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幫助理解古今詩文詞義
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時,教師可以適時地在黑板上畫出一些文字。如“戶”、“門”,甲骨文字形像單扇門形,小篆字形變作戶,上麵的一橫變作點了。“門”,繁體字作“門”,甲骨文像兩戶相對,故門又指雙扇的門,是象形字。
古代貴族院門為兩扇,故稱門,而臥室門為單扇,所以稱戶,貴族人家都有院門,而且為出入車馬,院門都是雙扇的,而一般貧寒之家或沒有院門,或隻是單扇的柴門,因此稱貴族官府用“門”,如豪門、朱門、衙門,而稱一般人用“戶”,如屠戶、獵戶、小戶人家等。把這些字的古文字形在黑板上一畫,不需太多解釋,學生會很快明白是何意思,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強了學生的記憶效果。
在了解通假字的來曆時,我們也可以適當地運用古文字字形。如“昔”本義是幹肉,字形甲骨文的上部為日,即太陽,下部為被太陽曬彎曲的肉條,甲骨文有些字“日”旁在下部,隸書為書寫方便,幹肉形寫作“昔”。幹肉經太陽長期曬成,故引申久遠、長期,又有久遠、長期引申為從前、過去。後來“昔”旁加“月(即肉)”成“臘”字,表示“昔”的本義幹肉。如《捕蛇者說》“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昔”反而很少用本義了。
類似的還有“暴”與“曝”、“受”與“授”等。“暴”的小篆字形是會意字,日出之後,兩手捧米,使之幹。為了突出日曬的特征,後來又在原字之上加了一個“日”字,形成“曝”。“受”的小篆字形為(略),形聲字,中間的部分表音,是“舟”的省略,表意的部分由一上一下的兩隻手構成,表示上麵的手給予下麵的手以某種東西,《說文解字》中對“受”的解釋為“相付也”。“授”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加了一隻手(提手旁),是它的今字。
了解了這些字的演變過程,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並記住,《石鍾山記》中“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的“莫”是“暮”的通假字;《孟子·告子上》中“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的“暴”是“曝”的通假字;《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感也”的“受”是“授”的通假字。
在確定多義詞在具體句子中的意義時,也可以運用古文字字形知識來進行提示,幫助學生做出自己的判斷。例如《曹劌論戰》中“公將鼓之”、“一鼓作氣”的“鼓”字,大多數人都把它處理為名詞活用為動詞,但從它的小篆字形(略)來看,左邊是一隻放在架子上的鼓,右邊是一隻手拿著鼓槌做出擊打的動作,可見“鼓”的本義就是擊打,它原本就是個動詞。
又如“之”,學生看見它的第一反應是虛詞,而往往忽略了它的實詞用法“之”的甲骨文是“止”,止是腳的象形字,代表離開的地方,有到、往、去的意思。如《史記·陳涉世家》中的“輟耕之壟上”,《為學》“吾欲之南海,何如”中的“之”即為動詞義。
教師向學生介紹這些古文字字形知識既可以增加趣味性,又可以幫助學生牢固記憶。再如,《為學》“蜀之鄙有二僧”中的“鄙”從字形上看,其本義是區域、邊境,這裏用其本義,而《曹劌論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鄙”用現代義,是目光短淺的意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運用古文字字形知識幫助學生解決有爭議的問題,不僅可以形成正確的觀點,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古文字在現代漢語教學中也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如“厲”,《說文解字》的解釋為“旱石也”,即為磨刀石。成語“再接再厲”是說兩隻雞相鬥互啄,喙啄鈍了,就再到石頭上磨一磨接著啄。知道了“厲”字的意義,能幫助學生輕鬆地記住這個成語的字形並理解其意義。又如“厲兵秣馬”的“厲”解釋為“磨,磨礪”是從本義引申來的,了解了這一點,成語的“磨快兵器,喂飽馬匹。準備戰鬥”之意就不需特別記憶。
現代漢字中“四”部是古文“網”的變形,“四”旁的字義大都和此有關,如“罩、罾、罟”等,成語“門可羅雀”中的“羅”是用網捕捉義,而不是停落義。
現代漢字中,“草”部字都和草義有關,如“菅”是一種茅草,“草菅人命”就是指像對待茅草一樣對待人命;“莠”是類似穀子的野草,“良莠不齊”就是指好苗和野草混雜不分,比喻好人和壞人難以區分。“薈、萃”均是指草多貌,“出類拔萃”就是指超出同類,“群英薈萃”就是指眾多人才彙聚在一起。
總之,古文字字形用於中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規律性提示的例子比比皆是,教師切莫談古色變,要多研習、多積累,並適時地將其運用到教學中,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把零散的知識點彙聚成類,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進而使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若此,何樂而不為?
