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己質疑的另一種情況是往往“跟著感覺走”。他們喜歡抓住許多日常生活問題,對課文質疑。此時,老師要善於聚焦集思、由此及彼、由表及裏,把分散的、現象的、感性的問題上升到理性並納入到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的軌道上來,從而形成集體求索的態勢。
(三)學生自己求索
學生自己求索的目的在於抓重點、明思路、排難點、解疙瘩、澄疑點、解迷惑,進而培養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自己求索,決不是學生單個苦思冥想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乃至課前課後老師之間的多邊互動的過程,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這裏有學生的獨立思考,有小組的討論,有全班的交流,有師生的切磋,有學生之間的相互糾正,有正反方的辯論,有老師的適時點撥,有學生或老師的小結。
學生自己求索,應掌握好“收”與“放”的關係,放開以各抒己見,收攏以達到相對統一的認識,使學生的認識係列化、規範化。
在“三自一導”教學模式的初步探索中,我們感到有以下四個問題值得注意:
1、“三自一導”不是一個彼此孤立的、機械的教學程序,而應該是一個相互交叉、適時變動的求是求實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課型和對象,既有導—讀—問—求式和導—讀—求—問式,又有導—問—求—讀式,等等。
2、“三自一導”,“導”應貫穿於“三自”的始終。作為教與學這對矛盾,老師仍是矛盾的主要方麵,起著領導和決定的作用。“三自”決不是老師撒手不管。相反,老師的任務更重,對老師的要求更高。麵對紛繁的社會現實,對學生獲得的眾多的信息,教師如何導讀、導問、導向,不僅要求教師有更多的信息與理論貯備和教法上的深入研究,而且還要求教師堅持教學相長,堅持教學民主,努力提高駕馭課堂的本領。
3、實施“三自一導”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管課型怎樣變化,都不能忘記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其認識活動是在他們的頭腦裏進行的,別人無法代替。馬克思說:“隻有當對象對人來說成為屬人的對象,或者說成為對象化了的人,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對象裏麵喪失自身。”美國教育家杜威在介紹自己的教學經驗時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教育的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誌、個性都處於變化中的個體。”學生是認識的主人,而不是認識的容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及應試教育中的機械記憶的共同特點就是單向的信息傳送,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想所疑並沒有得到交流,心中的疑團並沒有得到解開,思想並沒有得到升華。古人雲:“施教之功,貴在引導,要在轉化,妙在開竅。”檢驗“三自一導”是否真正到位,最根本的是看學生是否真正動起來了,是否真正開竅了,是否真正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了。
三、實驗結果評估
“三自一導”教學對我們來說還是初步嚐試,這裏既有轉變教育觀點、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揚棄”問題,也有實施中的困難。這種困難,一是來自學生主體方麵的不適應性和被動性,二是來自教師主導方麵傳統的束縛和藝術手法的欠缺。比如:如何啟發學生自己質疑?學生自已質疑不同於傳統的啟發式教學,前者是學生自己質疑,後者是老師設疑,前者是主動的,後者是被動的,但二者又是緊密聯係的。因為興趣要靠培養,疑問要靠激發,思維要靠指導,如何把學生引導到“憤憤乎、悱悱乎”的境地,還待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