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語文教材所涉及的許多著名作家,其中有不少人,他們的生活道路就是不斷戰勝挫折和磨難、不懈追求的奮鬥之路。司馬遷受刑則潛心《史記》,蒲鬆齡落第卻筆耕不輟,曹雪芹遭受家庭變故仍發憤著書,安徒生屢遭失業而自強不息,奧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仍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創作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介紹課文作者時有意識地突出這些內容,可以使學生受到啟發,受到鼓舞,從而增強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會“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自己的不幸”。

有利於培養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

中學階段是人的社會性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因此,學校教育的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是正確引導學生善於處理各種人際關係,鼓勵學生主動真誠地與人交往,使他們在交往中體驗到集體的溫暖、同學的情誼、生活的樂趣,從而獲得心理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樣,學生才能消除挫折和衝突引起的鬱悶、焦慮和孤獨,形成積極的健康向上的個性。在這方麵,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可謂“技高一籌”。

無論是閱讀教學、寫作教學,還是說話教學和課外語文活動,都可較好地進行這方麵的教育。以說話教學為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鼓勵他們在公眾場合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對於學生排除心理障礙,形成開朗的性格,以及協調人際關係,培養集體主義觀念都具有促進作用。

特別是對那些性格比較內向、平時沉默寡言、不善與人交往的學生,語文教師更有義務和責任為他們多提供一些說話的機會,幫助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說話氛圍,誘導他們有話大膽地說。這樣就會使他們內心鬱結的疑慮與煩悶越來越少,從而漸漸融入到溫暖的集體中來,慢慢形成開朗、樂觀的性格和能夠適應環境、樂於與人交往的健康心理。讓學生開口說話的方式也可以多種多樣,上課發言隻是最基本的形式之一。

除此之外,還可以開展一些課外語文活動,比如朗誦、演講、講故事、排演課本劇等。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一個與集體融合的舞台,又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獲得許多樂趣,從而激發起他們的生活熱情。這是協調人際關係、排除心理障礙的極好方法。

總之,中學語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德育教育的素材,語文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大量的進行德育教育的機會。語文教學應當充分利用這個優勢,在促進學生“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康人格”方麵發揮積極的作用。

5.語文教學中學生人生觀的培養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價值、目的、道路等觀點的總和,是對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僅決定著一個人對周圍事物的態度,而且調節著人的行為、活動方向和進行方式。人們生活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所經曆的事情瞬息萬變,總會遇到許多大小各異的矛盾、挫折和衝突,給人帶來煩惱與困擾。這時必須充分發揮個體的主動積極性,通過自我調節和控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與各種致病因素作鬥爭的主動權。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為學生的將來考慮,在語文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外,還必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使學生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始終能帶著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

《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康個性、健全人格等與正確人生觀是分不開的,因為,正確人生觀包括了愛國主義情感、崇高的理想、正確的價值觀、幸福觀等。

下麵就結合語文課文教學談談這樣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

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高中第三冊語文課文中,聞一多的《死水》、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穆旦的《讚美》、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巴金的《燈》和魯迅的《燈下漫筆》等詩文都充滿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感。在聞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現實激憤而又失望的情緒,惟有創造一個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表達了詩人希望國家振興的強烈願望。《我愛這土地》是艾青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而寫下的慷慨激昂的詩。穆旦的《讚美》充滿了對中華民族堅韌的生存力的禮讚。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從回溯祖國數百年來貧困、落後的曆史,到以發自肺腑的語言傾吐獻身祖國的熱望,無不充滿詩人的愛國情懷。巴金的《燈》以“燈”為象征物,通過燈給人帶來希望和光明,表達對抗戰必勝的信念。魯迅的《燈下漫筆》體現了作者對中國曆史的深刻剖析,對國民命運的高度概括,對未來時代的深切期盼,飽含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在教學以上課文時,一方麵結合時代背景、作者經曆,介紹這些愛國作家在麵對千瘡百孔、衰敗落後或遭受外敵入侵的祖國時,他們在拿起筆寫作的同時又是怎樣積極地投入到振興祖國、抵禦外侮的行動中,讓學生感受他們以行動來表達自己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願望;另一方麵讓學生通過詩文中那些蘊蓄著作家飽滿的愛國主義情感的佳句的學習,充分體會到詩文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愛國情感並受到熏陶,從小培養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情感。

要注意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

在第三冊語文課文中,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讓我們感受到了那一代青年人的淩雲壯誌,並從詩人昂揚熾熱的革命情懷中,汲取了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曹植的《遊俠篇》描寫了少年英雄的外在美,颯爽英姿,也描寫了少年英雄為國征戰的內在美,實際上也是作者抒發自己的建功立業的理想。屠格涅夫的《門檻》通過俄羅斯姑娘這一決心跨越“門檻”的女革命家形象,充分顯示了她為事業獻身的內在的壯美。偉人之所以能成為偉人,正因為他們從小就立下了遠大的理想抱負,並為之孜孜以求,直至最後成功。

