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使我校廣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客觀規律,才能真正把我們的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接班人。
堅持科學發展觀教育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的重要思想。會後,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又多次就科學發展觀作了重要講話。科學發展觀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反映了新的發展要求。它是當今發展理論的精華,是中國共產黨指導今後現代化建設的新理念。科學發展觀是對以往發展理論的超越,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新發展觀。因此,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發展觀教育。當前,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發展觀教育,著重讓他們理解以下兩麵內容:
(1)建設小康宏偉目標
發展的內容和形式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變化,去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經過20年的奮鬥,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也意味著不惜代價解決溫飽問題的發展觀必須進行相應的轉變。而今後的20年,是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20年,就必須用新的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各項建設實踐與具體工作。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確立科學發展觀,對於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和駕馭全麵的能力,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至關重要。溫家寶總理指出,牢固樹立和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我們西京學院也及時把跳躍式發展戰略調整為堅持科學發展觀,突出辦學特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鍛造一流民辦高校的發展戰略。這對學校的發展有著深遠的重大意義。
(2)正確解決國內矛盾
發展觀的提出是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對我國現時存在的城鄉、工農差距擴大,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沿海地區發展快,西部地區發展慢,東西差距拉大,社會事業發展滯後,政府工作人員存在著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弄虛作假、以權謀私、貪汙腐敗等問題。對此,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了“五個統一”和“五個堅持”等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就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新階段,新的發展觀。對中央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無不拍手叫好,真正體現了民意和人心。
我們當代的大學生肩負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如果我們不堅持科學發展觀,而是任其發展,必然導致人口劇增,環境破壞、生態危機、人文失落、價值失衡、社會腐敗漫延,最終導致社會全麵失衡,必須引起我們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視。因此,當代大學生必須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自覺地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實際行動創造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帶頭保持學校穩定,協調、師生、生生關係融洽、學習進步,促使學校各項工作全麵、協調、科學的可持續發展。
樹立正確科學世界觀
世界觀通常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觀不同,表現為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時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不同。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與物質、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問題。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世界觀。我們黨把這一科學的世界觀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的結合,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即“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是科學、正確的世界觀最具體、最生動、最集中的表現。怎樣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有以下途徑和方法:
首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矛盾。還要學習經濟、政治、法律、科技、曆史、文學等方麵的知識。學習主要靠自學,當然,必要的灌輸也是不可少的。
其次要進行思想改造,認真學習外,最重要的是要經常進行自我改造,這是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而這個改造最主要的在“內因”。要想認真地自我改造,就要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標準,不斷檢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必要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克服任性和偏私。還要敢於向一切錯誤的思想觀念、腐朽的生活方式宣戰,要勇於接受組織和群眾的監督。隻有這樣,才能達到改造的目的。象周恩來同誌那樣“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
再次要區分觀念正確與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如享樂主義,這種人生觀認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因此貪圖安逸,追求吃喝玩樂。在它的影響下,一些人講“不要活得太累”,“過把癮就死”等。麵對燈紅酒綠的美食城、歌舞廳、夜總會,有的領導幹部經常泡在裏麵,還美其名曰“工作應酬”。對諸如此類的觀念和說法,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區分,對錯誤的東西必須要堅決抵製,否則,你原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慢慢會被這些所謂的“新觀念”所替代。
