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是進入詩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過教師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範讀,挑起學生的朗讀願望,然後通過領讀、分組讀、交叉讀、齊讀等形式多樣的誦讀,這樣就會很容易把學生帶到詩詞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詩詞的韻味。如教學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先讓學生朗讀成誦,學生很快就會悟到詞中的幾種意象,經過老師略加點撥,就會明白眾多意象構成行旅之人孤獨寂寞淒涼的意境,從而理解詞的思想內容。
活動激趣法
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應是師生雙邊的活動過程。為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樂學語文,願上語文課,不怕古詩文,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的古詩文教學課上得生動活潑,學生興趣盎然。如教學《核舟記》,課前要求學生準備畫具,課堂上通過記憶把“核舟”畫出來。許多學生一下子就來了興趣,但也有些學生說“太難了”,“讓我們看看書吧”。
在學生充滿求知欲時,老師允許他們看一會兒書,蓄足的勢一下子變成旺盛的活力,由興趣轉化為想學,由想學轉化為能學,由能學轉化為會學,學生很快就感知了課文內容,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學《扁鵲見蔡桓公》,可把課文編成課本劇讓學生上台表演,教學《愚公移山》可針對愚公愚不愚開辯論會。
此外,還可以分角色朗讀、背誦比賽等語文活動,使學生嚐到成功的甜頭,從實踐中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學生在實踐中才智得到發揮,就會有快樂的情感體驗。
競爭激趣法
初中學生朝氣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強,有競爭意識。基於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參與競爭是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興趣的重要舉措。
我在古詩文教學中,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更主動自覺地學習,我常有意識為學生創造一些競爭條件。如組織學生參加學校舉行的古詩文誦讀比賽,學生踴躍報名參加,通過在班中誦讀賽,競爭參賽資格。班中還舉行古詩文成語、典故出處集錦比賽,給搜集得多的同學加平時素質量化得分。還學習魏書生老師的做法,讓學生自己出題互考,並通過評比方式進行,讓學生多查找資料。
同學們各顯神通,有一種在知識長河中遨遊,其樂無窮的感覺。他們在競爭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參與積極狀態和興趣程度。通過各種競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想象激趣法
課要上得有趣,引導學生想象課文內容也是一種辦法。即力求把單調的文字符號變成形象生動的畫麵,或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走進課文,麵對麵與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對話,在空間和時間上縮短讀者與作者、及主人公之間的距離,使遠古的畫麵走進學生腦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現代的內容,使學生覺得新奇,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溫庭筠《夢江南》的教學,抓住“獨”、“倚”、“脈脈”等詞。
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口頭描述詩的意境,學生很快就描述出這樣一幅廣闊、多彩的美人憑欄遠眺圖:一位少婦盼望丈夫歸來,終日呆立樓頭,仔細數著江麵上來來往往的帆船,麵對著江水悠悠,夕陽依依離去,總是失望惆悵。想到這些就不難理解詞人筆下的怨婦思夫的愁苦難熬之情。
通過想象聯想的手法,讓學生麵對麵跟古人對話,將學生與作者的距離拉近。以現代人的思想去評析古人古文,使學生有話可說,激發學習興趣。如教《魚我所欲也》時,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孟子“性善論”的討論,增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教學《隆中對》時,引導學生跟諸葛亮對話:你認為對策合理嗎?假如諸葛亮站在你麵前,你會對他說什麼呢?這樣,學生用現代的觀點去想象,大大增強了閱讀興趣,既學習了文言知識,增強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真是一舉多得。
質疑激趣法
“學則必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學習才有興趣,才會主動。為了啟發學生有大進,在古詩文教學中,我不斷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麵,不同角度去探索問題,並鼓勵學生發表個人獨到見解。通過質疑、探究,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激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呢?
首先,為學生提供寬鬆的環境。學生大膽設疑、質疑需要教師的鼓勵,因為大多數學生想質疑而疑慮重重,既怕老師瞧不起自己,又怕同學譏笑。這時教師應多鼓勵學生,那怕是提出看起來幼稚可笑的問題,也要給以充分肯定。
其次,培養學生良好的質疑習慣。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在學習中發現,在思考中質疑,在釋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創新,從而使學生獲得新知。
第三,還應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設疑、質疑的基本方法可以從認識事物的三個層麵上考慮,一是“是什麼”,二是“怎麼樣”,三是“為什麼”。就一篇古詩文而言,可從字詞、句式、結構、主旨、語言特點等方麵設疑、質疑。這樣能使學生有疑可質,學習興趣自然會提高。
板書激趣法
