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實驗教材為學生走向社會,接觸實際提供了指導。一方麵,實驗教材講的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社會現象,通過學習能使他們提高認識能力,解除疑惑,促使他們用學到的知識認識社會,觀照人生,為他們走向社會麵對未來提供一些切實的思想指導。另一方麵,實驗教材要求學生做的也是積極主動參加社會實踐。內容設計上,教材要求進行多種實踐形式的教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些要求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就既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提出了具體要求,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提供了切實指導。
(三)實驗教材為改革教學方法提供了基礎
中央《通知》指出:“要改變注入式的教學方法,盡量實行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來提高認識,尋求問題的答案。講課應當用豐富而生動的事實來引出和論證有關的觀點,而不能簡單地灌輸抽象的概念。”舊的教學模式是“摳概念列條條”,“一張考卷定成績”,“教師滿堂灌,學生練背功”。形成這種教學模式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長期以來教材內容偏重理論,不能克服“壓縮餅幹”的弊病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改革實驗要求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訓練行為結合起來。這樣,再沿用過去的教法難以完成改革實驗任務。實驗教材注意了科學性、針對性,擴大了信息量,增加了趣味性,從以下幾方麵為改革舊的教學方法提供了條件。
1、實驗教材可讀性增強,促使教法向引導式轉變。實驗教材編寫上注意融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為一體,力圖深入淺出,步步引導,以生動活潑的敘事論理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也為教師采取啟發式教學提供了基礎。參加實驗的師生對教材加強了可讀性給予肯定。實驗教材許多內容屬於常識性的知識,理論深度不大,學生閱讀後能自己消化理解,這樣教師就必須在把學習引向深入上下功夫,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教學方法的轉變。
2、教師備課側重點由單純備知識轉向備知識與備學生思想實際並重上來。以前,教師備課主要精力是放在知識準備上。即使備學生也是側重於分析學生接受能力上的差異。實驗教材可讀性較強,使得學生在知識上較易接受,但由於聯係實際較緊密,對於社會上和學生思想中一些問題的理解,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幫助指導。這要求教師在備課前,必須了解對本課的內容學生會想些什麼?學生最喜歡本課的哪一點?對本課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學生有什麼認識?等等。實踐表明,在改革實驗教材的教學中,各校教師基本上都把調查研究學生的思想,放在備課的首位。有的教師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在課前深入了解學生思想動向,為上好課提供依據。這也使得政治課教學在轉變學生思想方麵發揮了更大作用。
3、實驗教材為實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機結合提供了基礎。當代青年求知欲較強,獨立意識也較強,武漢市實驗學校在一個班的調查中表明:79%的學生希望能在政治課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他們提出:“讓我們去接觸觀察與課本有關的社會知識內容,思考記錄自己要理解的問題,在課堂上能夠做到各抒己見,使教師、學生、課本三統一。”實驗教材引發了他們的積極性,為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提供了條件。教師隻有善於引導,努力運用各種教學形式把教學引向深入,才能滿足學生要求,達到教學目的。改革實驗教學中,各校師生勇於開拓,創造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應用較為廣泛的有以下幾種。
