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3 / 3)

(二)課程設置

解放以來,中學政治課的課程設置迭經變動。1985年10月後國家教委確定了新的課程設置:初一《公民》;初二《社會發展簡史》;初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高一《科學人生觀》;高二《經濟常識》;高三《政治常識》。經過六年實踐,各地師生大都認為這個設置的教學內容和序列大體上適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大致能完成思想政治課所承擔的任務。在改革實驗中對究竟怎樣設置更好,也有各種議論,提出了不同的調整意見。考慮課程設置問題有兩個出發點,一是對思想政治課的要求。課程設置要體現出思想政治課的性質,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任務,為實現德育目標服務。二是我國國情。我國的教育事業雖已有了很大發展,但畢竟還不發達,九年製義務教育尚未完全實現,即使在全國普及了九年製義務教育,多數青年(大部分是農村青年)也隻能讀到初中畢業,因此必須使他們在初中畢業時能初步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初步達到“四有”公民的要求。高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常識,以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從上麵兩點出發,現有的課程統稱思想政治課,基本內容可在保持連續性和相對穩定性的前提下,作適當的調整。①初中。普遍認為進行道德教育、法製教育、社會發展規律教育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育,應是主要內容。課時分配可考慮道德、法製教育,社會發展規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育各占一年半的時間。②高中。經過改革實驗,廣大的中學領導和政治教師已取得了這樣的共識:對中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是必要的,進行世界觀教育也是必要的,如果隻進行人生觀教育或隻進行世界觀教育都是不夠全麵的。根據中學生的特點和幾年來“科學人生觀”課的實驗情況,我們認為,對中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和世界觀教育具有啟蒙和奠基的性質。要講清最基本的道理,但不一定要講得過多過細。用一個學期大致講清人生觀或世界觀的根本問題就可以了。高中另外兩個年級安排講授《經濟常識》、《政治常識》,內容是適宜的。

(三)教材建設

確定課程設置、製定教學大綱後,編好教材是搞好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基礎。要編好一套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符合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具有較高水平的思想政治課新教材,應注意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這是思想政治課教材的靈魂。如果在這個基本的方麵有了大的偏離,就與我們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與我們開設思想政治課的目的,也與我們進行改革的宗旨和要求不相符合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學校也有他們的政治課,他們的教材的某些局部內容和某些編寫方法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在指導思想這個根本點上,我們與他們是完全不同的。

2、在理論聯係實際上多下功夫。理論聯係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方針。新編教材如果在理論聯係實際方麵不能有較大的前進,就不足以克服原來教材的弱點,也就難以實現思想政治課改革的目標。在教材的基本理論觀點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應盡量聯係曆史實際、聯係現狀,運用新的材料,使教材富有針對性與戰鬥性。思想政治課教材作為德育教材,還必須緊密聯係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實際。中學生處於成長時期,他們心理不成熟、思想不穩定,容易受到某些流行思潮的影響。因此,聯係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實際,主要是結合他們的本質需要,聯係他們的帶有規律性、普遍性的思想認識問題,進行有說服力的引導,而不是簡單地去聯係他們一時的想法,更不是去迎合某些來去匆匆的時髦的觀念。這樣,才能使他們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去積極地思考並回答自己所麵臨的重大問題,認清我國青年一代的崇高責任。

3、較好地把握可讀性與可教性的統一。實驗教材在克服原有教材偏難、偏深、枯燥等缺點方麵有較大的進展,增強了可讀性,使學生感到親切,縮小了政治課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從各地的反映來看,師生歡迎實驗教材在通俗性、可讀性方麵的努力。顯然,思想政治課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喜愛,教材必須具有可讀性。“可讀性”應是一本好的思想政治課教材的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當然,課本不同於課外讀物、通俗讀物,課本乃課程之本,它是教師施教的內容和依據。因此它還必須具備“可教性”。中學教材的“可教性”主要是指它的規範性(教材內容應準確,基本上是具有定論的,而不能隻講一家之言或編者個人意見);邏輯性(有內在邏輯貫通全書,循序漸進,條理分明,前後呼應,而不是互不相關的片段的集錦或材料的彙集);適度性(教材必須照顧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要給教師留下講解和發揮的餘地,也就是說教材內容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缺乏可讀性,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達到教學目的要求;缺乏可教性,教師難以發揮引導作用,難以把馬克思主義和一些社會科學的基本常識教給學生。隻有二者結合好了,才能真正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圓滿完成教學任務。與此相聯係的是,教材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掌握好教材的深淺、廣狹的程度,即“分寸”,確實是教材編寫的困難之處。“廣度”主要是指知識量,沒有一定的知識量就滿足不了學生求知的需要,教材就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學生孤陋寡聞是不行的,知識量大一些也有利於克服“死記硬背”、“高分低能”等弊病;“深度”問題是怎樣講“理論基本常識”的問題。對中學生講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科學理論限於“基本常識”的範圍,主要求其“基本”和準確,不求其多麼深或多麼完整係統。一要講得準,保證教材的科學性。二又必須講得深入淺出,把“基本常識”講透徹,因此必要的概念、理論還是要講的,而且要講清楚。一方麵要擴大知識量,一方麵要把理論基本常識講透徹,把二者統一起來。

4、教材要有相對完整的體係。一方麵,每本教材都應是有自身內在邏輯的有機統一的教學體係。教學體係不同於學科體係,教材內容限於“基本常識”的範圍,但不能因此而損害其科學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麵,全套教材也應是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層次清楚的教學體係。高初中分段,既要適當循環,又要避免簡單重複。各科之間怎樣分工,知識點之間怎樣過渡,怎樣循序漸進,體例怎樣統一,等等,都要通盤考慮統籌安排。此外,中學思想政治課與小學的思想品德課、大學的政治理論課之間的縱向銜接與分工;思想政治課與其他課程、與其他德育途徑之間的橫向聯係與分工,也是一個需要相互溝通、相互協調的問題。隻有把這幾方麵的關係都理順了,中學思想政治課才能形成為科學的完整的教學體係。