當代大學生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人生觀、價值觀,而樹立和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必須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甚至要犧牲一些個人的利益,隻有這樣,才能象毛澤東同誌所說的,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7.語文教學中滲透科學的世界觀教育
圍繞語文學科教學中如何培養中學生科學的世界觀的問題,本文從語文教師工作的角度,介紹分析,主要包括兩方麵的內容:課堂閱讀教學中,以名家名篇為載體,進行“科學世界觀”的滲透。
問題的提出
(1)教學實踐遇到的問題令人深思剛剛進入初一的學生,接觸到了朱自請先生的《春》,在引導學生體會散文詩一般優美語言的同時,散文的內容也需要學生透徹把握。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在分析這個句子的時候,許多學生就開始漫無邊際地說起來,尤其是談到“水漲起來”時,一個男生胸有成竹地站起來說:“因為冰比水的密度大,所以當春天冰融化後,水麵就上升了。”聽著有點意思,但仔細一想,冰怎麼可能比水的密度大呢?看似學生犯的是自然科學的錯誤,但實際上,學生是在對一個概念不十分確定的前提下,憑著個人的主觀臆斷,而得出了這樣一個隨意的結論。其實在語文教學中,這種現象屢見不鮮,作為教育工作者,努力幫助學生形成科學地認識世界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2)基礎教育界科學素質的調查令人擔憂根據北京市朝陽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周放老師《在青少年中弘揚科學精神迫在眉睫》一文調查分析,1999年北京市被調查的1520位中小學教師中,有一半左右的對科學精神的理解是不正確的。由上述數字可以看出,基礎教育屆科學素質的現狀是令人堪憂的。因此,教育及需一支具有高水平科學素養的教師隊伍,盡快改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局麵。
(3)現代傳媒報道中文化水平令人堪憂在網絡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這應該是一件好事,但是錯誤的信息引導無疑是對學校教育的一種大的挑戰。如2005年12月4日《北京晚報》在“天氣預報”的版麵上印著一張彩色圖片:一個少女走在垂柳樹下,枝條隨風飄舞,少女裹緊衣服快速行進。在這張照片的上方赫然印者幾個大字“吹麵覺寒楊柳風”。其實“楊柳風”這個概念出自南宋誌南和尚的《絕句》中的“古木陰中係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很明顯,“楊柳風”指春風,但報紙實際是用“楊柳風”來形容12月的寒風。現在某些文字工作者對文字信息不負責任的態度,令人堪憂。還有網絡小說在學生中傳播極廣,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教會學生學會科學獲取現代信息,並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這些問題。
(4)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現代生活中的滲透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前提是發展,沒有發展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的發展。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曆史,正是在這曆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麵對世界範圍各種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正是可持續發展觀在語文教育領域的宏觀體現。
“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持續發展”的研究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充分地發揮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色,通過深入探究,將人的全麵和諧發展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聯合國“國際實施計劃”項目明確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對可持續發展的促進關係,其本質涵義是,在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教育承擔起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時代使命,教育發揮促進社會、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其中,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核心是尊重,其內容主要包含:
(1)尊重當代人和後代人;
(2)尊重差異性和多樣性;
(3)尊重環境;
(4)尊重地球資源(聯合國,2005)。
這些內容的實現需要有一個切實的落腳點,而近期的一些研究往往忽略了這些實際的認識,導致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方麵與國際公認的尺度有較大距離,使得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在教育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還存在著可持續發展教育知識儲備不足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能力存在欠缺的問題。因此作為一名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將落點放低,更切合學生的實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語文本身就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在文字中包含了豐富的內容,這些內容都能夠通過深入的挖掘與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有機契合起來,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是語文教學與可持續發展結合的一個陣地。
根據調查,大部分初中生對祖國與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揚傳統美德方麵也不盡人意,對一些基本的社會公德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這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缺失的表現。
(5)國際教育事例的啟示發人深省美國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規定:“具備科學素質必須能夠讀懂主流媒體上關於科學方麵的文章,並且要在社會交往中運用正確的結論。”
英國北愛爾蘭地區在中學科學課堂上許多教師使用科學報紙,引導學生將科學融入了日常生活,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們對書麵媒體的批判性的閱讀能力。“要使他們能分辨出哪些信息是錯誤的。要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有足夠的能力交流、表達、與人交談、和人辯論、爭辯、討論。我不是說我已經成功地做到了,但這是我的目標。”一位接受調查的科學教師這樣表示。如果我們的教師們也養成了這樣自覺地重視科學教育的習慣,我們的中學課堂該會多麼的豐富。教師讓科學進入課堂,讓學生通過對科學報道的閱讀、討論、交流,以促進其科學素質的提高,這正是對我想在語文課上進行科學教育滲透嚐試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