①討論課。討論課的具體形式很多。有的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在學生自學基礎上重點講解,然後收集學生反映出來的問題,選擇其中有普遍性的,組織課堂討論,教師對討論予以指點、引導,最後歸納總結。有的是教師先擬定討論題,交各小組分頭準備,課堂上由各組討論後,再由每組派代表主講,並回答同學質疑,其他同學補充。其間教師穿插發言,啟發引導。討論完畢教師再歸納,重點解疑,最後讓同學在課後小結以鞏固效果。師大實驗中學高三年級學習“一國兩製”時采用了這種課型。同學們分組認真作準備,有的還繪製了知識結構圖,拿到課堂上展示講解。課堂討論生動熱烈,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同學們反映收獲較多。實驗中學高一有同學在總結中寫道:“本學期的課堂討論,使我受益非淺。為討論,我們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討論中又進行了思想交流,教師加以必要的指導,逐步統一認識,最終達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培養能力的目的。對這種教學方法的改革,我感到滿意。”成都七中的同學們也反映:“討論調動了我們的積極性,使我們真正參與了課堂教學,做了課堂的主人。”師大實驗中學在高三年級8個班293人中做調查,學生對“你喜歡哪一種教學方法?”的回答是:討論式131人,占44、7%;講解式52人,占17、8%;討論與講解結合式83人,占28、43%;自學及其他27人,占9、2%。
②辯論課。當代中學生思想特點之一是少盲從,不輕信。針對這個特點,各校教師在教學中因勢利導,都成功地運用了辯論課的形式進行教學。同學們反映:辯論課使他們感到政治課津津有味,比別的教學形式印象都深刻。而且“在辯論中,不知不覺地一些基本觀點就接受了。這種方法容易使我們接受馬克思主義。”辯論課不僅有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而且對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鍛煉表達能力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③調查彙報課。對一些實踐性強,教學內容具體直觀的課,許多教師先組織學生實地調查走訪,然後讓同學有準備地在課堂上彙報情況,以真實事例豐富課堂教學,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這種課型生動、具體、實在,感染力強。如武漢市實驗學校初一講“勞動”一課前,教師先組織學生參觀麵包房,了解麵包生產過程。又組織同學調查學校收入和各項開支情況,然後由同學們登上講台,一邊展示在校內收集到的學生扔掉的麵包、饅頭等食物,一邊彙報調查訪問情況及個人的收獲體會。當同學們了解到學校收入剛夠水電費開支時,他們個個感到不安,都想到要向全校呼籲反對浪費,尊重勞動成果。經過教師啟發,最後向全校發出了“精神文明建設,要從小事做起”的倡議書,立即得到了全校響應。
此外還有講解議論結合課、電化教育課等教學形式和有的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講解、總結”的八字教學法,都是有成效的。
(四)實驗學校師生對教材的反映
從教學實踐來看,無論是教學情況(包括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和多種形式的課下作業)、問卷調查還是與師生交談的結果,都表明,實驗學校師生對實驗教材抱基本肯定態度。
1、學生喜歡讀、願意學,實驗教材知識麵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教材選用了較多的事例、資料,如《公民(上)》正文摘選了100多個具體事例,42條名人名言,課後附閱讀資料35篇,文中插圖14幅。多數同學都表示喜歡。師大二附中初三年級的學生說:“現在我逐漸嚐到了這本書(指初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材)的甜頭。以前我對社會上的一些事情,比如改革,我曾經很不理解。……我學了這本書之後,解答了我許多問題。有一次電視裏播放一個十秒鍾的知識問答,有這麼一道題: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是什麼?我馬上就能回答出:增強企業活力。媽媽說,我比以前關心時事了,報紙、新聞聯播總是看。……以前我總覺得時事枯燥無味,現在我從報紙、電視裏總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內容,激起我心中的共鳴。所以,我是越來越喜歡這本書了。”
2、教材基本適合學生程度。西安市85中張鴻運老師在三個班試教後說:“新編《科學人生觀》上冊總的說來較好。主要是:基本上符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知識水平,特別是課本選用了較多的閱讀材料,學生反映真實、喜歡讀,有教育意義,同時對理解課文內容有幫助。”新編《社會發展簡史》試用教材比原教材在篇幅和知識容量上有明顯增加,但書中的概念和論點非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難點也少了,如,不易講清學懂的“三次社會大分工”和“城鄉對立”等概念不再出現了,“產業革命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係的革命”等觀點也刪去了,等等。書中增加的主要是感性的知識材料,是幫助學生理解基本觀點的,因此,有的教師反映,新編教材雖然書厚了,實際分量卻減輕了,內容不是深奧難解了,而是較淺顯易懂了。
