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學生人生觀教育的理論指導

1.學校人生觀教育的重點

教育曆來承擔著政治、道德的教化及知識的傳授這樣雙重的任務。這兩大任務,在政治學科中,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無疑是表現得最為明顯和充分的。但在目前的政治思想教育中,由於對應試目的的過分強調,其本應包含的人文精神及教化功能有意無意地被弱化乃至被剝離了,這顯然不利於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反過來,缺乏人文精神,忽視人文價值的政治課堂,顯然是枯燥乏味的,這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那麼,如何將上述兩大任務有機地統一起來,尤其是統一到目前應試色彩濃重的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我的嚐試是,構築人文化的政治課堂,在政治課課堂中貫徹人文精神,並使之於科學精神相結合。

思想政治課應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課有著與其他各科不同的特點,它不僅給學生提供認識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鑄造學生的靈魂。因此,政治課教學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注意體現人文精神,做到以人為本,認真研究學生,把學生放在教師的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上。不能隻考慮完成教學任務,而把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心理感受等放在一邊,不予理睬。

在思想政治課中,尤其是哲學中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學中,應著重發揮人文精神。

要求關心學生的思想

人文精神要求我們關心人,愛護人,作為政治課教師首要關心的應是學生的思想,關注學生內心的價值衝突。所以,價值觀、人生觀教育對中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人文精神與思想政治課的最佳結合點。

講人生觀和價值觀時,不用簡單的說教,而是從學期一開始,就讓學生思考人生價值是什麼,並寫出自己認為做的有價值的一件事或幾件事。期中考試後,可以把作業收了上來,同學們寫的五花八門,什麼觀點都有。

他自己也覺得自己有價值,是因為它為集體作了貢獻、爭得了榮譽。而在課堂上,自己學習不好還影響班級體,因而他的作為沒有價值。

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越大,社會對他的尊重和滿足就越多。

關注學生的情感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競爭越來越激烈,人的情感資源可能會越來越枯竭(不易被感動)。人們漠視生命,冷淡人情甚至親情,人間的苦難被數字化了,數字不大不足以引人注目;生命的苦痛被動畫了,畫麵演繹不夠血腥不足以激起人們的好奇心,有的甚至泯滅人性。中學生受上述社會負麵因素影響,有情感麻木的現象,表現在有的學生對他人對社會對集體漠不關心,缺乏愛心、同情心等。通過情境教學,以情生情,以景生情,豐富並升華學生情感。

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正在形成過程中,主要對形象的、具體生動的東西感興趣,看問題常常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尤其是看待社會問題。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必須把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學生的主觀感受聯係起來,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情感教學。

在教學中注意以情明理,以情激趣,以情啟思。設置具有一定矛盾衝突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講正確的價值取向一課時,講到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時,可以結合時政,讓學生分析日本肆意歪曲曆史、篡改教科書的事實,一開始,同學們情緒很激動,反日情緒高漲,根本不能理智地思考這些問題。等學生的情緒稍稍平靜之後,我讓同學們自己進行中日民族精神對比,由日本對戰爭的態度反思民族精神,日本為什麼不能像德國那樣放下曆史包袱,正視曆史事實。

同學們課後自己查找資料,分組分析、討論,最後找到了原因:這與十多年日本持續低迷的經濟狀況不無關係。法西斯主義興起和泛濫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經濟危機,因為經濟的蕭條會引起並激化各種社會矛盾,使民族心理變得更加狹隘和極端。如果日本經濟不能走出低迷狀態,而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在狹隘、極端與羨慕、嫉妒相互交織的心理之下,否認和美化侵略曆史的日本極右勢力將日趨囂張,反華的花樣也會增多。他們的行徑值得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高度警惕。所以,這一切都是和經濟分不開的,是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

接著,可以讓學生分析部分高校學生反日入常的行為。通過和學生的共同討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學生們明白了凡事要以大局出發、以集體利益出發,以冷靜的態度對待中日關係。

以情動人,達到知情統一。創設能使人產生強烈情感的情境,並通過教師充滿感情的表達來感染、打動學生,從而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集體主義價值取向這一內容時,給出了丹心不怯斷頭台革命先烈關露為革命獻出自己的一生和愛情的事例,教育學生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抉擇。很多學生聽了關露的事跡後都留下了眼淚,深受感染。並表示對其的人格無比敬佩,值得學習。

關注學生的審美需要

政治課的美主要表現為情感美、情境美、思維美、思想美。多媒體通過聲、像結合,使教學情境更真實、更生動、更形象,使思維過程及思想動態地形象地表現出來。例如:在講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一節時,我播放了春節晚會《千手觀音》的錄像,在優美的樂曲和美麗的舞姿中,使學生體會到事物不會自動滿足人的需要,人生可能會有各種挫折與坎坷,隻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改造世界,創造美好的生活。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意誌和充滿活力的精神狀態是十分重要的。

蔡元培先生說過:美者,循超逸之快感。審美活動要在輕鬆愉悅之中進行。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處於緊張狀態時,反而不容易產生靈感。學生如果過度緊張,是不可能進行感悟活動的。教師隻有營造一種輕鬆、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才能促使學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去感悟政治課的美。要營造這樣一種氣氛:

首先,要提倡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課堂上民主平等;

其次,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要給學生足夠的思維與想象的空間和時間;

