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消極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他(或她)在言語上支支吾吾、行動上手足失措、瞻前顧後。長此下去,會變得越來越羞澀,越來越自卑,既不利於自我完善,更不利於同他人正常交往。

根據哈佛大學一位專門研究害羞行為的凱利博士指出,害羞可能是後天學來的反應。既然是學習而得的,也就可以把它排除。如果能好好地在溝通和會談技巧上下功夫,便可以排除這類由學習而來的“害羞”。

與凱利博士一起研究的登恩博士則指出:“許多人都有‘場合性害羞’的經驗。”有些場合的確會讓大家保持緘默——例如參加重要的行銷會議、產品審核會,或是在眾目睽睽下,緩緩步人高級飯店的舞池,都會令人裹足不前。幸好,逐步的訓練、反複的練習,加上不斷修正自己的溝通技巧,都可以讓害羞程度減低,甚至消失。

領袖人物與成功者,都曾學習克服害羞。他們從不坐等他人,反而迎向前去、走入人群。舒瓦茲博士在(假想大人物的妙用)一書中曾說:“主動認識他人,是真正領導特質的表現……走到你身邊,並伸手說‘Hello’的人,經常都是個大人物。”

四、不要猜疑

猜疑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是公關的一大心理障礙。具有這種消極心理的人,往往難辨真假、疑心重重、無事生非。由於這種猜疑心在作怪,人世間斷送了多少友誼和愛情,導致了多少悲歡離合、陰錯陽差。

列夫·托爾斯泰在小說《克萊采奏鳴曲》中曾描寫了殺妻犯波茲·德的一段自述。當波茲德聽到自己妻子與小提琴手特魯哈切夫斯基在一起彈琴時,他說道:“鋼琴彈出一片聲響,這分明是為了掩蓋他們說話的聲音、接吻的聲音……也許還有……我的天啊!它在我心裏喚起一種怎樣的情緒啊!我的心一下子抽緊了,停止跳動了,接著,就像一把鐵錘似的開始捶搗起來。”

可見,猜疑心理是一種狹隘的、片麵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像。正如培根所說的那樣:“猜疑心猶如蝙蝠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必須防止和克服這種消極心理的滋長和蔓延。

五、克服自私

人際關係中的自私心理,既是阻礙人與人溝通和理解的一大障礙,也是影響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的一大障礙。懷有這種消極心理的人,持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價值導向,事事從私欲出發,為滿足自私心理,甚至到不擇手段的地步。在他們看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或相互利用關係。

可見,自私——這一鄙劣的品質,無疑是現代人際關係的一大障礙,正如高爾基所言:“它就像無底的袋子,要吞下生活中的所有財富。”自私,不僅損害了社會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而且最終也使得自私者本人遭受應有的報應和懲罰。因此,為了社會、團體和他人的利益,為了更好地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就必須堅決克服這種消極的心理品質。

宣泄怨氣的技巧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總會遭遇到挫折和失敗,情緒的平衡因此就會受到破壞,如果把什麼都悶在心裏,久而久之難免會得抑鬱症。無害的合理宣泄,可以疏導你心中的怨氣,化憤怒為力量,能使自己盡快地走出陰影,輕鬆愉快地走向生活。

當你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時,心中的怒氣大有衝決之勢,這時你不妨確立一個“假設敵”,把無限的不平之氣都發泄在它的身上。有一位同學,性情特別急躁,一次受了別的同學的過火批評,滿肚子光火,欲以拳腳功夫施以報複。後來,他的爸爸命他對著自製的沙袋進行打擊,直到他累得沒有力氣,如此反複臉上終於雨過天晴。

有一位著名富商發泄怒氣的方法就是這樣,他說:“當我自知怒氣快來時,連忙不動聲色地設法離開,立刻跑到我的健身房,如果我的拳師在那裏,我就和他對打,如果拳師不在,我就猛力捶擊皮囊,直到發泄完我的滿腔怒火為止。”

日本有些企業,也盛行這種方法。在工廠裏專門設一房子,裏麵掛有經理、老板的像,對他們有意見的員工大可在房間裏大罵,直到發泄完怒氣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