(四)深化改革

1、思想政治課改革的實踐表明:改革是必要的,改革的方向是對的,國家教委領導改革所采取的堅持三個麵向,適應四個需要,教材一綱多本,整體同步改革,全國逐步推進等指導方針是正確的,改革的發展是健康的,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和一些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問題。在1989年製止動亂和平息反革命暴亂之後,在國際關係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之後,我們應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和路線的指導思想進行回顧和總結。為了把青少年一代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把德育放在中學教育的首位。必須大力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為了改變思想政治課教學(以至整個德育)效果不佳的現狀,必須進行思想政治課以及整個德育的改革;幾年來改革的成績使我們對改革前景充滿信心,同時也認識到,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作持續不斷的努力。改革是一個係統工程,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是中學德育改革的一部分,思想政治課教材改革是“突破口”,但改革絕不隻限於編一套新教材,如果隻是孤立地改一下教材,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必須從整體改革的角度,考慮一係列配套、同步和優化問題,否則教材改革本身也難以完善。

2、改革教材與改革教法、改革考核必須同步進行。用老方法來教新教材顯然是不行的,過去是講條條、背條條、考條條,如果現在仍然這樣做,隻不過是把講、背、考的“條條”換了一下,那就很難叫做改革。實驗證明,凡教法、考核同步改革的教學效果都較好;凡效果差的,除教材本身原因外,大都是由於教法、考核的改革步子沒有邁出去。隻有教材、教法、考核的改革都有較大的突破,思想政治課才能“舊貌換新顏”。同時,隻有教材、教法、考核同時改革,才能在教學中把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培養能力、提高覺悟、規範行為幾方麵統一起來。否則仍可能把思想政治課局限在僅僅傳授知識的狹窄範圍內。

3、思想政治課改革與整個中學教育改革必須同步進行。思想政治課是中學德育的核心,不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則勢必影響中學德育的整體改革效果。但無論是中學生的心理和思想,還是德、智、體、美、勞的教育工作,都是開放係統,僅靠思想政治課“單打一”是難以改進和加強德育以至整個教育工作的。必須端正辦學思想,克服重智育、輕德育(同時也輕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片麵追求升學率的積弊,在改革思想政治課的同時,動員全體教師教書育人,走整體改革的路子,多渠道、全方位地改進德育工作,既加強正麵的直接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又寓德育於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校內外的生動活潑的活動之中;既要搞好學校教育,又要使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與之密切配合,融為一體;既要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認識,又要使學生的品德、情感、意誌、性格、行為等在良好的環境中,得到均衡的發展,特別注重德育的實效,把學生逐步培養成為有社會責任感、有獻身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四有”公民。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的改革,就是為使政治課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作出的努力。

4、中學教育整體改革與社會各方麵的改革也要配套。中學是社會的一部分。學校教育和社會情況對中學生都有影響,可能是積極的影響,也可能有不良的影響。學校教育改革了,如果社會上的改革沒有配套,就可能影響學校教育改革的效果。社會環境的優化能促進學校德育環境的優化。為此要探索建立有宣傳、教育、青年、婦女、文化、司法等部門組成的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協調機構的經驗,以提高學校教育的成效;同時一些製度(如與中學生關係較大的招工、招生、參軍、提幹等的製度)的改革必須充分考慮到學校教育整體改革的情況,並盡可能與之銜接起來。

(五)培訓教師

在實驗工作中,教師們表現了積極認真的態度、嚴肅的曆史責任感和鑽研創新的精神,教法、考核等的改革主要是教師的功績。不過改革的成效並不完全一樣,這裏當然首先是由教材的不足之處所引起的,但同時也顯示出有的教師對改革的某些不適應。個別教師對政治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的認識不夠,改革還沒有成為其內在的要求,因而缺乏克服改革中的困難的動力,這是一;有的教師的教育觀念還受著舊的框框(如“教師講學生聽”之類)的束縛,對教材的期望值過高,因而對教法必須相應改革,中學教育必須進行整體改革等問題的認識不夠,“新教材,舊方法”,這是二;教材更新不僅要求教師教育觀念的改變,也要求教師知識及其結構的更新,實驗教材涉及的知識麵廣,有不少是教師過去沒有學過,又沒有充足的準備時間,不免倉促上陣。新教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提出了多種多樣的問題,麵對這樣新的教學格局,個別教師難免有困難,這是三。如果從廣大的範圍來看,上述三種不適應恐怕具有普遍性。擴大了改革麵,這種種不適應將明顯地表現出來。“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重視對新情況、新問題的科學研究,運用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加強教師的培訓,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促進教師們更新教育觀念、補充新知識、擴大知識麵,已是教材改革後的迫切問題了,必須統籌安排。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責任感、事業心和探索精神,否則是難以勝任自己這項工作的。從中學政治課教師的總體來看,一方麵,政治課教師從總體上說是好的,是值得黨和人民信賴的;另一方麵,由於種種原因,也存在諸如數量不足、質量不高、隊伍不穩定等問題。因此必須加強政治教師隊伍的建設,除了要大力加速培養新的政治課教師之外,要對現有教師,特別是骨幹教師,以多種形式進行培訓和繼續教育;盡可能組織學習和交流好經驗;從政策和製度上解決好他們的看文件、工作量、職稱、級別、工資、福利、資料等問題,使改革工作能得到全體政治課教師的積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