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人生觀教育要融入到課外閱讀中
語文課的外延等於生活,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的麵就有多寬。語文教材內容賦予文學、人生、自然、科學等方麵的豐富性,但由於各方麵的原因,教材內容的豐富性,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還有許多尚待完善的地方,這也留給老師許多發展的空間。
在講《赤壁之戰》一課時,可以先讓同學們在預習時找一找有關三國的小資料以便了解本課的曆史背景。未講之前,同學們把收集的材料拿來看,哇,真的好豐富!幹脆,就讓大家來講好了。你做主持人,掌握著發展的進度和主線,讓同學們自己穿插曆史事件。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緒,又活躍了課堂氛圍。對同一個事件,有時一個同學講了,另一同學來補充,知識麵遠遠超過了文本含量。
在短短的一堂課上,同學們了解了一段三國的曆史。這節課,課堂上濃縮了課外閱讀的量,在課外延伸了課堂的內涵。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借古喻今,學生學會了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堂課的成功,在於課堂之外的豐富閱讀。
由此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增廣學生的知識麵,擴大閱讀量,激發對問題的思考,以期達到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諧境界。
同時,針對學生在課外閱讀上的盲目性,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看一些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把曆史上進步的人生觀與現代人生觀進行對比。古人中有堅持正道為理想而獻身的屈原,有忠貞愛國顧全大局的藺相如,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有正氣浩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這些人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引導學生理解這些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可以激發起豐富的情感和想象,並從人物的心靈美中得到陶冶,產生一種愉悅之感,自覺地以作品中的光輝形象為榜樣,努力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價值。
7.語文教學中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科學,不僅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它不僅負載著讓學生認識、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任務,了解擴展我國民族文化的內涵,同時還具有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審美教化功能。
事實上,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兩千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從《論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對弟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在人格方麵。唐代的韓愈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又從理論上將老師傳授學業的傳統功能延展為教授人生的課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然而,當今,在應試教育的指導下,我們許多教師強調更多的是學生的知識點的掌握。學生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我們固然要培養,但如果隻注重學生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滲透,這於我們的“教書育人”的教學目的來說恐怕是“小學而大遺”了。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的滲透教育,它的社會價值也是不可低估的。今天的學生就是明天的社會建設者,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優秀與否,特別是思想品德是否過硬將直接關係到國家未來的興衰。因而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國家、社會交給我們的曆史使命。
往近處看,從學生的貼身利益看,在語文中情感美育教化的滲透,對於學生的作文也是極其有益的。古人雲:“品高文自高。”所謂“感於物”、“得於心”、“形於文”,當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並從汲取了精華,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意誌之後,那他和作文必然是文思泉湧、汩汩滔滔,感染力自然也就較強。
對學生進行人生觀的思想感情滲透,方法有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智”與“德”的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堅持“智”與“德”結合的原則,讓學生獲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體、形象。
各個學科的知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點,思想性成了學科知識的內在屬性,它們互相融合,互相滲透,脫離了教材,談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說教;反之,沒有德育的教學,智育也是蒼白的。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智”與“德”結合是必要的。語文學科更是如此,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介紹寫作背景,指導朗誦,引導學生賞析,歸納總結等方式,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一定寫作技巧的同時,能更具體形象地獲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體會學科知識的思想性,從而保證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如學習宗璞的《紫藤蘿瀑布》要能使學生在了解紫藤蘿的生長曆程的同時,體會到生命的不屈、向上、永恒,進而激發自己積極向上。《誰是最可愛的人》要能使學生在熟悉誌願軍戰士的事跡同時,感受到他們的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愛國主義,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單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技能,而且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培養學生的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注意激發,培養學生真摯情感,使之成為積極向上的動力,也確保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過程中,動之以情,即是曉之以理的繼續,更是持之以恒導之以行的基礎,因而使受教育者獲得真摯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是提高德育滲透效果的保證。在語文學科那些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即是一塊塊的情感天地,教師可以通過富有情感的教學,巧妙的教學手段,激發培養學生真摯情感,使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蘊含的真、善、美,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動力。
因此,在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中,應當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積極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培養學生愛祖國、愛自然、愛生活的真摯情感,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單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學習朱自清的《背影》要使學生在充滿父子親情的篇章裏,體會人間真情,激發愛親人、愛生活的情感,學習法國小說家都德的《最後一課》,要使學生理解遭受侵略的人們所表現出現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進一步激起少年學生、積極向上、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的情思。
總之,激發學生心底的真摯情感,才會使學生逐漸脫離低級趣味,而產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覺追求真、善、美,樹立遠大的目標,並為之而奮鬥。
重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中德育的內容,不可能像學科知識那樣處處明顯,它往往是內在的、深層的,個別是隱蔽的,思想教育是滲透在學科知識的方方麵麵,與學科知識融而為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不能僅停留在那些表麵的內容上,而應當是深入挖掘教材內在的德育因素,語文學科的德育,材料雖然豐富,同樣需要我們多方麵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滲透的成效。
如學習朱自清的《春》,可以激發學生發揮聯想與想象,頭腦中依次呈現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五幅圖景,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更能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覺得生活如此美好,充滿希望,自然而然地便會激起熱愛生活的感情,激起人們對生命、人生的思考。
再如學習《皇帝的新裝》,從皇帝、大臣們表演的一出醜劇中,可以自然地懂得皇帝以及整個宮廷的奢侈、荒唐、愚昧、自欺欺人的本質,以及孩子敢於說真話的純真品質,學生就會明辨是非,摒棄前者而學習後者。總而言之,隻有深挖,才能加強德育滲透的力度,使青少年不斷增強自身素質,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把德育滲透到語文活動中
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是學生增強素質另一途徑。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或課餘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如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故事比賽,收集剪報,做手抄報,開討論會、演講等。這些活動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的素質,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
例如語文活動的比賽,即能激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也能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協作的重要性。古典詩歌朗育、講成語故事,讓學生們能掌握朗誦、演講的技巧,又讓學生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煉形象,祖國燦爛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
利用課外輔導進行德育滲透
課外輔導如開展提優補差,批改作業,指導練筆等,這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深化、鞏固,當然也是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滲透的另一途徑。
大家知道,課堂教學是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一種教學活動,對知識分析、理解及德育滲透難免要受時間、空間的限製,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提高,而課外輔導,相對限製少,它使教師更容易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知識現狀進行少數或個別的輔導,這樣教育教學更有針對性、更具體、形象。不僅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連效果也得到增強,如日記、作文,教師可以通過評語,指導學生,鼓勵學生樹立信心,確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不斷增強自身的道德情操。並將它化作學習進步的動力。
總而言之,人生觀世界觀滲透的形式、途徑多種多樣:可以補充背景材料,既能增加課外知識,又有助於學生對作家、作品思想的理解;可以針對學生思想的實際狀況,抓住敏感問題,在課上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主觀;還可以發動學生寫生活劄記,自由地談體會,議人生,這樣既避免了學生情緒的壓抑,也可以及時地對學生的思想進行點撥,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立足於語文學科教學,積極探索,積極參加教改,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挖掘語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認真、積極地進行德育滲透,使之成為青少年學生學習、生活的動力,將更多的學生培養成品學兼優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會小公民。把教書和育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以育人為宗旨,服務於社會,著眼於未來,才真正無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崇高稱譽。
當然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一方麵要靠循循善誘、積極引導,另一方麵,還要靠教師人格力量的影響和感染。有一個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善的偶像。”為人師表就要以身作則,要言而有信、行而有準,要自始至終保持形象的一致性,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教師要態度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