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心理學發現,發怒是由於心理上失去平衡或者是自己的要求和欲望得不到滿足引起的。可見,隻要是生活在現實中,有感情的人,不可避免地都會在某時某地因某事而大發脾氣,關鍵是要注意發怒的場合,尤其是發怒的方式,切忌一時衝動,弄得身敗名裂。
有些煩惱未必要依靠外物來宣泄,而可以自我宣泄。如果把心胸放開闊一點,一來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二來不會把煩惱轉嫁於他人,這樣你就可以贏得更多的朋友。因為人總是樂於跟開朗的人打交道。
以筆作武器,將心中的話兒傾注在紙上,是一種很好的自我宣泄方式。一般地說,通過寫詩、記日記等,可以有效地宣泄鬱積在心頭的不平之氣,使情緒恢複平靜。
同時,人們在情緒失衡狀態下的感受,是一種有意義的體驗,對於創作者則尤其寶貴。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曾說,為了理解筆下的人物特別是那些不孝的人物,作家就得能夠痛苦才行。不然,作家就難免“扯謊”、“誹謗”和“誣蔑”,或者“乘機發表淺薄而蒼白的思想傾向”。
我們應該懂得,一切逆境都不是生活的大不幸,最大的不幸是沒有能力應付突如其來的厄運。憤怒、消沉、自暴自棄都無濟於事,反之,化憤怒為力量成就大事,借惡運之機磨煉意誌,人才能扭轉不利的局麵,成為生活的強者。
參與公共事務的技巧
毛澤東同誌在《沁園春·長沙》詞中寫道:“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寫出了少年兒童關心國家大事,樂於參加公共事務的精神麵貌。我們新世紀的青少年更應積極參加公共事務,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關心公共事務
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明天的宏偉事業要靠他們來接班。因此,在他們做為社會的“小主人”的時候就要鼓勵他們關心公共事務,大膽“幹預公共事務”。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是不對的,應當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革命導師馬克思是很支持女兒們“幹預”世界局勢發展的,他經常與孩子們討論美國的南北戰爭、黑奴解放和東方的民族解放運動。當他的女兒表示要給美國的黑奴解放運動領袖寫信時,馬克思非常讚同。
現在不少兒童少年關心時事政治、經濟形勢、社會風氣等大事,有的還向有關領導或報紙寫信談自己意見,這種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二、以主人公的姿態參與社會活動
許多兒童少年有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但是最初階段往往不夠主動。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我們應樹立信心,相信別人能做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做好。當某項社會活動的目的、任務、要求明確之後,就要付諸實施。如美化街道環境,一旦決定就著手行動,不可有其它顧慮,不要怕失敗,不要瞻前顧後,要一鼓作氣完成目標。
三、學會與人共事
社會活動不是一個人所能包下來的,它需要眾人的力量,有些活動還需要幾個方麵的人員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如建立紅領巾交通崗就需要學校、交通警察大隊和交通局等方麵的協商,值班時也有主崗和輔崗之別。我們參加公共事務時應當遵守有關規章,與同伴友好相處、互相理解、互相幫助,而不能搞個人英雄主義。
四、處理好社會活動和學習功課的關係
一般地說,社會公共事務場麵熱烈、形式新奇,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多數學生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時會感到幸福愉快,甚至著迷,有時會影響正常的學習和休息。這就要求我們懂得“學生以學為主”的道理,要知道現在隻有通過學習打牢知識的基礎,將來才有可能從事真正的社會活動,為他人為社會多做好事。
我們應適當地選擇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方式,在參加前要對活動的性質、內容、方式和時間、地點有所了解,在不妨礙學習和休息的情況下再積極地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