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誦讀詩文的方法
對語文教學的缺陷,這幾年社會上批評得很厲害,有人甚至認為它“誤盡蒼生”。好端端一篇文章,非要拆開了、揉碎了,告訴你這是肺部,這是肝髒,割裂了文章的整體、意境、韻律之美和人文精神。
語文教學必須改變“兩多”,即教師問得多,說得多;“兩少”即學生讀得少,說得少。切切實實讓學生多讀書,特別是古詩教學,更應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誦,自讀自悟、質疑問難,細細品位古詩文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講透講深”、“問個不休”,先積累起來再說,日後再來“反芻”。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兒時誦讀過的名家名篇、兒歌,現在回想起來仍然記憶猶新,表達琅琅上口。因為讀是語言實踐練習最重要的途徑。隻有讀的多,才能悟得深。
多讀有助於對語言的感知、吸收、積累,也有助於思維的發展。正如俞平伯先生所指的那樣:“古人做文章時,感情充沛,情感勃發,故形之於作品。當時由情思而聲音、而文字,今天的讀者要了解當時的作品,也隻有遵循原來的軌道,逆溯上去。作者當時之感寄托在聲音,今天憑借吟哦背誦,同聲相應來使感情再現。”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文章的理解是以誦讀為基本前提的,而且誦讀最有價值的古詩文也是一種回歸傳統直覺式的語文教學。
那麼,課內如何引導學生誦讀古詩呢?
(1)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先讓學生自由讀詩文,注意讀準每一個字的字音。遇上不認識的字就請“拚音”朋友幫忙拚一拚,多讀幾遍。
然後,用同桌互讀、抽卡片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抽查學生讀準字音沒有,把詩歌讀成什麼樣了?這一環節,教師可相機適當範讀。不管懂不懂,隻要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這樣讀起來!因為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而文化教養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習”而已。
(2)熟讀古詩,自悟自得我們讚同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組織者對古詩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變成了標準答案,這恰恰是古詩文教學的弊病。
教學中,應讓孩子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行多讀幾遍,並讀給同桌聽,通過熟讀慢慢體會詩的意境。如教學《小兒垂釣》時,我們引導學生用讀詩文的形式來回答問題,反複誦讀。問:“蓬頭稚子”幹什麼?答:蓬頭稚子“學垂綸”。問:“誰”側坐莓苔草映身?答:“蓬頭稚子”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時誰“遙招手”?誰“怕得魚驚不應人”?通過聯係古詩的上下文並結合看圖,讓學生熟讀自悟一些內容。
在熟讀的基礎上,然後質疑問難。有的提出“學垂綸”是不是“學釣魚”的問題,足見他們已能自讀自悟,教師順勢請他們查字典印證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讓他們愉悅。還有的提出:平常說“招手”是請他過來的意思,他怕“魚驚”為什麼還請“問路人”過來呢?隨即讓同學們展開討論,不難得出“招手”是“擺手”的意思。通過熟讀,質疑解疑,大家自然能體會出詩中小孩的專注與天真爛漫,達到自悟自得。
(3)適度講解,誦讀體會詩歌中所表現的既是詩人對宇宙萬物關懷的感情,也表現了詩人的品格、修養和懷抱。如果老師能把詩歌中感人的力量傳述出來,對於提高少年兒童的資質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結束《古風》的教學時,適度講解,此詩題目也作《憫農》憫有哀憐的意思,還作憂愁解釋。作者李紳在唐朝元和年間考取進士,後來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對生活在下層的老百姓還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詩歌中都不同程度的流露出這種關心百姓的感情,這在封建社會的士大夫中是難能可貴的。
至此,再以誦讀方式來體會古文聲韻之美、情感之美,學生就能讀得聲情並茂了。
(4)展開想像、悟意明理根據詩的內容,引導學生想像詩中描繪的美好畫麵,學生才能進入古詩優美的情境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
如:教學《登鸛雀樓》,可以啟發學生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悟意明理,再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或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又能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5)適當延伸,拓展誦讀如果我們培養出的學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蘇東坡、李清照……從來沒有讀過、聽過詩經、唐詩、宋詞,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
如果寫作文,有了唐詩宋詞的功底,文章就會放出光彩。因此,教學古詩文時應抓住時機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適當延伸,拓展誦讀麵,擴大儲存量。
如:教學《古風》做總結時,可以提示學生,我們所學的《鋤禾》也是李紳所作,也名《憫農》。
《鋤禾》既表現了作者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誡人們要尊重勞動、愛惜糧食。我們祖國有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還有許多像《憫農》這樣膾炙人口的詩文正等著你們去誦讀呢!這樣就自然將誦讀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誦讀詩文的途徑
兒童讀經的教學基本原理很簡單,就是提高誦讀興趣讓他們多接觸,多念多背,隻此一訣,別無他巧。
(1)“流行”創造興趣兒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讀,就比較有興趣,就好像兒童不一定喜歡上學,但人人都上學,他就上學了。也並不一定都喜好鋼琴,喜歡英文,但大家都去學,他也就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讀古詩文較難,小孩一起讀,則興趣將會大為提高。為此,我們把大綱後麵附有的古詩背誦推薦篇目80首印成小冊子,讓學生利用早讀每天讀一首。
