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筆者就古詩文教學中比較法的運用談一點自己的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特殊字音的比較

古詩文中有些字的讀法比較特殊,在學習過程中碰到時,要引導學生找出含有這個字的不同讀音的句子進行比較,如,有一位學生在讀:“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這句話時,把“為”讀成了“wei”。

於是我讓學生搜尋含有“為”的古詩文語句,作一個比較分析。“此人一一為(wei)具言所聞。”(《桃花源記》)“溫故而知新,可以(wéi)師矣。”(《論語》)“能以徑寸之木,為(wéi)宮室器皿……”(《核舟記》)找出後筆者先讓學生說說這些句子裏“為”字的意思,通過比較發現了什麼?學生通過比較得出結論,一般情況下,當“為”作動詞時讀“wéi”,作介詞時讀“wèi”。

又如在教學“陶後鮮有聞”(《桃花源記》)中的“鮮”字,讀作“xiǎn”,學生從課文注釋中知道了它是“少”的意思。但這種理解相對來說是孤立的,印象不是很深刻。於是我引導學生與課文中的“芳草鮮美”中的“鮮”進行比較。學生通過比較得出結論,當它作“少”理解時讀作“xiǎn”字,當它作“鮮嫩,味道鮮美”解釋時讀作“xiān”。還可以讓學生縱向比較,給兩個讀音各舉出一個例子來。學生馬上就可以說出“鮮(xiǎn)為人知”、“鮮(xiān)豔奪目”等詞語。

古詩文中這類字很多,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這些字的理解,在閱讀中依據規律咬準字音。

詞義和用法的比較

古詩文中有許多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現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感到困難,有的甚至無所適從。在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善於比較,從比較中掌握規律。

如在教學“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中的“絕”字的理解。筆者又列出以下兩個句子,以作比較。“群響畢絕。”(《口技》)“力上下,得絕。”(《童區寄傳》)看看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它們的意思一樣嗎?學生通過理解發現同樣的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就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說理解詞的意思要結合語境,不能死記硬背。

又如教學“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中對“妻子”和“絕境”的理解。學生通過注釋了解到“妻子”是“妻子和兒女”的意思,“絕境”是“與世隔絕的境地”。然後筆者讓學生與它們的現代漢語中的意思進行比較,“妻子”現是指男人的配偶。通過比較發現古文比現代文更為簡練。“絕境”現指沒有出路的境地。

通過比較發現,詞語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意思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翻譯時不能想當然地用上現代漢語的意思,弄不好會鬧笑話。

詩文句式的比較

古詩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理解的時候學生會感到有些不習慣。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同類型的句式加以比較,從中找出規律,指導以後對句子的理解。

如在翻譯“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這句話的時候,有學生譯成“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塊兒散步在庭院”。於是筆者就問“這句話這樣讀起來順暢嗎?可以怎樣調整呢?”學生認為應該譯成“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塊兒在庭院散步。”

至此,學生對為什麼要這麼做還是停留在感性的層麵上,於是筆者又舉了兩個例子供學生比較。例如:

“為小門於大門之側”。(《晏子使處》)

“嚐射於家圃”。(《賣油翁》)

先請學生把上麵這兩句話譯一譯,然後讓學生比較這三句話在句式上有什麼共同點。學生通過比較很快就發現了介賓短語後置的特點,掌握了在譯這類句子時要把它們提到動詞前的規律。

表現手法的比較

古詩文中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當結合文章具體分析時,學生得到的往往是一種孤立的印象。在這種時候引導學生把有相同表現手法的文章列出來加以比較,就能使學生把散亂的孤立的印象用線串起來,既能做到前後聯係,融會貫通,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觀潮》一文時,講到最後一小節,寫了觀潮的人多,有學生說這裏運用了側麵描寫,襯托出潮水的雄偉壯觀.於是筆者就乘勢問:“我們還學過哪些古詩文裏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學生馬上就舉出了例子,如在《三峽》一文中,或《王命急宣》《朝發白帝中》。

3.小學古詩文的教學問題

誦讀詩文的重要性

古詩文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寶。千百年來,就已經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約定俗成的教科書,成為一種長效的民族素質滋養劑。

誦讀古詩文,是讓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傳統、繼往開來的有力之舉。中國青基會於1998年6月正式啟動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如今已有29個省、市、自治區的80多萬孩子直接參加了誦讀工程。活動越到後來家長們越認為,孩子們在經典古詩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氣質也高了,就是蘇軾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緊接著,修訂版教學大綱第一次明確規定背誦古詩文的篇數,並在大綱後麵附有古詩背誦推薦篇目80首。

再緊接著,下發的今年高考語文科目《考試說明》表明,今年高考文言文的考察更加突出,其中多年未曾在高考中露麵的名言名篇默寫和古文翻譯將再次出現在試題中,同時新增古文鑒賞試題。可見,誦讀經典詩文極其重要!

我認為,兒童“古詩文經典誦讀”是搶救記憶的黃金年代,也是兒童學習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從對下一代負責的高度出發,抓好學生對優秀詩文的背誦積累,不要讓學生錯過了積累的黃金時段。

我們的孩子自小朗誦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朗誦王之渙的“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朗讀李坤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朗讀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不知不覺地體驗到人對自然生命的關心,體驗到登高望遠的心胸舒展,體驗到要尊重勞動,體驗到朋友之間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養和哲學會毫無痕跡地從他們的口中滲入血液,滲入生命感受的深處,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1)珍惜記憶的黃金年代有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記憶力在兒童時期發展極快,到十三歲達到最高峰。此後,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強。

孩子們脫口而出的各種廣告語、影視台詞、校園俚語等等,都是所謂“無意識記憶”。所以我們要利用兒童期的記憶力,多背點經典詩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記下一些永恒的東西,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準備。

(2)古詩文是重要組成部分兒童誦讀古詩文是學習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全麵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誦讀古詩文不但可以培養兒童的理解力、記憶力和想像力,而且可以讓古詩文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不斷的反芻、發酵、在默默中開發他們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麵成長,潛移默化地成為他們一生高遠見識優美人格的源頭活水。

眾所周知,漢語具有別的語係的語言無法比擬的優勢,琅琅上口,韻味無窮。采用不同的音調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聲音的抑揚頓挫還能夠反映出人們內心的情感。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教學應“注意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

今天的學生要通過文字去了解古詩文作者融化在其間的情感和意思,自然要經曆一個識別符號和還原以及轉譯的過程,為此,學習古詩文關鍵就是誦讀。

誦讀既是一個理解和表達的過程,又是一個審美的過程。那麼,如何使兒童在小學階段,背誦與積累更多的古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