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第三冊第二題最後一節課,講的是“堅持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針對這節課內容出了這樣一道思考題:小王和小李在同一單位工作,小王的獎金比小李每月多一百多元,這是否與共同富裕相悖?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一百元的差別遠不是貧富懸殊,它正體現了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但是如果學生們聯係身邊的現實例子:我們廠長每月比普通職工的獎金多出幾百元,年終承擔風險獎金超萬元,這是不是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呢?我們教師又怎樣拿教材來解釋呢?
再比如,第二課主要講述我國的經濟製度,主要有公有製和非公有製兩大類型,公有製又分為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其中說明了一下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整整一套內容有條有理,極有理論意義,老師講起來也覺得很有內容,頭頭是道道。但是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這些和他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理論是怎樣和他們周圍的生活聯係起來的呢?我們所在的中學是一個國有企業的子弟中學,應該說比較容易和書本上的內容掛鉤,但實際情況有許多發展出來的新問題,如果學生問:我們吉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怎麼回事?我們每家買的股票是怎麼回事?那麼我們隻能離開教材,重打鼓另開張,講股份製、講股票,學生們很感興趣,但是這些都是課本之外的,花費了一定的時間,而考試的內容沒有落實下去,如果經常這樣做的話,雖然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興趣,但肯定會影響考試成績、考試的分數、排列的名次,這是評價學生也是評價老師的硬性標準,那麼我們隻有又回到課本上,具體分析那些概念、理論內容,而這又是學生不感興趣的了。
課本上的黨的基本路線、國家的時政方針對中學生來說能理解多少、理解到什麼程度呢?如果遠離中學生的現實生活,過分重視知識和理論體係的分量,對大多數中學生來說政治課就是比較沉重的科目了,沒有大多數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解決不了中學生切實要解決的問題,尤其作為考試科目,內容深奧、複雜、而且含量大,使老師、學生疲於應付考試,何談提高能力、認識社會?
遠離社會現實的弊端在社會發展史中表現的更為突出了。教材中對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論述仍停留在某些傳統觀點上,特別是論述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不是用普遍的、聯係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缺乏深入,全麵、科學的分析。我們作為老師的告訴學生,考試時隻要遇到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比較的問題,不管怎樣問,答題思路都是大致相同:資本主義存在的基本矛盾使三大社會矛盾激化,根據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這一客觀規律,得出結論: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學生隻好背下答案,很少有深入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的。同樣,也不會把政治課內容真當回事。唯一的一次,一位很愛思考、極為出色的學生問我們:老師,課本上隻說資本主義如何不好,社會主義如何好,可是現實的資本主義國家很富裕,我們的政治課不就是“空想主義”了嗎?能不能也說說我們自己的錯誤?是啊,我們在用簡單化、絕對化的觀點進行宣傳教育,缺少說服力。可接受性差,難怪許多人認為政治課是說教,大而空。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特別是以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今天,單純地在政治課本上宣傳大政方針、先進分子的道德觀念、價值標準是遠遠不夠的,這隻能給學生造成說教的感覺,缺乏廣泛性和可接受性。這一點表現最突出的要數第三冊的最後一課了,這是關於畢業前對中學生理想前途的教育,要想成才必須勤奮,但升學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徑。在實踐中鍛煉成才才是適合我國國情的重要成功之路。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果考不上高中,就進不了大學,不上大學就難找到工作,以後基本的生活難以保證,何談成才?這是學生必需麵臨的現實問題。麵對所受教育、麵對複雜的社會現實,學生無所適從,處於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之中,書本講的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由此可見,脫離社會現實,遠離學生認識的現實使思想政治課喪失其生命力。
第三,五本教科書中普遍存在內容、寫法、用詞上政治化、成人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