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和處理能力培養中的幾個關係(2 / 3)

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必須在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的同時,充分重視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因為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是互相滲透,相輔相成的。如果不發展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便無從談起。本書第三章中提到的運用電教自探法上的一堂電教錄像課中,運用投影、錄像等電教手段,讓學生從感知若幹形象材料中,歸納出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的抽象原理。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看到,運用形象思維對於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的重要作用。

教師應具備的兩項基本功

加強能力培養,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個要求是多方麵的。其中,善於確定能力培養的具體目標,善於選擇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應具備的兩項基本功。

一、善於確定能力培養的具體目標

能力培養目標,包括整個中學階段的目標,初中階段、高中階段的目標,每個學年、每個學期的目標,每一課、每節課的目標。這裏的能力培養的具體目標,指的是每一課、每節課的目標。善於確定能力培養的具體目標,一是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的能力水平,二是要依據教材的內容、特點以及教材本身包含的能力培養因素。下麵,僅就後者作些簡要的說明。

恰當地提出每一課、每節課能力培養的具體目標,教師必須熟悉、鑽研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識體係,了解教材編寫時所使用的邏輯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能力培養因素。

以高一思想政治課教材前三課為例:第一課《從商品談起》,闡述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常識,主要講了商品、貨幣、價值規律。這是全書的理論基礎,是全書的入門課。學生理解了第一課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對於學好第二課的剩餘價值理論中的基本常識具有決定意義。第一課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比較多,比較難懂。對此,教師不能隻要求學生機械地記住它們,而必須要求學生理解它們,這樣才能為學習第二、三課奠定理論基礎。根據第一課的這個特點,把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歸納能力作為該課的能力培養目標就比較準確、合適。第二課《資本家靠剝削致富》,闡述了馬克思剩餘價值的基本常識,在前三課居於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的,它從現象到本質,揭露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發財致富的秘密,為學習第三課,理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曆史的必然趨勢奠定了理論基礎。例如,從表麵上看,勞動力買賣是“自由平等的,實質上是工人失去了生產資料,不得不出賣勞動力,是不自由、不平等的;資本家在流通領域買進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又在流通領域賣出新產品獲得利潤,從表麵上看,這是平等交易,實質上,資本家獲得的利潤是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裏創造的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是不平等的;資本主義工資,從表麵上看,是工人全部勞動的報酬,實質上是勞動力價值的貨幣表現,它體現的是資本家和工人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根據第二課的這些內容,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法和辯證思維能力作為該課的能力培養目標就很準確、適合。第三課《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是第二課內容的延伸,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各種矛盾,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代替的曆史趨勢。第三課涉及到資本主義社會諸多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現象,涉及到諸多學生感到困惑的“熱點”問題,如,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資本主義統治方式的改變,是否表明無產階級已改變了經濟地位?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什麼說並沒有緩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能不能說明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論斷已經過時?……。根據第三課的這一特點,把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分析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的能力作為該課的能力培養目標,就比較合適。

二、善於選擇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

著名的教育學家巴班斯基說:“學生學習成效在很多方麵取決於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最優結合的技能如何。……教師感到極大困難的,正是在選擇方法上,而不是運用方法本身。”善於選擇教法,對於培養學生能力,提高能力教學的質量,同樣是十分困難而重要的。

(一)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的分類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所采用的途徑和手段。它是極其多樣的,可以按照一定標準予以分類。下麵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也是能力培養的方法)的分類。

按照學生認識活動的不同形式來劃分:有以接受語言傳遞的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辯論法、講演法等;有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如演示法、圖示法、參觀法等;有以訓練、檢查為主的教學方法,如練習法、檢查法(筆試和口試)等;有以參加社會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如社會調查法、訪問法等。

按照傳遞和接受教學信息的邏輯方法來劃分:有歸納法、演繹法、分析法、綜合法、比較法、歸類法、抽象法、概括法等。

按照學生學習獨立性的程度來劃分:有自學輔導法、發現法等。

上述各種教學方法的分類,請見表5-1:

(二)選擇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的依據

選擇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要依據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教材的內容和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年齡、心理特征、思想品德和紀律狀況、知識和能力水平等)、學校的教學設備、教師的能力和特長等多方麵的因素。下麵,僅就培養能力的教學目標、教材的內容和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師的能力、特長這四方麵的依據,作些論述。

1、要依據培養能力的教學目標

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是實現能力教學的目標的必要手段。不同的能力教學目標應考慮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為,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於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作用大小、效果好壞是有區別的。同一種教學方法,在培養某一種能力時,可能作用大一些、效果好一些,而在培養另一種能力時,則可能作用小一些、效果差一些。表5-2是各種教學方法在培養各種能力時,作用大小、效果優劣的比較。A表示在培養某種能力時,某一教學方法比其他教學方法作用更大、效果更好。B表示某一教學方法在培養某一能力時,作用和效果一般。C表示某一教學方法在培養某一能力時,比其他教學方法的作用小一些、效果差一些,而不是指不起作用,沒有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不是單獨使用某一種教學方法,而是幾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例如,講解法和談話法結合運用,稱為講解——談話法,講解法和練習法結合運用,稱為講練結合法,講解法和演示法結合運用,稱為講解——演示法。廣大教師總結、創造的各具特色的教學方法,很多也是各種基本教學方法的綜合。如,“讀讀、議議、講講、練練”教學法,就是自學法、討論法、講解法和練習法的結合。本書第三章中述及的疑問教學法就是自學法和討論法、辯論法等各種教法的結合。電教自探法就是演示法和歸納式談話法的結合。有不少教學方法之間的結合方式,不是機械的組合,而是互相滲透、不可分割的。邏輯性的教學方法和其他教學方法的結合運用便是如此。因為,邏輯性的教學方法不可能單獨使用,它是在和其他教學方法結合運用時才體現出來的。諸如歸納式講解法、演繹式講解法、比較式講解法、歸納式談話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