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諱飾諱飾實際上也是一種委婉,往往是由於人的忌諱而改變了說法。如對於“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宮車晏駕”、“千秋之後”,老百姓死則稱為“填溝”,了解這些說法的真正含義,才能準確地翻譯古文。
閱讀注意事項
古文閱讀曆來是考試易丟分的一項。考試的古文閱讀,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掃讀一遍,大致了解文言段是什麼文體,如果是記敘文,那麼要知道寫的是誰,大致是怎麼一回事。這時,一定不要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具體語句上,要把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暫時放過去,順著往下讀,借助文段的題目,借助文段的注解和出處,借助設題和選擇支,先弄懂文段的大致意思。
然後,借助這個大致意思,反過去讀第二遍,由於前邊的粗讀已經理出一點頭緒,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讀的時候,原來沒弄懂的地方就變得比較好懂了。
如果碰到比較難的文段,就要反複這樣“串”幾遍。“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前後推敲,整體把握。”有些同學在讀文言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
考生應該知道,所選文言段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二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要保持良好心態,調動各種手段,借助各種力量,善於前後推導,一步步走完解讀過程。
第二個階段是解決個別難點和正確把握文意、準確翻譯文句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也要善於借助。例如,善於借助字形分析和鄰裏相推,來正確判定實詞詞義,觀照語言環境掌握虛詞用法。這一階段要有排除幹擾的意識,例如古今異義的幹擾,防止望文生義,以今釋古。
高考文言段不會脫離課本知識另起爐灶,所以要善於知識遷移,聯係已有知識尤其是常用詞的常用義項和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來推出新知。
譯古文注意哪些
學生在翻譯古文時,主要有兩個要求:正確、通順。正確是指內容而言,要如實表達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濫增;通順,是指表達而言,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具體翻譯古文時,我們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
(1)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文章的詞、句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的。翻譯古詞、句,必須了解它們所處的語言環境,然後才能正確翻譯。如“其一犬坐於前”,(《狼》),光看這一句,似乎可譯成“其中的一條狗坐在前麵”,但聯係上文“途中兩狼”,“少時,一狼徑去……”可知“坐於前”者不是“狗”而應是另一條“狼”。“犬”即“像狗似的”,用來修飾“坐”的姿式的。這個例子說明,譯古文先應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後緊扣“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要求作詳譯。
(2)直譯為重,意譯為輔直譯,是依據原文的詞語、句子,逐一翻譯,還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語氣等。如“其真不知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前句中的“其”,應譯為“難道”,表反問語氣,後句中的“其”要譯為“恐怕”,表推測語氣。
在翻譯時,某些詞句直譯以後語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譯來輔助。如“居廟堂之高……”(《嶽陽樓記》),直譯為“處在宗廟、殿堂的高處”,含義仍嫌不明確,可采用“在朝廷做官”這種意譯,則使人容易理解了。
譯古文運用手段
古文的翻譯有五種手段,即錄、釋、理、添、刪。
(1)錄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2)釋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係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3)理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凶狠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凶狠”之前。
(4)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又如“嚐貽餘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後應加量詞“枚”。
(5)刪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中的“而”都屬於這一類。
重“言”輕“文”
初中古文教學還應重“言”輕“文”。也許,這是個狹隘的觀點,可又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簡單的說,“言”為詞的解釋、句的翻譯等基礎知識層麵,“文”為文章內容思想感情的層麵。我認為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應重“言”輕“文”的理由有二:
其一,符合《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課標》中關於文言文的課程階段目標:.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閱讀“淺易文言文”,必須以解決詞句障礙為前提。通過看注釋、同學幫助、老師解釋,讀懂了文言文,理解了文章內容,就符合要求了。至於課外文言文,初中生可不必涉及。
其二,考試導向決定語文課堂教學,中考的指揮棒指揮著各地的基礎年級抽查考試和平日的課堂教學。從每年的中考試題來看,文言文幾乎是隻考課內的篇目,而且分值大多在15-22分之間,我略作統計,詞句基礎知識考查占了70%以上,其它是內容和內容的延伸和提高。
語文教學的接軌
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初中與高中語文教學的接軌問題,因為畢竟在逐漸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時候,考上好大學是學生們的終極目的。同樣高考決定著高中階段的課堂教學和考試。考試考的是課外古文,如果你看不懂古文的意思,那怎麼去理解分析呢?
因此,這就需要初中階段古文學習中要積累眾多的知識。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詞義不同的詞、重點虛詞用法、多種句式等。古文課文由過去占全書的30%左右到現在的20%左右,降低了要求,以減輕學生的負擔。
對學生來講,能熟讀和背誦一些古文的名篇,將終身受益。減少了一些內容,降低了一些要求,實際上反而能學得更好。背誦一些基本篇目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新大綱編寫的初中語文課本的基本課文中,背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古文的方法。
學習古文跟學外語有點相似,學外語要是光聽老師講,不熟悉所讀的外文,不把讀的外文記住背出,是很難學好的。學習古文,就要靠熟讀背誦,熟讀背誦多了,就能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
2.古詩文教學中的比較法運用
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字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是要多比較,多歸納。”葉老的這句話用在當前的古詩文教學中尤為中肯。
古詩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目前我們的學生普遍在古詩文的學習中顯得有些被動,過於依賴老師的講解和一些古詩文的輔導書,死記硬背的多,靈活運用的少。
課內文章學得勉勉強強,課外的文章一籌莫展.麵對這種情況,筆者運用比較的手法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在比較中,透過表象,掌握實質,發展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能力,並在古詩文學習中能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