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和處理能力培養中的幾個關係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由各個部分組成的統一整體。部分組成整體後,又不能離開整體,部分是受整體製約的。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在論述整體和部分的關係時曾形象地比喻道:“在任何狀態中或在某一狀態中的一隻手不能統算是人的一部分;隻有那隻活著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個部分;假如是一隻死手,那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形麵上學》商務書館1959年版,第147頁)列寧也說過:“身體的各個部分隻有在其聯係中才是它們本來應當的那樣。脫離了身體的手,隻是名義上的手”。(《列寧全集》第38卷,第217頁)這些精辟論述,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好能力培養中的各種關係。
思想政治課教學任務具有整體性。教學任務中的各個要素都是作為教學任務的整體的一個部分而存在的。這個部分隻有存在於教學任務的整體中才具有部分的意義。例如,本書講述的幾種能力培養的途徑、方法等,這僅是整個教學任務中的一個部分,離開了思想政治課教學任務的其他部分——傳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知識和提高學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不但不可能加強,而且還會失去意義。
就能力培養而言,它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係統,具有整體性。例如,按活動領域劃分,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思維能力是人的認識能力的核心。按思維形式劃分,思維能力包括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它們之間,都是互相聯係、互相製約的。如果顧此失彼,加強能力培養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總之,加強能力培養,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能力培養與其他教學任務中各要素之間的關係、能力培養這一係統中,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係。對此,本書不可能一一加以論及。下麵,僅就能力與知識,能力與覺悟,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關係作一些簡要論述。
一、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係
知識是培養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能力是獲取知識的條件。因此,應該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去培養、發展能力,在培養能力的條件下去掌握知識,兩者不可偏廢。
思想政治課教學,一方麵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知識去“武裝”學生,另一方麵,又要發展學生運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和分析問題和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前者是後者的基礎,隻有在掌握了一定的馬列主義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學生才可能運用它去分析、認識問題,指導社會實踐,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過來說,學生具備了這些能力,又會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馬列主義的基礎知識。前麵在“改革考核方法”中,講到的不少學生在哲學小論文中,運用所學到的哲學知識分析認識各種實際問題的例子便是佐證。
二、培養能力和提高覺悟的關係
本書第二章“製定切實可行的社會調查方案”中,曾講到,我們在進行理想問題的教學時,針對學生中關於理想問題的錯誤認識,布置學生以“理想的作用”為題,製訂切實可行的調查方案,進行社會調查,聽取社會上各種人士結合自己親身經曆談確立理想的作用。事後,我們讓學生以調查報告的形式,談自己通過社會調查的收獲。從五班的調查報告中可看出,該班不少同學談到了被調查者對自己的啟發和教育,轉變了原來的“理想越高,失望越大,痛苦越大,何必自討苦吃”、“理想是空的,還是實惠點好”等錯誤認識,開始考慮”自己也應該有一個理想”,因為“有了追求目標,人生才有動力”、“人生才有意義”。
從一實例中可看出,要把馬列主義的基本觀點轉化為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其重要條件和有效途徑就是要培養和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問題和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就可以此為“中介”,把馬列主義的基本觀點,轉化為自己的認識,“形成思想和觀念”,達到提高覺悟的目的。從上述事例中可看出,如果學生不會製訂切實可行的社會調查方案,不具備社會調查的能力,不具備對社會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整理的能力,就不能達到提高認識,轉變思想的目的。
由上可知,培養和發展能力是提高覺悟的必要條件和有效途徑;提高覺悟是培養發展能力的目的和歸宿。
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關係
按活動領域劃分,能力可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兩大類。一般能力是人在從事各個領域的活動中所共同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如,無論從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語文、思想政治等學科的學習活動,都需要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特殊能力是人在從事某一專項活動時所必需具備的能力,這是一般能力的具體化、特殊化。如,數學學科中的計算能力,外語學科中的口語能力,物理、化學學科中的實驗操作能力,生物學科中的解剖能力、思想政治學科中的社會調查能力等。
學生具備一般能力,能促進特殊能力的發展。例如,社會調查能力是思想政治學科的一種特殊能力。如果學生有較強的辯證思維能力,那麼,學生在社會調查過程中,就會周密設計調查方案,全麵擬訂調查題綱,保證社會調查圓滿完成,從而有利於社會調查能力的提高。如果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那麼,學生在通過社會調查後獲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後,就會對其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作,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得出正確結論。這裏,可明顯看到,思維能力愈發展,就愈能提高社會調查能力。反之,社會調查能力也會促使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在社會調查的各個階段,都離不開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方法的運用。
由上可知,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是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因此,思想政治課的能力培養,既要重視對一般能力的培養,也要重視對特殊能力的培養,兩者不可偏廢。當前,在思想政治課的能力培養中,往往重視一般能力的培養,而對參加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往往不太重視,這是應該糾正的。
四、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關係
思維能力可分為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兩種。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不可缺少的形式。抽象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來認識客觀世界,它以抽象性、間接性為特點,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概括事物的本質。形象思維是運用直觀形象來認識世界,它以形象性、直觀性為特點,運用形象材料,憑借具體形象的聯想來思考問題,表達思想,進行思維活動。
人們對用抽象思維的形式來認識世界的重要性,已眾所周知,無須贅述。而對於用形象思維認識世界的重要性,卻並沒有引起人們普遍的足夠的重視。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和科學成果,對思維科學作了研究,認為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都是人們認識世界不可缺少的思維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也廣泛運用形象思維來進行思維活動,認識客觀事物。火車進站,列車保養工隻需在車輪彈簧等部件上,叮叮口當口當敲打一陣,就可憑聲音判定列車車輪等部件有無毛病。專業品嚐人員,憑味覺器官,可以辨別出上百種酒的品種和質量。人們看到鳥飛,因而受到啟發,製造出了飛機,看到了海豚,發明了潛艇。法國園藝家約瑟夫·莫尼哀從某些植物的根部牢牢結著於土壤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鋼筋混凝土。英國科學家海勒姆·馬克西姆從蝙蝠在黑暗中飛行,引起想象,創製了雷達。即使是象馬克思這樣的善於抽象思維的大師,也常常借助於形象思維形式來表達思想。例如,他在揭露資本和雇傭勞動的在“平等交易”背後的對立關係時寫道:“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於後。一個笑容滿麵,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象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隻有一個前途——讓大家來鞣。”(《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0頁)《資本論》中,象這樣運用形象思維,約有3000多處。總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運用著形象思維形式,藝術家搞創作,科學家搞發明,工程師設計藍圖,學生掌握知識,無一能離開形象思維,有人估計,在現代人的語言思維中,形象思維所占的比重,約占百分之八、九十。可見,發展形象思維能力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