3、學生比較信服,能解決學生中的一些思想認識問題。據成都七中高二一個班的調查,學生對《經濟常識》教材內容“完全相信”的占33、8%,“基本相信”的占52、6%,“部分相信”的占8、5%,“不相信”的占5、1%。師大實驗中學在高三六個班調查,對《政治常識》教材的重點第三課“政黨製度”的內容,表示“完全相信”的占7%,表示“基本相信”的占86、9%,表示“部分相信”的占6、1%,沒有表示不相信的。該校教師認為“《政治常識》內容新穎,實踐性強,對中學生具有吸引力”。
實驗學校師生也反映了教材不足之處,如有的教材份量還是偏重了一些,有的教材某些章節在理論上還有偏深之處,以致“常識”的特點不夠突出,有的教材體係、結構還需加強內在邏輯聯係,有的教材對於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還需加強解釋的說服力等等,上述問題有些已在教材的修訂版中逐步作了改進。
四、思想政治課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推廣改革實驗教材的配套工作
推廣試用思想政治課教材需要多方麵協作,才能順利進行。六年來,我們在改革過程中做了幾方麵的配套工作:①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根據各地師生意見每年修訂、完善教材、教參。北京師大出版社出版全套思想政治課教案、學生學習指導書。②與省、自治區教學研究室、中國教育電視台密切聯係,舉辦不同形式的教師培訓班、骨幹教師進修班,組織優秀教師製作教學輔導錄像片,通過衛星電視播放,準確、及時地傳播好的教學經驗。③為了幫助中學做好德育整體改革工作,我們總結了中學一些德育工作經驗,編印了《中學德育手冊》、《中學德育詞典》。④通過中學政治課教學研究會的學術活動、《思想政治課教學》月刊,傳播思想政治課教學經驗,介紹教材備課資料。通過多方麵橫向聯合、團結協作,逐步完成了繁重而艱巨的改革實驗任務。
(二)考試方法改革
考試對教師教課、學生學習都起很重要的導向作用。思想政治課是中學教學計劃中的一門主課,應有嚴格的考試要求。為了使考試有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想覺悟,克服死記硬背的現象,我們應按照毛澤東同誌指出的“看一個學生學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怎樣看中國問題,有看得清楚的,有看不清楚的,有會看的,有不會看的,這樣來分優劣,分好壞”的精神,采取適當地調整客觀命題與主觀命題的比重,適當地調整命題的題型,適當地加強對學生理論聯係實際能力的考核等措施,以促進中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知識,並在應用中取得成績。
考核成績的計算辦法也適當做了改進。如北師大實驗中學主要采取了“加強平時考查和堅持定期考試相結合”成績評定辦法,重視課本的預習和複習、討論發言、調查報告、小論文等多方麵的表現,初一年級還有行為考核等內容,能起到群眾和自我雙評估的作用。這樣把平時學習和理解情況與期中、期末的考試結果結合起來評定成績,對於提高教學效果和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都是有益的。
五、對中學思想政治課及其改革的基本認識
(一)思想政治課的性質、地位與任務
教育是有鮮明階級性的。我國基礎教育的任務是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麵得到生動活潑的主動的發展,使他們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從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它要求學校不僅要建立完備的文化知識傳播體係,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寓德育於各科教學、學校管理和各項活動之中,通過社區教育組織或共建文明學校措施逐步形成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的德育環境,以實現德育目標。思想政治課是德育課,是中學德育的極重要途徑。它的任務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觀點和其他有關的科學常識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其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打下基礎。它在中學居於特殊重要的地位,從根本上對指引學生的社會主義方向有深遠的影響,是社會主義學校區別於資本主義學校的重要標誌。隻有進一步明確思想政治課的性質、地位和任務,才能自覺地從中學教育整體改革、德育整體改革全局出發,以改革和加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為先導、為重點,集中力量有計劃地加強中學德育工作,方能使學校真正成為抵禦資產階級自由化和其他腐朽思想侵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堅強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