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們未必明白這種朗讀方式本身的內在意義,但對我們來說,卻是個值得注意的喜訊。至少,我們的學生“不那麼怕了”。

雖然恐懼心理曾先入為主,但是古文本身的魅力卻能在第一時間內將之排除。所以興之所至,趣之為開。

以上兩點僅僅隻是我們“教讀”之前的準備工作,接下來,說一說大體上應“如何教”。

(1)斷句與初讀古人讀書叫作“吟”,叫作“詠”。多美的字眼啊,那是絕無人間煙火味的諷誦。但在此之前,我們應該先做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給古文進行正確的斷句。

想當年,有著天下第一老師翁同龢指導的光緒帝,年十六而未能正確斷句,更何況我們的不過十二三歲的學生?哪怕是我們的老師,有時在給古文斷句時也得依靠教學用書呢?所以,斷句這種“艱巨”的任務,還是交給我們老師吧,學生如果有興趣,當然也不妨一試。

初步的讀,就應在“所斷之處”下手。舉個例子吧。還是《學弈》,開篇第一句“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正確的斷法是“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照現在普通話的讀法來讀,於“之”後麵是要停的。有斷點的地方不是都該停嗎?那就停吧。但是試讀之後能夠發現,對則對矣,可是怎麼聽著就全不是那麼回事呢?不像古文的味道,倒像現代文。

要是出現“斷點”多一些的,就更有問題了。如下句“使弈秋誨二人弈。”正確斷法是“使/弈秋/誨/二人弈。”一斷一停,讀著讀著,旁人不禁要問“您是結巴還是緊張?”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很輕鬆地解決。那就是在斷點處,把斷點之前的字音延長。如“使——弈秋——誨——二人弈”。延長聲音時可以輕,然後試著搖頭晃腦,開始時感覺有些怪,但如此幾次之後,能發現,咦,還真有點兒意思啊!

再想想以前那些長衫瘦弱的書生,是不是和他們的讀書方式有幾分接近了呢?讓學生模仿這樣的讀法,相信他們應該是十分樂意的呢!為什麼?新鮮啊。

(2)熟讀與釋義鼓勵學生把文章讀得熟,相信我們的老師有許許多多的好方法,我這裏就不再班門弄斧。但是這裏要說的熟讀還加入了另一種元素,那就是“動作”。可能有人會笑了:“讀書是嘴巴的事,與動作何幹?”古人雲“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說的就是這個理。

當然了,讀書不是跳舞,當你情不自禁地因文章中某處精彩而拂一拂袖或擺一擺手,這些都是十分自然而恰到好處的。那如果要十足的誇張到天翻地覆,就隻能有一種解釋,即做戲!

關於釋義,這也是古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假如自始至終,學生都不知道今天學的這篇文章大致講了些什麼,那這堂課有什麼效果呢?古文的釋義一般有兩種方式:其一,看注釋;基二,聯係上下文。

先說看注釋。一般情況下我們反對逐字解釋再湊起來(這種方式往往偏於死板。)。《學弈》中有一句“為是其智弗若與?”按文中逐字解釋:為,是說;其,他;智,智力;弗、若,不如;與,嗎。連起來成了“是說他智力不如嗎?”很有些沒頭沒腦的味道。

我們隻能靈活一點兒,引導學生大致理解為“是說,他不如前一個人聰明嗎?”或是“難道說,他比前一個人笨嗎?”假如學生能把意思說出個大概,也就可以了。不必太斤斤計較。想想我們做學生那會子吧,我們是不是也能做得十分出色全無暇疵呢?

再來說說聯係上下文。《學弈》中有一句“思援引繳而射之”。這裏麵有個“之”字,是沒有加注釋的。但是,有不少學生卻能明白,此處的“之”字指的就是“天鵝”。為什麼呢?因為上文有講到“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鴻鵠嘛,當然就是天鵝了。

當學生能試著聯係上下文來達到大致理解的目的,我們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雖然這些方法都是些小技巧,但是卻是我們的學生日後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呢。

在大致了解了古文的內容之後,再回過頭來指導學生讀,相信學生能夠有所悟,有所感了。

如果學生學會了一篇古文,初步把握了學習的技巧,知道大體上可以怎麼讀,可以怎麼理解,那麼,往後學習第二篇、第三篇……相信也不是什麼大困難的事了。

以上僅僅隻是個人一些兒淺見,聊為扔磚罷了。

5.初中古詩文教學方法的運用

提高教師的素質

優美燦爛的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她積澱著中國人幾千年的思想、情感和智慧,繼承和發揚這一民族精華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作為教師更是責無旁貸。而要承擔這一重任,教育者本身的素質就更為重要。

古詩文教學容量大,涉及社會、曆史、繪畫、音樂等各方麵的知識,自己隻有一滴水,怎麼能給學生一桶水?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認真加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不斷提高自己讀、寫、講的能力,才能在古詩文教學課堂中遊刃有餘。

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隻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啟發學生求知的內在動力,使他們主動學習。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些手段,想辦法提高學生興趣,使學生“樂而忘疲”。

例如:在教《公輸》《惠子相梁》等中讓學生扮演角色飾演,培養學生聽、說、讀的能力;在教《狼》《愚公移山》等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時代背景、故事情節讓學生進入情境。同時可以利用初中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創造一個競爭的學習環境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以積分的形式讓學生開展朗讀、背誦、書寫等多種形式的競賽。

