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受了太多公而忘私,助人為樂的教育使我們思考時習慣性地忽視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不管怎麼說,這一代學生能夠正視自己的心之所想,不再僅僅為他人而活,這種想法畢竟是難能可貴,值得鼓勵的。
還有一個學生問過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書上說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衝突時個人利益要讓位於集體利益。但很多情況下,同樣的損失由集體來承受也許算不了什麼,但由個人一力承擔恐怕就並非易事了。那集體為什麼非要強迫個人作出犧牲呢?西方國家的高速公路可以因為一座不肯拆遷的民宅繞一個彎,我們為什麼就不可以呢?我雖然覺得他的說法與傳統衝突,但又覺得說的確實非常有道理。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對有這類與傳統不同的想法的學生,簡單的否定絕對是不行的。可以把問題交給全班同學討論,討論非常的熱烈,結論是國家保護個人的利益不受侵犯,這是國家的性質決定的。尊重學生的想法,合理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得出結論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我們隻有充分了解了他們的想法,才可能與他們建立互信的關係,我們的教授他們才可能聽得進去。
②讓學生明確理想狀態與現實的差別。我上課時經常有學生提出異議或表示對我說的不以為然。他們覺得大人往往說一套作一套,因此對書本上的道理(也是大人編出來的)不屑一顧。
對於社會上的許多不良現象,相信這些都能隨著製度的完善和思想的進步而改善的。向學生表明一點:人的私心,在缺少健全的法律約束時僅僅依靠道德是難以製約其膨脹的,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法製的社會。
我們之所以要進行德育,正是意識到人性的缺陷的緣故。書本上講的公而忘私是一種人的理想狀態,我們是不可能要求人人都達到這一要求的,但是我們要追求人的高尚,人的自我完善,不能因為社會中的不良現象而放棄自我的改造。
最重要的是,教師自己不能因為社會上林林總總的不良現象,就憤世嫉俗,對社會喪失信心。如果教師連自己教授的內容都不相信,又如何讓學生接受呢?
綜上所述,我們在向學生講述人生觀價值觀內容時,要從各個角度入手,想盡各種辦法提高學生的認同感,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德育教學中學生人生觀的培養
素質教育注重人的根本質量的提高,要保證人的質量,不僅僅要使學生學好書本知識、社會知識、自然知識,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什麼樣的人,這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德育在素質教育中占有主導地位。
處理好德育同智育的關係
正確地引導學生樹立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處理好德育同智育的關係。學校是培養人,教育人的場所,在學校裏傳授文化課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我們必須改變以往的片麵追求升學率隻重視智育、輕視德育的舊思想、舊傳統。
讓學生從分數的奴隸中解放出來,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使他們認識到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祖國建設,是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有目的地通過各種途徑向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
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性開展活動。我們在要求學生遵循道德原則的同時,要注意區分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要什麼問題都拉到“道德”的高度去處理。
有些學生內向,敵對,是否和他從小的經曆有關?有的學生成績不好,老算錯數,老寫錯字,是否有認知障礙?有的同學偷同學東西,不能自控,是否有心理障礙?心理問題要遵循心理規律去解決。要通過個別談話,疏導,暗示,訓練等方法,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培養健康的心理。
如果不正確地引導極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說我們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培養學生辯別是非、好壞、美醜的能力,使他們自覺地抵禦各種不正確思想的侵蝕。
把明理和導行結合起來
青少年正處於長身體、增知識的關鍵時期,由於年齡和生理條件的差異,心理發育還不健全、不穩定,意誌力、自製力較差,他們的人生觀、道德觀很不穩定,針對這些特點,我們教師要認真研究,總結出一套教育方法。
無論搞什麼活動,都要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教育學生要有“孝心”,先要通過動員報告,或演講、故事會、主題會等,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講“孝”道,應該怎麼做,讓他們行動起來。事後要通過家長、社會反饋,讓他們自己總結、體會。“明理”這一環很重要。不能滿足於表麵上的熱鬧。明白事理,使學生能積極投入活動;投入活動,又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明白事理,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通過導行、實踐,學生對我們設定的目標將會領會得更深刻。
要從小事抓起,從一點一滴抓起,“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要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不急躁冒進,使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生身上紮下牢固的根基,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加強自身的約束能力。為培養共產主義人生觀、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把學生實際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
正確地引導學生樹立人生觀、價值觀,必須把學生實際和課堂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各科課堂教學,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識的傳授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我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
在數學教學中,有很多規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這時候我就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總結。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
拿教學方法來說,我們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係,隻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還可以從小讓他們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好習慣。
通過教師生動活潑的語言,或者是通俗易懂的方法,給學生講解社會現象、國家大事,回答學生提出的普遍關心的問題,恰當地運用表情、語言的變化,把正確的思想觀點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陶冶和教育,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創造真、善、美的道德氛圍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必須給學生創造一種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氛圍。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是學校各部門的共同職責。
