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與父母進行交流溝通,遇事多跟父母商量解決。對缺乏自控能力有又好奇心,喜歡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來說,要適當控製其上網時間,也可以與父母簽訂協議,以此來培養自律能力,從中學會守時、守信和守約。
12整天沉溺於虛擬世界
你的困惑:網絡給了我一個虛擬的美好世界,在那裏,我可以肆意的想象,我就是宇宙的重心,可是,一旦從網絡中脫離出來,我就會發現:原來我是那麼的平凡,現實是那麼的不可入目。我也知道我是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網絡的虛擬世界裏的,但我又無法真正走出來……
心靈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令人既心痛又匪夷所思的真實案例。一個16歲的初三學生,徐攀,因沉迷於網絡遊戲的虛擬世界當中而無可自拔,最後選擇服用農藥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是什麼原因讓徐攀在16歲這個花一樣美好的季節裏,選擇這麼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呢?難道是學習壓力過大,或是缺少家庭關愛?其實,在老師、同學、鄰居們的眼裏,徐攀都是一個幸福的人,他不但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之中,經濟狀況還較好,擁有父母的關愛,而且還沒有升學的壓力。由此可見,徐攀不可能是因為學習和家庭的原因而走上了絕路。
在徐攀服農藥被發現的搶救過程中,他向自己的父母講述了自己自殺的原因,還有離家11天的出走經曆。原來,為了好好打網絡遊戲而不被父母找到,徐攀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前往縣城裏的網吧,而是去了一個鄉鎮裏的網吧。開始他一天吃一袋方便麵,後來,三天才吃一袋方便麵,晚上,三個椅子拚起來往上一躺就睡了。在這期間,沒有任何人關心或過問這個少年的冷暖饑飽。
對於徐攀喝農藥的原因,他向自己的父親解釋說:“爸爸我喝的這農藥是含有劇毒的。”父親問他:“你明知道有毒為什麼還要喝?”他說:“我喝就是想讓你們救不活我。他說我已經玩夠了。”徐攀對自己的母親說:“媽,對不起,我管不住自己,我就是想玩,我管不住自己的腿,我也不想惹媽媽生氣,不想對不起媽媽,可我就是控製不住自己,就是想要玩。我不管白天還是夜晚,腦子裏總想著遊戲,夜裏想著遊戲總是睡不著,就是想玩。”
一直到徐攀死前,說的最後幾句話是:“有妖怪過來了。殺光!殺光!”在病床上,徐攀的手還在動,似乎還在打著遊戲。
心靈透視
網絡遊戲好玩在哪?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網絡之所以能吸引青少年,事實上正是那種長期反複進行重複操作的過程,青少年體驗著這樣的古怪模式:一方麵聊天、玩遊戲吸引著自己投入其中,另一方麵又不惜為此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最終意義在於自己有了目的地操控時間,為了遊戲積分能升級,不厭其煩的一直不停地玩,隻有這樣,他才會感覺到時間是屬於自己的,而自己也是有所為的,讓人有一定的成就感和充實感。而這樣的充實過後呢,又開始感覺精神空虛,生活和學習為什麼會空虛,這完全在於時間無從打發。於是,在漫無目的中青少年就會沉迷於網絡,周而複始的惡性循環著。
青少年形成空虛心理的原因有如下幾種:
(1)錯誤的價值觀的取向。
由於受部分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青少年對人生的價值觀產生了偏差。“人生苦短幾十年,此時不玩何時玩”、“學有何用”等錯誤的觀念讓不少青少年放棄了對學業的追求,放棄了對理想的憧憬,在沒有精神信仰的情況下,人自然就會感到特別空虛。
(2)自我認識不良。
一些青少年或是父母離異或是生活條件差,再者或是寄人籬下,由於從小得不到家庭的溫暖,讓他們脆弱的心靈受到傷害,致此,看不到光明的前途,總是自認為低人一等,有著極度的自卑感,於是就會自暴自棄等。
(3)對學習不感興趣。
有一部分青少年存在著極度厭學的現象,但由於其對網絡的迷戀讓本來成績就不出色的他更跟不上學習的進度,於是,在老師和家長的重壓下就會倍感空虛,無助。
(4)自我表現的需要。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存在著一定的表現欲。在學習和生活中不占優勢的青少年往往沒有其表現自我的機會,而在網絡裏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青少年才會對其如此迷戀。
