課文時,就可引入陳大綱的題嶽陽樓聯:“四麵河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聯語高度凝煉集中,可將前句作為寫景部分的概括,後句作為議論部分的概括。
有一些集句聯所引述的往往是名篇中的名句,如,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上聯是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句子,下聯則摘自蘇軾《前赤壁賦》。
再如題《黃州赤壁》聯:銅琶鐵板,大江東去;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上聯出自《曆代詩餘》所引俞文豹《吹劍錄》中評蘇詞風格的話:“學士(指蘇東坡)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而蘇東坡也曾遊過赤壁(姑且不論真假),並且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下聯則是曹操的《短歌行》裏的詩句。
同時,我們還可以讓學生運用對聯概括課文內容和中心。如學完《項脊軒誌》,可以用“幽室獨居心可喜,至親亡故情亦悲”來總結全文。
(2)利用對聯講授語法知識語法是比較抽象的東西。學習對聯以後,我們可利用學生對對聯的興趣,采用分析聯語的方式,或邊對對聯邊講解的方式來學習語法。如分析毛澤東幼時對老師的出句聯:“濯足;修身”,“濯”是動詞,“足”是名詞,二字合起來是動賓結構。根據對聯的要求,與“濯”相對也必須是動詞,與“足”相對的必須是名詞,二字合起來也必須是動賓結構,“修身”就完全符合這一要求。這時可立即出一上聯,要求學生對出下聯,隨後對學生的對句進行分析講解評。
另外,還可運用增字對來學習漢語語法知識。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能文的長工與一富家小姐對對聯,上聯是小姐出的,出句不斷增字,即玫瑰,香玫瑰,一支香玫瑰,鬢角斜插一支香玫瑰,紅顏小姐鬢角斜插一支香玫瑰。長工該怎麼對?黑臉大漢肩上平挑兩個臭糞桶。”
對句字數不斷增加,句子結構漸趨複雜,難度越來越大。對句中運用了名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和動詞,還動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還有對人物形象的描繪。這樣學生能在極少的文字裏和極短的時間內學習和運用極豐富的語法知識。
(3)利用對聯啟迪學生寫作對聯是“一分為二”的結合體,不管寫作對聯還是欣賞對聯,都可以對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寫作能力進行培養和訓練。啟迪思維和訓練寫作常常是同步的,如利用對聯“二人土上坐;一月日邊明”來訓練寫作,教師先出上句,下句隻寫一個字,要學生補齊全句。當學生寫出下句後,又提出新問題:寫下句的人是男是女?下句反映出作者怎樣的思想?請寫一段百字左右的短文加以說明。這樣,有了具體的情境,學生就可以大膽地發揮想象,寫出像模像樣的文字。
另外,教師還可以用對聯給學生的作文打批語。不過,這就要求教師本身具有一定的對聯創作能力。
總之,對聯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在我國近代啟蒙教育中,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地運用對聯,認真鑽研,勤於實踐,對聯這株藝術之樹,定能在中學語文教學這個花園中長得更加繁茂,開出豔麗之花,結出金色之果。
10.小學語文趣味教學法運用
當前農村小學存在著教學條件落後、信息閉塞、家長和孩子對學習不夠重視等諸多問題。在此背景下,本應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變得索然無味,學生毫無興趣,教師無所適從,出現了“少、慢、差、費”的現象。要想增加農村語文課堂的吸引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必須改變當前語文課堂現狀,大力倡導“趣味教學”。語文趣味教學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
開篇引趣法
語文教師導入新課,如果開頭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比較適用的開篇引趣法有以下幾種:
(1)巧妙審題“請君入甕”如教學《胖乎乎的小手》這一課,我是這樣導入的:請同學們舉起你們的小手,我們來比一比誰的小手最胖?(指名把自己的胖小手印畫在黑板上)這是一種直接導趣,誘發學生好學的方法。教師直奔主題,能引起學生極大的求知樂趣。
(2)創設情境感染學生情感隻能產生於一定的情境。因此,新課開始時教師要千方百計去創設情境,醞釀氣氛,讓學生觸景生情,誘發出某種情感。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設計用這樣的導語來創設情境:“同學們,過新年時,你們開心嗎?(好開心,有新衣服穿,能吃肉,吃雞大腿,放鞭炮……)是呀,過新年又開心又熱鬧,我們真是幸福的一代。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個新年的夜晚,有一個小女孩卻不像你們那樣幸福,她為了不被家人打罵,在寒冷的夜晚賣火柴”。
(3)巧用懸念吸引學生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教師巧立懸念,可以激起學生探究底細的興趣。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我是這樣導入的:“小蝌蚪們是什麼樣兒的呢?她們的媽媽又是什麼樣兒的呢?她們在找媽媽時都遇到了誰?結果找到了她們的媽媽了嗎?大家想知道這個有趣的故事嗎?”這麼幾句話,全班沸騰了,都興致勃勃的進入學習狀態。
教具激趣法
小學階段兒童的認知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要認知語言文字還必須借助語言文字形成的生動的表象,並在形象的感染中受到教育。越是具體形象的東西,越能喚起小學生的無意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特點,聯係學生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內容,用好直觀教具。
例如,《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俗易懂,但要讓學生悟出深刻的寓意,卻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後,張貼水井圖,讓學生找出“井沿”、“井底”的具體位置,接著要求學生根據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把青蛙和小鳥的圖片貼在適當的位置。這樣學生動手動腦,不僅弄清楚了第一自然段課文的內容,而且個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遊戲增趣法
小學生集中注意的時間較短且不穩定。教學中,我針對教材內容設計好各種遊戲,適時引進課堂,不斷調節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使他們處於興奮與抑製的不斷變換之中,既有節奏,又有樂趣,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在鞏固“布、左、右、在”等字形相似的生字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做“送信”遊戲。由一位學生把裝有生字卡片的信封一一送到同學手中,其他學生拍手念兒歌。信送完後,由學生拆開,然後我讀生字,學生逐個將“信”送回,貼在黑板上,再領大家讀一遍。
電教調趣法
多媒體課件可以采用文字、音響和動感畫麵等手段,多管齊下,這樣容易使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中得到感情的熏陶與感染,並使學生在逼真的動感畫麵的情景中真實的感觸到課文所體現的主題或內容,有利於學生眼、口、手、耳、腦多方位同時調動,全身心投入,猶如身臨其境。這樣,教師活教了教材,學生活學了知識。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把其他地方的山和水利用多媒體展現在學生眼前,再展示桂林的山水,老師隻要引導學生看圖,通過視覺就能讓學生感知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根本不用多說和多講解。
采用趣味語文教學法,結合五彩繽紛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整個語文教學呈現出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局麵,從而使學生學習語文趣味橫生,興趣盎然。如果我們注意了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堅持采用趣味教學法,定能改變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老牛拉破車”的局麵,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邁出堅定有力的一步。
11.小學語文標點符號的教學
對於大部分教師來說,讓小學生能夠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確實是件令人頭痛的事情。在寫話過程中,由於教學方法不得當,部分學生不夠重視,濫用、誤用、不用標點導致語義混亂,語句不通。正確使用標點符號,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新課標明確指出:“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歎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歎號”。我們知道,愛動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充分利用這一點,激發學生學習標點的興趣。
標點填空練習,學會使用
教師可以利用原有的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把其中的一些優美的句子摘抄下來,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補全標點。如:《夏夜多美》中,“多美的夏夜啊”一句,要求學生補全並說明理由,從而加深對感歎號的認識;《雨點》可以加深學生對逗號及句號的認識。
開展辯論會,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