思想道德素質不能僅靠德育部門去培養,科學文化素質也不能僅靠教育部門去培養。不要把德育處的工作和教導處的工作對立起來。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有優良的綜合素質的人,是我們的共同目標。不要抱怨德育占去了學習時間,德育工作隻會使學生學習得更有成效。也不要抱怨教學部門把時間抓得緊緊的,文化課的學習畢竟是學校日常的主要工作,德育部門要主動爭取學校所有部門的密切配合,才能使我們的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利用有紀念意義的節日,如“七一”、“八一”、“十一”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或者是利用假日帶領學生參觀、遊覽,組織紀念英雄人物、先輩、先烈的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看一些優秀影片,學習雷鋒、焦玉祿、孔繁森、徐虎這樣的先進典型,教育、激勵、鼓舞學生要立正確的世界觀,使他們從實際中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教師在德育中要起主導作用
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任務就曆史地落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身上,所以作為教師必須站在曆史的高度,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養。
著名教育家斯霞曾說過:“要使學生的品德高尚,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各種德育活動都是由老師有目的、有步驟地提出來的,教師無疑在德育中起主導作用。可見,教師的形象在學生教育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教師一定要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和社會、家庭緊密結合,齊抓共管,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使青少年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成長。
4.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為了保證學生在各方麵的平衡發展,全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必須及時有效地對中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語文學科作為基礎教育階段開設課時最多、開設時間最長的一門主課,語文教學在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培養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等方麵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德育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1)中學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先進人物對青少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無不具有啟迪和借鑒作用。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凜然正氣;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陸遊“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的不懈追求,……這類材料,在語文課本中可以說是俯拾皆是。
教學此類課文時,如能抓住這些內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學生自然會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熏染,從而使人格得到升華。像李大釗、毛澤東、鄧小平等領袖人物遠大的誌向和偉大的人格,孔子、孟子等古代先賢聖哲“言必信,行必果”、“輕利重義”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曹操、諸葛亮等古代政治家寬廣的胸襟和強烈的建功立業願望,陸遊、範仲淹、魯迅等深切的憂國憂民意識,這些都會對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2)中學語文教材收集了許多假惡醜典型,從反麵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項鏈》中的路瓦栽夫人可悲的虛榮心和為償還債務所顯示的可貴的剛強性格,《阿Q正傳》中的愚昧、麻木、落後的阿Q以逃避現實的“精神勝利法”,《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見風使舵、阿諛奉承的卑鄙性格,《守財奴》中的葛朗台漠視親情、愛財如命的癡狂與癖好……語文課本中的這類素材也是不勝枚舉的。語文教學可以利用此類材料,通過鞭笞假惡醜,使青少年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態度,形成健康的人格。
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意誌和毅力
現在的青少年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不僅衣食無憂,而且人生道路也比較平坦,沒有什麼坎坷曲折。這種生活環境,從積極的方麵來說,可以使青少年學生開朗、樂觀、天真爛漫,但也因此使他們承受外來壓力和挫折的能力較差,使他們較難適應困難的環境,害怕吃苦,在遭受挫折時容易灰心喪氣,一蹶不振。這就需要對他們進行意誌和毅力的教育,培養他們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能力,培養他們百折不撓、頑強堅定、奮發進取的意誌品質。在這方麵,語文教學堪稱“近水樓台”。
(1)語文閱讀教材中有關這方麵的素材相當多,可以給青少年一代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像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講的雖是讀書的道理,但卻從中凸現出一個人如何在艱苦環境中奮發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而《一碗陽春麵》表現的則是遭受沉重的精神和經濟打擊的母子三人,麵對挫折而不悲觀失望,十幾年來堅持在每年的大年夜都來到北海亭麵館“頭碰頭”地合吃一碗陽春麵,以示他們向艱難的生活進行頑強抗爭的精神。這樣的內容,對於培養學生正確對待貧窮和磨難的生活態度,培養他們堅強的生活意誌和毅力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最為典型的要算文天祥在《〈指南錄〉後序》中自敘的那段經曆了。文天祥在元軍兵臨城下之時,為解國家之危毅然挺身而出,出使元營。他雖為弱國之使,但麵對強敵,仍能慷慨陳詞,怒斥敵酋。他見出使難有作為,便伺機逃脫,潛往真州。逃歸途中,他“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艱難危急之狀無以複加,作者自敘“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但即使在這種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他仍以頑強的毅力,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做到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這種頑強的意誌品質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對於激發青少年學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必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