板書是為了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初中古詩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誦讀。因此板書的原則必須忠於文本,突出重點,易於背誦。如蘇軾《江城子》可設計如下板書:
根據不同詩文內容采用不同的板書形式,可樹狀、網狀、表格、圖畫等。如果是比較、總結性質的可用表格,語文知識結構可用樹狀。如教第五冊第25課《詩詞五首》總結時,可將“作品、作者、體例、出處”等內容用表格列出來,使學生一目了然。
同時,還可學習魏書生老師“懶”的做法,故意將一些易錯的字不寫或寫錯,讓學生填寫或改正,激發學生改錯別字的習慣。
有時為了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歸納內容、寫段意等可由學生板書。這些都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態激趣法
教師的表情、姿態、手勢、語言等都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興趣。試想,如果教師上課時無精打采,學生能興致勃勃嗎?上課時要始終保持愉快、樂觀的精神,滿懷信心,即使再累,也要振作精神。
講課時語言要富於變化,並伴隨一些手勢、表情。朗讀時語調抑鬱頓挫,語速適度調節,感情真摯等都能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
此外,教師深入鑽研教材,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尤其是利用多媒體輔佐教學,都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所有智力方麵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因此,興趣對古詩文的教學不容忽視。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有待於在教學工作中努力探索。我在這裏隻是談了幾點粗淺的看法,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7.中學的古文字教學問題
漢字的曆史源遠流長,從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六多百年的曆史。在這極其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字形雖已與造字之初的形態有很大不同,但漢字據義繪形的原則依然未變。
古文字與今文字比較起來,僅是構件形體由象形變成了非象形意義符號,而其組合結構的構義性依然如故。這就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運用古文字字形“圖畫”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某些知識提供了很大的應用空間。
教師應針對相應內容進行規律性提示,這樣不僅可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了解古代曆史文化,有助於識字教學和糾正錯別字,更有助於理解古今詩文的詞義。
幫助了解古代曆史文化
漢字的構形意圖離不開特定的曆史背景,其中包含造字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況,當時人們的思想和心理狀態,以及當時信以為實的神話內容等。
如:“女”字,甲骨文作(此略。下文均為“略”字),是捆縛的人屈身而跪的形象。可見“女”本義是奴隸。古代奴隸主要是戰爭中的俘虜,在氏族社會裏,男俘主要用為祭品或食品,女俘則留下服役,充當奴隸。因此,“女”即是奴隸,又可以表示女性。後世分化,“女”表示女性。
再如“妻”,甲骨文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左部像長發女子形,下為女子,上像其長發,字形右部為一隻手,整個字形像用手抱女子,這就是說,妻子是搶來的女人。
《甲骨文字典》說:“上古有擄掠婦女以為配偶之俗,是為掠奪婚姻,甲骨文中的妻字即此掠奪婚姻之反映。”解釋甚確。後代“妻”字所表示的女子長發變為“十”,“又”即手,插入發中,即成今天“妻”字字形。又如“卜”、“兆”、“占”三個字,商代是篤信鬼神的時代,其具體表現就是占卜,那時戰爭、風雨、收成、生育、疾病、做夢等無論事大事小,都要占卜一下,看看吉凶。
占卜的材料是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占卜時,先在甲骨背麵鑽出一些小坑,然後灼燒小坑,使甲骨正麵因受熱而出現裂縫,占卜者即依據這些裂縫的多少、曲折、走向來判斷吉凶。“卜”字像橫視的甲骨,“一”像荊木條,整個字形像用荊木條灸甲骨。
灸後甲骨表麵出現的裂紋叫“兆”。兆字甲骨文正像裂紋形。兆是判斷吉凶的依據,也是吉凶的提前顯示,事情發生前的跡象,今有“征兆”、“預兆”等詞。“占”字本義也是卜問吉凶,字形由“卜”和“口”組成,加“口”表示詢問吉凶。
總之,可以說曆史背景是漢字構造的源泉,而漢字字形則是特定曆史狀況的反映。有人說漢字貯存了曆史或使曆史定格在漢字之中,這話一點也不過分。
幫助識字和糾正錯別字
“即使”與“既然”是兩個常用的關聯詞,可有的同學在書寫上常把這兩個加點字搞混。“即使”表示未然假設,“既然”表示已然推論。“即”的甲骨文字形左邊表示食器,右邊是一個跪坐的人形,口向食物,表示未進食;“既”的甲骨文左邊同樣食器,右邊也是跪坐的人形,但是口不向食物而向身後,表示進食完畢。
現代漢字的字形依然保留了兩字中口的向背特征,聯係意義,這兩個字的字形就不難辨別了。以上可見,凡與“接近”、“就”有關的詞語就是“即”;凡與“已經”有關的詞語就是“既”。
再如現代漢字中的部首“月”實際上包含了古文字中的“月”部和“肉”部,而且隻有“朔、朗、期、朦朧”等少數字歸屬於古“月”部,其他的大多數字屬古“肉”部,如“脖、肌、肚、肘、脂、肢”等等。了解了這一點,學生就不難記住“不脛而走、病入膏肓、義憤填膺、胴體、臃腫、豐腴”等不太熟悉的字形了。
古代曾用貝殼作為貨幣進行交易,和錢物有關的漢字自然多用“貝”表義了。如“貨、貸、貫、賞、賜、贈、賄賂、貶、贓物”等等。這樣學生就不會把“受賄賂得來的贓物”寫成“受賄絡得來的髒物”了。
再如,甲骨文中的“玉”字作“豐”,像玉串,三橫為玉片的平視圖,一豎為貫穿玉片之繩。“玉”字原寫作“王”字,不過是三橫距離相等。而“王”字中間一橫靠上,後為了與“王”字區別,才加了一點,但“王”字很少作字的構件,所以作為左右結構字形構件的“玉”仍不加點。
因此,現代漢字中“王”部的字隻有“皇、閏”等少數字屬古“王”部,其他的大部分都屬古“玉”部,這些字的意義都和玉有關,如“瓊、琪、瑾、璧、瑤”等等。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記住“白璧無瑕、瑕不掩瑜”等字形,也有利於區分“暇、遐、瑕”等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