首次誦讀要點燃學生養成習慣的欲望,必須注意發揮教師對同學們的控製作用,保證好習慣在足夠的時空內發展。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養成誦讀的習慣。早晨一到學校,他們就會拿出小冊子大聲地讀起來。
(2)“熱力”感染興趣家長和老師都須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熱忱,若起初兒童未進入情況,須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兩天,隻要堅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到後來有些家長不但有興趣,甚至真的和小孩一起讀古詩文,互相考試比賽,雖然每次都是大人輸,但大人也因此溫經受益,而且一家人興致高昂,這也成了最好的親子活動。
(3)“情感”維係興趣家長平日與小孩情感濃厚者,較易帶動興趣,老師讓兒童覺得可親,兒童也會因喜歡老師而喜歡讀古詩文。
因此,教師必須經常給學生的誦讀以強化,可以開展“誦讀爭星”等活動,維係誦讀興趣。
(4)“成就感”提高興趣讀得愈好愈喜歡讀,所以教師要維持其成就感,對功課好的兒童,固然要多加稱讚,讓他有成就感;對功課差些的兒童,隻要有進步,就應當場表揚,加以讚賞,這樣也會讓他得到一種成就感。
(5)“變花樣”激勵興趣讀古詩文所能變的花樣是在讀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帶讀,或齊讀,或接龍,或默讀,或當場試背,或提問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讀出、讀好句子的語氣。兒童的感應最靈敏,他也會被誠懇所感動,並不是非玩花樣不可的。
(6)“獎勵”吸引其努力獎勵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可以是記點數(蓋章或發卡)而給獎,獎品可以是一顆五星、一張卡片、一個本子或圖書禮券等;最方便的是給分數,寧可給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費,空歡喜也有效果。隻要學生每天堅持在課外讀一首古詩,教師就要給其鼓勵,學生誦讀的興趣才會持久。
(7)提供多念的機會由老師來教讀古詩文幾乎沒有興趣不興趣的問題,隻要老師有熱誠、有信心,就可以帶起來。因此,可以在全校開展古詩文誦讀比賽,也可以在班級進行“名詩鑒賞”。
可以利用班會時間讀,也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讀,不過,最好是每天早讀課利用幾分鍾,一天讀一首,不但不會增加工作壓力,反而可以收到讀古詩文之樂。
特別是現在的家庭作業,大體以照顧中下程度的學生為標準,對於部分學生,有多的時間和精力就浪費掉了。鑒於此,我們也可以采用分層作業的形式,讓這些孩子以“背古詩文”代替寫作業,這樣就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誦讀機會。
我想,現在的孩子如果能做到平均每天背誦一首,堅持幾年,將會終身受益。
書聲琅琅,開卷有益,文以載道,繼往開來。一代新人的成長,將受益於千古美文的文學滋養,即“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理念;“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的心胸;“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潔;“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這一切,都將成為新一代中國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資源,能把孩子們的精神釋放到一個自由飛翔的空間,成為點燃創造性的生命燈火。
4.小學階段學習古文的方法
如果說古代文學是一頂華麗的皇冠的話,那麼流傳久遠的古文(又稱文言文)則是那皇冠上閃耀的明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總是那麼古香古色、純樸典雅。學習古文,有助於培養學生潛在的氣質,培養高雅而脫俗的審美觀。
都說教古文,應該以讀為主。這當然是對的,但是,應該怎麼讀?應該怎麼教學生讀,這便是至關重要的了。在教學之前,我們應先做什麼準備工作呢?
運籌帷幄,決勝千裏
我們認為,在教學生讀古文之前,教師應對教材有深入了解,至少應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應了解寫作背景及目的。每個有責任心的老師當然都會這麼做,隻是這裏作為一個教學的前提提出來,應是合情合理的。
其次,這古文是要會成誦的(小學古詩文一般都不長,如人教版六年級的《學弈》和《兩小兒辯日》。都是百字左右的。)
第三,要有古樸而切合的朗讀方式。古文之所以有著與現代文截然不同的魅力,就在於它的表現方式,其表現方式看似因為文字的運用方法使然,其實卻是朗讀的方式的迥異造成的。
如果一個教師,有著深厚的古文功底,那麼,哪怕他的普通話不是很標準,哪怕他沒有多少教學技巧,哪怕他的發音是帶著濃濃的地方腔的,但是他讀出來的“古韻”卻是明顯不同於別人的特點,一個必需曆經時間煉就的最能體現古文魅力的良好特點。這個特點的準備是三者之中最難的,但是,相信我們的老師當然不在話下。有了這以上三點之後,我們便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
興之所至,趣之為開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讓學生學好那些語義深奧的古文,當然得先培養學生的興趣。由於與現代文有著很大的差別,古文一開始就會讓學生感到很難,有如巍巍高山一樣不可逾越,因此產生一些畏難心理,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
那我們就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幫學生把這種不良心理排除掉。否則,一旦這種心理成了根深蒂固之勢,那我們以後的教學就麻煩了。別說讓學生讀,就算讓他再看一眼,他也是不願意的。所以,就必須在學生與古文見麵伊始就讓學生感到其與現代文相比,有一種前所未見的美,這種美,是現代文所不能表現和替代的。
在此我們並不是說現代文不如古文,我們的意思是說她們的美各不相同而已。在優秀青年教師選拔總決賽那天,上的課便是《學弈》,在此之前,學生並未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在自讀時便說“難”,“麻煩”,“不好讀”,甚至“沒法讀了”。麵對聽課的兩三百位老師,學生有這樣的反應,還真讓人有些不自在。而後我改變了上課流程,把原先讓學生“讀完”改成我的配樂範讀。“高山流水”的箏曲確實令人陶醉,學生很快覺得老師的“搖頭晃腦”的讀法很有趣,也有些人試著跟著“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