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的弊端(3 / 3)

比如,對中學生講法律,目的是要增強法律意識,統一行動,而不是學習法學理論知識。第三冊第六課講法律概念時,用了整整六頁,把法律的特征講的複雜而深奧,又引出了五個問題,或問答、或論述、或批判分析,每個問題的答案都在百字以上,要學生必須掌握,這樣,本本很感興趣的問題也就成了負擔。同樣,用詞上也有許多政治化、成人化的問題。如:生產社會化、滲透、蛻化變質分子、專政等等。這些概念學生難以理解,甚至出現厭學心理。

總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在結構、內容、用詞等方麵都存在著脫離現實的弊端。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如果不與現實結合,隻能造成大家的逆反心理。那麼,如何改進教材呢?

一本政治書,講評它的好壞的標準是什麼呢?是科學性、統一性、可接受性相統一,必需貼近社會的實際和學生思想認知的實際,真正達到教給學生一定的知識(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思想政治課知識體係),培養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認識社會等方麵的能力),提高覺悟(通過提高思想覺悟、規範行為)的目的,編寫政治教材就應該照這個標準。下麵我們把我們所想到的具體改進方法說明一下。

一、教材決不能十幾年不變,應該深入廣大教師與學生的實際工作學習中,了解中學政治教師的知識結構水平、了解他們的尷尬境地;上麵緊抓成績,下麵難以向學生推進教學內容;了解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定期對教材進行編寫、修改等工作,以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應該讓那些既有理論又有實際教學經驗的人參加編寫課本工作,而且應該包括一些優秀的一線教師。

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包括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宣傳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也包括生活態度、觀念方麵的教育,而這些更切近中學生的生活,根據我們對學生的了解,同學們普遍希望多學點法律方麵的知識,我們認為在初一末、初二初應用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普及法律常識。在初一公民課中應增加一些學生行為規範方麵的教育,如: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看待金錢?如何對待挫折等等。越實際越具體越好。

三、進行必要的時事教育。我們的一位學生建議,大家每晚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第二天針對不明白的問題提問,然後老師再根據當前的國內、國際形勢引出課本中的學習內容,我們想這個建議對老師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但並不是沒有可取之處。每天這樣做是行不通的,一個月一次可不可以?這樣做使教材聯到了實處,有利於學生理論聯係實際,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社會調查和參觀訪問等社會實踐活動要真正落實到實處。政治課不能隻是老師課堂上的說教,每學年安排一、二次社會實踐活動,在教材中要有所體現,再做出具體指導,我們翻了一下這五本書,一共有十三處有討論題。讀書報告會、請人講座、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題目,數量並不少,而在我們五年的教學實踐中,沒有一次領著學生出去或請人進來(學校組織的大型活動不算),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想有三個原因,一是經費問題,請人作報告,調查先進單位都需要經費,學校不會為政治課專門撥款的,而且會認為沒有必要進行這些實踐活動。再有一個原因就是課本上安排的內容有些比較空泛,讓人感覺可有可無。例如:第三冊第一課課後這樣要求,“進行社會調查或請人作報告,了解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後給當地帶來的巨大變化”,第三課課後是“舉行一次各民族團結座談會”。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考試製度,現在學習政治課的最終目的是應付考試,能夠順利升入高中,而不是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這樣這些實踐活動就成了既費錢勞神而沒有一點“實際”好處的活動,大可以省去了,如果這三方麵得不到解決,真正落實學生的實踐活動也不可能。

以上隻是幾個具體做法,但我們覺得把政治教材編寫、把政治教學搞上去,根本上要解決的是如何進行教學評價問題。當前的政治課考試桎梏了許多東西,而沒有考試也不行,編好教材應和建立新的教育評價製度配套進行。我們吉林省96年中考,第一次實行了政治開卷考試,對此評價褒貶參半,真正效果還有待於實踐的檢驗,但畢竟這是政治教學改革的可貴嚐試,但願這一改革舉措能促進教材的改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