8.古詩文誦讀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我們祖國五千年燦爛悠久的文化曆史中,古詩文異彩紛呈,如一座姹紫嫣紅的百花園。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正是給了學生一把打開這座花園大門的金鑰匙。使他們能夠走進詩文的意境,感受詩文的魅力,欣賞、陶醉於詩文的漫妙芳香之中,采摘到自己喜愛的花朵。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將學生的古詩文誦讀活動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緊密結合,更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摸索與探求。
創設情境,培養興趣
首先,在學校這個大環境中創設情景。每天早上可組織學生利用晨讀的時間進行古詩文誦讀,讓校園裏書聲朗朗;當學生在學校操場活動時,四周的牆壁上所描述的唐詩中美麗景色,可以陶冶他們的情操;教學樓的走廊裏,懸掛的一幀幀製作精美的詩配畫;櫥窗裏展出的一幅幅,或蒼勁挺拔或柔美瀟灑的師生共同書寫的詩詞歌賦,也能使他們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學校大環境的影響下,各班也可自己動手創造優美的環境,營造一份詩情畫意的氛圍。可利用板報進行宣傳,並為同學們搭建一個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電腦繪畫作品、色彩鮮豔的水彩畫,或是一首首師生自創的清新迤邐的小詩,都可以展示大家的風采。
在牆壁上掛上自己編製的中國結,並在旁邊賦詩一首:”萬縷結千絲,環套環相依,一顆中國心,誓死不敢移。”窗台上擺放著他們精心養育的一盆盆鮮花,花盆上貼著他們匠心獨具的啟示:“吾乃一株幼苗,汝必精心顧之。陽光照之,雨露潤之,清風拂之,他日,吾必盛開之。”正是由此獲得了啟發,雨彤在他的周記中寫道:“每一片葉子都有翠綠的希望,請給我陽光;每一朵花兒都有開放的權利,請給我時間;每一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渴望,請給我機會。”這些稚嫩的詩句,正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卻給了他們自信,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提倡誦讀
在古詩文教學中,注重讀寫結合的練習。利用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詩這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誌。思想、情緒、感情是詩的基礎。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讓學生在讀中體味詩的內涵,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並注意詩的韻律與節奏。
指導學生朗讀時,還要善於為學生創設情境與氛圍。如為其配上一首優美的曲子,為其展示一幅美麗的畫卷,或為其增設一段慷慨激昂的導語等等,使得詩情畫意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
嚐試著讓學生學習寫詩,不僅使學生真正求得了練習和實踐,使他們在課堂上動口、動手、動腦,通過模仿、觀察、體驗,在互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還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能夠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效參與,為他們搭建了一個能夠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李亞美同學寫的小詩《思鄉》中有兩句是這樣寫的:“隻恨肋下無雙翅,不得星夜返故鄉”宛君同學在詩中吟誦道:“風起蕭蕭,葉舞翩翩,我意闌珊,遊絲萬千。”楊明的奶奶去世後,他寫了一首小詩懷念奶奶:“奶奶,讓我再拉起你的手,奶奶,讓我再對你說愛你。我要輕輕走到你身旁,好把你仔細端詳。想你殷殷的囑托,念你悠悠的牽掛!你是我的心痛。”它寄托了小楊明對奶奶深深的思念和懷念。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座豐富的寶藏,隻是有時候不易被發現,隻要能給孩子們機會,他們會帶給我們一個又一個驚喜,還我們一個又一個奇跡!
古文的高度凝練,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古詩文教學中,還應注意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
學習了《為學》這一課後,可要求學生試著給彭端淑老先生寫一封回信,談談你學習後的體會,或從中受到的啟迪和教育。
學習了《狼》這課書,可以請同學們排成課本劇,並在課下搜集古今中外有關狼的成語、諺語和故事,由此展開“殺狼”與“護狼”的辯論。
學習了《詩詞五首》後,號召同學們將詩詞中所描繪的優美情景,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讓他們在體味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鬱,孟浩然的清雅,李清照的婉轉清爽與辛棄疾的清新怡然中,感受古詩文的語言魅力,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從而,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開展活動,發揮潛能
經常在班裏開展朗誦、書法、故事會、手抄報、五分鍾論壇、開卷有益、課本劇等活動。在活動中,同學們搜集材料、整理材料,編排節目,既可以培養他們多項才能,又能夠鍛煉他們的意誌品質,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也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的方麵都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