(5)缺乏信仰。
青少年之所以精神空虛,行為輕率,大都是沒有信仰的表現。信仰理想,是人性格剛強、勇敢、不屈不饒、充實生活和真正擁有幸福的最深的根源。一旦缺乏,必會有人生無味之思想。
解開心結
擺脫空虛思想煎熬
(1)多參加戶外活動。
青少年應多參加集體活動,在活動中除了可以對人的大腦、小腦做綜合鍛煉外,還能提高青少年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其刺激、愉悅的過程絲毫不亞於遊戲。活動中所強調的合作性也能讓自閉的青少年能和其他一起作戰的朋友很快打成一片。除此外,運動還能增強青少年的體質,改善自我評價和提高毅力。具體的運動項目可以有:慢跑、健美操、球類運動等,每次維持在半小時以上卻可。
(2)擺正自己的位置。
青少年的不自信心理大都是由學習方麵引起的,在學習方麵青少年可以向其他優秀的同學請教下學習的方法技巧;在生活中也可以適當地做些家務,幫母親去買菜或是試著做些有難度的事,找準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優點,若是學習方麵的成績不突出,那在其他方麵肯定有他人所沒有的優勢所在,主要還在於自己的心態,要學會發現自己的優點。
(3)在網絡中找些健康的樂趣。
利用網絡來查詢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難題,還可以學習用一些軟件,製作幻燈片、動畫片賀卡等,體會網絡帶來的健康樂趣,也有助於自己電腦操作的水平提高。
(4)多替他人著想。
青少年們大都是一心想著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生活,就像是幹涸的土地那樣貪婪地吮吸著水滴,不會為了使周圍人歡樂而放射出一絲光芒來,一心隻計較自己的利益,這樣的心是自私而空虛的。青少年應該有一種崇高的激情和誌向,凡事多想如何為他人創造幸福和快樂,就會理解民族和祖國的尊嚴為何物,也會體驗到個人與神聖的東西相輔相成的美好感覺。在幫助他的過程中體會自身的價值所在,才是最快樂的。
(5)給自己製定計劃。
青少年一定要製定一個可行的學習計劃,否則,就不是你控製網絡,而是網絡控製你,你就會變為網絡的奴隸。每天漫無目的地玩下去,生活就很容易由於沒有目標而放縱,導致心理也會越來越自閉,在疲憊、麻木、厭倦的心情中學習和生活,隻會一事無成。一個毫無目標的青少年說:“每天放學後都隻是上網玩遊戲,過著醉生夢死的懶漢生活,連自己都覺得難受,也不想與人講話,感覺他們都不理解我的想法。雖然知道有一天還是要麵對現實的,但心裏卻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心裏沒譜兒。”
所以,訂一個清晰的學習計劃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了計劃,青少年自己就知道每天要做什麼,並且,這個計劃一定要有可操作性,目標要切合實際才行。不要放縱自己,每天按計劃生活,時間久了,當計劃變成習慣後,生活也會充實而快樂起來,自然就會遠離網絡所帶來的自我封閉了。
那麼,如何從網絡中回到現實呢?
(1)為自己創辦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
如果有一個民主、和睦、豐富多彩的家庭生活,青少年通常是不會沉迷於網絡當中的。因為,和諧的生活環境給了他們足夠的自由、平等和快樂。因此,青少年要學會與父母通常,對於父母的專製行為要讓他們知道對自己的危害,同時對待父母也要像朋友般的理解和寬容。
廣大青少年如果發現自己有上網成癮的傾向,可以讓父母或同學對自己進行督促,並且要積極地配合他們的“監督”工作,以便自己早日擺脫網絡的困惑。要讓自己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空間當中,要加強自己對外溝通和交流能力。將自己的想法,說給父母或同學、老師聽,聽聽看他們的想法,讓他們為自己提供寶貴的議建,不要一味的逃避或逼迫自己。
(2)學會自我調節。
具有消極心理的青少年可以拿出兩張白紙,一張寫出自己能夠成功的理由,另一張寫出失敗的教訓,然後把兩者做個對比,把失敗的理由逐個予以否定,比如“粗心大意”,可以修正為“我上次考試成績那麼好,這說明隻要我認真對待,今後還是可以取得好成績的。”青少年要不斷地去挖掘自己成功的理由,並加以肯定。這樣在自我調節中就會慢慢地從消極心理中走出來,還會擁有更多的自信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