在教學這些課文時,要常常穿插一些英雄故事,如“少年毛澤東的故事”、夏完淳的故事、周恩來的求學故事等配合課文的學習。“少年心事當拿雲”,我以為,語文教師可以通過這些課文的教學,鼓勵學生從小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並以此為動力,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要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在第三冊語文課文中,裴多菲的《我願意是急流》歌頌了純潔而高尚的愛情,使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有時候付出也是幸福的。屈原的《離騷》既是一篇愛國主義詩篇,又是一篇堅持理想的決心書,更是一篇對自己人生價值果斷選擇的表白。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使我們看到了一個本應讓世人來同情、關懷的盲、聾、啞殘疾人卻同情、關懷他人,看到了她在與殘疾作鬥爭中表現出來的堅強不屈和積極樂觀的精神,使我們不得不思考活在世上的人怎樣才是有價值的、怎樣才是幸福的。羅素的《我為何而生》把一位當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的真實內心真誠地擺在我們麵前,“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於人類的同情”體現了作者對於人生幸福、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認識,作者博大的情懷和崇高的人格,他對人類的關愛之情,尤其令人感動。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學生由於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幸福觀,常常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鬥,因為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而尋死覓活,在父母體貼入微的關照下不感到幸福反而離家出走。

在教學這些文章時,要常常鼓勵學生跟這些作家比較,向他們學習,進而鼓勵學生擁有廣闊的胸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價值觀,舍棄“小我”,跳出個人的狹隘天地,努力向上,追求知識,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

總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就能夠為大眾的利益識大體、顧大局、克己奉公,不會為個人得失而斤斤計較,不會陷入“自我中心”而難以自拔;就能夠為實現崇高的理想,以頑強的意誌克服遇到的各種困難,不被矛盾所困擾,不向挫折屈服,不為衝突而憂慮;就能夠在走上工作崗位後,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積極努力作出成績,奉獻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大眾共享幸福之樂,報效祖國,報效人民。

就像歌曲《奉獻》中所唱“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那樣,隻要每位語文教師都能以課文教學為載體,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為己任,就一定能為社會培養出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崇高的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幸福觀等的身心健康的人才來。

6.語文教學中開展學生的人生觀教育

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曆史使命,尤其是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始終注重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更是義不容辭。

在當今社會,許多學生人生觀渺茫、目標缺失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怎麼樣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人生觀教育呢?

人生觀教育要融入到閱讀教學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當作附加任務,應該重熏陶,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放到日常教學中去。”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如何體現其人文性,基點在於情感。小學語文教材選用的都是趣味性強、膾炙人口的名篇,不僅語言文字好,而且思想內容好,教育感化作用顯而易見。“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閱讀是一種文字信息產生強烈共鳴的複雜的情感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上下功夫,就能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引起強烈的共鳴,激起情感的鮮明愛憎。

在閱讀教學中,不能光講字詞句和篇章結構,要把情感培養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要一環來抓。每節語文課,都要在課前作好充分的準備,深刻挖掘文中的內涵與情感因子。

每當站在講台上,都要把情緒調到最佳狀態,把自己對課文的每份情感,每份理解,每份感悟,用語言、眼神、表情、動作傳遞給學生,力求與他們的情感共鳴。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可以先用平實的語言介紹作者史鐵生坎坷的人生經曆,然後用平緩的語言引出他那具有偉大而毫不張揚的愛的母親,然後,用飽滿的深情範讀課文。讓平實、緩和的語氣與史鐵生坎坷不平的人生形成對比,讓史鐵生雙腿癱瘓後暴怒無常的脾氣與寬容、內斂的母愛形成對比,讓整個課堂情感湧動,激流潛伏,讓無私、平凡的母愛蕩滌學生的心靈!這種情感的激勵,讓學生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走進了課文文本,也走進了實際生活。然後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母親,學生感慨萬千,他們暢所欲言:談母親的關愛,談母親的辛勤,談母親的聰慧,談母親寬大的胸懷……語言雖樸實,卻飽含深情,富有感染力。濃濃的親情、崇尚勞動和感恩的心就在這“潤物無聲”的閱讀中漸漸培養起來。

就這樣,教學《養花》使學生懂得了勞動創造了幸福;教學《開國大典》,激活了學生熱烈的愛國之情;教學《桃花心木》,學生明白了如何麵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豐碑》中那尊無名的塑像,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人生觀教育要融入到作文教學中

《新課標》指出,好文風的形成需要艱苦的努力,其中處理好作文與做人的關係是重要的一環,文章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言為心聲,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寫好文章的重要前提。

目前,在學生的作文中,之所以出現無話可寫、內容空洞、廢話假話連篇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指導。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教育,讓學生在情有所係中有感而發,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對照產生的震動,在深入分析中看清主流,寫出積極向上、展現時代風貌的好文章。如在指導學生《寫一個熟悉的人》時,引導他們去發現人物積極向上的一麵,重點觀察人物品行中的亮點,弘揚生活中的真善美,唱響和諧社會的主旋律。學生擺正了作文與做人的關係,整個心態、整個文風就會積極向上,同時對學習語文文本也是一個很好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