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的弊端
政治課真到了應取消的程度了嗎?1994年聯合國在中國開了一個國際會議,主題是討論21世紀的挑戰及教育改革。來自24個國家的80多位專家,分析了世界麵臨的挑戰。他們提出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德育問題,而不是新技術革命。重視思想和道德教育已經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不隻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樣重視道德教育。以日本為例,它把教育的起點定為培養有道德性、社會性和創造性的人,並且非常重視民族危機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由此可見,我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不是取消不取消而是如何搞好。造成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現狀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材的編寫及內容等存在一些弊端。
初中政治課教材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動。初中一年級以公民課為主要內容,初二學社會發展史、初三學習的是社會主義建設常識。如果有一點變動的話,也隻是改變幾個詞語,如把原來的“商品經濟”改為“市場經濟”,增加了一些新的閱讀材料,如在初一教材的最後增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統觀五本教材,大體存在三個弊端。
第一,從教材的整體結構上看,存在與小學、與其它學科重複的內容,甚至五本書之間也有重複之處,而且在安排上並不完全適合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狀況。
首先看看它的重複性弊端。國家教委明確規定,初中思想政治課要在小學以“五愛”為中心內容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質教育,健康心理素質教育、法律意識教育、社會發展常識和國情教育。但實際上,在初一整整一年的政治學習中幾乎又完全重得了一遍“五愛”教育(隻增加了第九課,第十課“認真學習社會主義法律知識”,“守法、護法是公民的責任”),除課堂上重複外還有每周末的班會,內容也大體與“五愛”相同,如樹立遠大理想、關心班級、熱愛學習等等雖然說在學習上重複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看重複的效果。如果教師所講的內容、所舉的例子、學生們所討論的問題大體都是相同的,那麼這種教育對學生來說隻能是老生常談,甚至會覺得是假話、空話、大話,這怎麼能使學生認同、接受教育呢?
除了與小學教學內容重複外,還有一些重複就是社會發展史的內容與曆史課內容的重複,尤其是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與初中曆史課內容有一些簡單的重複,如我國社會主義的創建過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而且簡史講社會主義內容與初三年級社會主義建設常識內容有部分重複,如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特點。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和經濟製度。這些重複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負擔和疑問。比如:重複的內容使學生背題出現混亂。在目前仍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情況下,學生應付政治課的辦法就是背題、背大量的題,這樣在初二社會發展史中“無產階級專政”是這樣背,在初三社會主義建設常識又要背“人民民主專政”的定義,那麼這兩個概念到底是什麼關係、有什麼區別和聯係呢?答題的時候會不會背串題呢?致使學生心生厭煩,況且這樣的政治概念對十五、六歲的中學生來說是多麼深奧和枯燥啊!
一本好的教材,應該與教育對象的成長合拍。初中階段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有人說,這個階段在生理上屬於“更年期”(從少年兒童向青年的變更),在心理上屬於“斷乳期”(離開父母的嗬護渴望獨立麵向社會、思考人生),麵對如此豐富而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學生們眼花繚亂,極易出現心理問題、少年犯罪及錯位行為也時有發生。目前的政治課教育還沒有真正擔負起健康心理素質教育、法律意識教育的重任,試看一下,五本教材中有幾條是心理品德的教育呢?在三年的初中生活中,最容易走上歧路的是初二年級,而初二一整年政治課本講的是什麼呢?社會發展簡史,從人類的起源講起直講到共產主義,這些內容與中學生的實際生活最遠,與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很不合拍。總之,政治教材中有許多內容與中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
第二,從教材內容方麵看,有些內容遠不能適應新形勢,與社會現實有距離,許多新情況、新理論、新問題在教材中沒有反映出來。
以初三年級的思想政治課本為例。這本書可以說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初中讀本,與中國的現實相當密切,在體係上內在邏輯相當完整,分析了我國目前的國情、經濟、政治、精神文明、人口等許多重大問題。許多善於思考的學生都覺得這本書學起來很有意思。即使這樣一本教材,也與現實有距離,理論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