我們還可以將古詩文與實踐結合起來,將古詩文中的精彩語句用到平時的作文當中,或者用作自己的名言警句,感到古詩文的實際功用。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古詩文教學才有良好的基礎。

教與學要協調

在教學實踐中,由於教學方式的單一,文本解讀的乏味和古詩文自身的“曆史隔膜”,常常是教師怕教,學生怕學,這樣一來,就會讓古詩文教學索然無味。教師要找到可行的方法,才能使課堂活躍起來。好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方法是叩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因此,古詩文教學要正視方法的培養。

(1)朗讀呤誦,整體感知很多古詩文的文意並不是教師所能講述盡的,隻有在朗讀中領會、想像,才能豐富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古文是讀懂的,不是講懂的,“讀”是古詩文教學的靈魂。梁實秋先生說過:“古詩文不僅供閱讀,還要發出聲音來呤,而且要拉長聲音來詠,這樣才能陶冶性情。”朗讀呤誦先出於口,再入於耳,然後了然於心。

在讀和聽的過程中從語言的優美和動聽中體味,揣摩古詩文意境。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就是說,教師帶領學生在誦讀時要注意抑揚頓挫的變化,運用這種變化讀出詩文的感情基調和韻味之美,讀活具有詩意和文眼的詞語,使其內含的感情和形象,意境通過語音充分表達出來。

(2)字酌句酣,品昧內蘊古詩文大多寫得簡潔優美,意味雋永,語音準確鮮明,“字字值千斤”。這就要求讀者有咬文嚼字之功,能抓住關鍵詞語,反複品味其內涵和意境,並能變成自己的生活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如柳宗元《江雪》的美不限於畫麵和音韻之美,更在於“絕”、“滅”二字所體現的社會環境險惡,和“漁翁”即是作者自畫像,這樣才能感受作者“幽、寒、獨、孤、雅”的情趣和高潔。

(3)創設情境,音像強化沒有直覺的體驗,是無法進行文學感知的,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創設不同情境從而讓學生領悟和欣賞課文意境,如講《桃花源記》,可組織學生遊覽附近好的山水,在遊覽中體驗有關春風和煦、桃紅柳綠;講《嶽陽樓記》,可組織學生參觀附近花亭樓台,使學生迅速進入課文中的意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錄音錄像等電化教學手段,這是特別適合古詩文審美教學的輔助方法。

(4)對比映襯,強化理解真、善、美與假、惡、醜是對立統一的,彼此對比映襯,更能顯示事物的形象美,教學中能使學生更好地發現美並受到陶冶,如《黔之驢》中以虎之形弱實強襯托驢之形強實弱;《愚公移山》中以智叟的形智實愚襯托愚公的形愚實智。

又如賣炭翁中對比手法的運用:賣炭翁與宮史對比,賣炭翁前後心情的對比,賣炭翁送炭與被搶的對比等,學生了解了這種手法,顯然會更深刻地認識到唐代最高統治者及其爪牙掠奪民財的罪惡,勞動人民被欺壓的痛苦。

(5)激發想象,移情仿寫審美思維主要靠聯想和想象,聯想來自生活,卻不受時空限製,由於古今環境已不相同,在教學中應聯係學生生活經驗與認識、調動視、聽等多種感官,去展開想象翅膀,從文字中看到,聽到有聲有色的形象,體味文學意境之美。如《敕勒歌》意境美,雖然學生沒到過大草原,但可讓學生把去過的郊野綠地通過想象放大,從而體味到詩中天蒼蒼、野茫茫的無限風光。

每學完一篇文章以後,可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移情仿寫古詩古詞,並在同學當中交流,使學習進入高潮。

總之,在古詩文教學中,隻要我們努力學習、不斷加強自身人文素養,深入了解學生,精心研究教材教法,“不唯虛”、“隻唯實”,就一定能達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斷天涯路”的境界,古詩文教學的春天也才會真正到來。

6.初中古文閱讀教學激趣法的運用

隨著教學改革深入發展,古詩文的權重在初中課本中越來越大。作為初中學生,掌握一些古詩文知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古文難,古文難,一提古文就心煩”的哀歎聲不絕於耳。古詩文的教學的確不易,學生學得頭痛,教師教得棘手。

為此,我多年來一直探討提高古詩文教學效率的方法。提高古詩文閱讀效率的方法很多,激發學生興趣便是其中之一。

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我主要從下麵幾方麵探討。

導語激趣法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穎、扣人心弦的導語,一下子就能吸引學生,引人入勝。如教學《三峽》,引導學生背誦李白的《朝發白帝城》中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詩句,然後問:“有誰見過三峽的景象嗎?”引發學生進入三峽的壯美景象中,激發學生一種向往之情。由“一位缺乏軍事才能但又是明君”這句矛盾的話引出《曹劌論戰》。

好的導語設計,讓學生先入為主,為學生閱讀課文創造了一個前提條件,驅動和控製了學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識和技能,給人以啟迪,催人奮進。

誦讀激趣法

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習一篇古文,首先要從誦讀入手,誦讀分範讀、齊讀、分組讀、個別讀、交叉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多樣的形式。通過教師範讀,使學生讀準字音,分清句讀。

指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達到既定目標,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誦讀過程中多給予表揚和鼓勵,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如教《扁鵲見蔡桓公》一文,先由教師範讀,讀準字音、句讀,然後通過學生自讀、分角色朗讀等,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再進一步分析課文,學生就會很容易理解,讀起來自然有興趣,效果就不言而喻。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學生要能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具有初步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因此,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誦讀顯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