第四,課堂上不要給學生太大的掌握知識方麵的壓力,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人文精神主要通過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格特征、審美情趣等體現出來,而這恰恰是思想政治課的教育目標。

哲學教學應該滲透人文精神,重視學生的情感、情緒和意誌,引導學生更好的觀察世界、理解人與世界的關係,尋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最終作為完整的人走向社會。我覺得在哲學中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學,應是整個哲學教學的重點,應該與人文精神相結合,起到塑造學生心靈的作用。

2.提高人生觀價值觀教學的效果

中學的政治教育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前我們這些政治教師麵臨的問題是:時代正處於轉型期,隨著經濟的多元化,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社會意識形態也相應的多元化,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各種不同的價值觀滋生蔓延,主流的價值觀念不斷變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狀況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政治課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所能起的導向作用越來越小。從我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來看,我覺得學生給我的感覺是逆反心理一屆比一屆重,對集體主義人生觀價值觀的認同感越來越低.這也是當前許多政治老師共同的困惑。

作為教師,如果自己所教授的知識無法得到學生的認同,講的再多再好也沒用,那其教學工作豈不失去了意義。因此我認為,要提高政治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效果,首先要提高學生對講授內容的認同感。

在提出切實有效的措施前,我們必須要了解造成目前狀況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劇烈變化的社會現實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現狀造成了極大的衝擊,社會與書本的巨大反差導致他們對書本的不信任感。而我們的教材卻沒有針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狀況作出相應的變化,這從一開始就拉遠了我們與學生的距離。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現狀

(1)信仰多元化由於受一些外來思潮的腐蝕和社會不正之風的影響,一些青少年理想信念淡漠,有的甚至沒有信仰,有的崇尚實用主義、個人主義,有的信仰宗教、有的甚至信奉“偽科學”。

(2)價值觀更加突出“利益”二字當代青年更加注重實際利益,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方麵更注重個人的滿足,在追求價值方麵更多的考慮是個人價值的實現,對奉獻與索取統一的要求更為實際。在利益兼顧方麵調查資料顯示,對於“在公與私發生矛盾時,采取什麼態度?”表示要“公而忘私”的為2.5%;表示要“先公後私”的占30%;表示要“公私兼顧”的達到62%。當代青年在價值觀的選擇上,立足自我兼顧他人,行為方式更多受到現實利益的驅使,敢於爭取和維護自身利益。

(3)自我意識膨脹這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人生理想。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一方麵青年的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創新意識、科技意識、自立意識等思想意識得到了強化,從而激發了積極性和創造性,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麵,對個人價值、個人利益、個人需求的片麵誇大,也造成了個人主義的蔓延和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偏斜。

(4)推崇正義美德當代青少年批判地繼承了某些傳統文化思想,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具有較強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許多青年為貧困地區、貧困學生捐過款,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青年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習慣。某中學的一位音樂老師在琴房裏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將一袋垃圾放在鋼琴旁邊,一周中從鋼琴旁經過的學生達200餘人,卻無一人“理睬”垃圾。

然後讓我們分析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客觀地講,未成年人暴露出的這些缺點和毛病,其實是時代環境給他們留下的烙印,問題在未成年人,根子在成人社會。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有益文化成果和資本主義消極腐朽文化同時傳入我國;傳統的成才觀念、教育內容忽視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範,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亂,見利忘義、損公利己、以權謀私、腐化墮落、教育腐敗、學術腐敗等現象屢禁不止等等。尤其是第三條,成人世界一方麵向未成年人灌輸道理,一方麵自己的行為又缺乏說服力,所謂身教重於言傳,不能不讓學生覺得假的東西太多,對我們講授的自然心存疑慮。

建立學生對人生觀的信任

我們怎麼重新建立學生對我們所教授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信任呢?從我個人的經驗看,我覺得最重要的兩點是:

(1)了解並尊重學生原有的價值觀念。

(2)向學生明確理想狀態和社會現實的區別。

①了解並尊重學生的價值觀念我們一直強調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但現在時代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個人追求的實現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推崇.學生從小學開始被灌輸的思想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市場經濟條件下,那些依靠個人奮鬥達到人生目標的人普遍受到大眾的讚賞。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得更看中個人利益的追求。

作為教師,對於學生的想法當然不能簡單否定。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國多年來的思想教育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過於強調公大於私,所謂“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小也是小事”,因此過去經常出現因公共利益(或以所謂公共利益之名)強迫個人犧牲其利益的事。現在的學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這種觀點的不妥之處,勇於提出自己的主見,這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

舉一個自己教學中的例子:一個學生給我出了道報紙上看來的題,主人公開車經過一個偏遠的公共汽車站,見有三個人在等車。一個生病的老太太,一個醫生,一個是和自己心儀的女孩子。如果主人公的車隻能搭一個人,那他該如何選擇呢?我當時按照自己從小所受的教育作出了自認最好的選擇:送老太太去醫院。而學生想出的點子卻是:讓醫生開自己的車送老太太去醫院,自己陪心愛的女孩子一起等車。我當時就想,為什麼我們這代人想不出這樣一個看似古怪精靈卻一舉多得的答案呢?盡管我心裏確實有過選擇和自己喜歡的姑娘多呆一會的念頭,但馬上就被助人為樂的念頭否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