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
一、改革實驗基本情況概述
(一)改革實驗的組織領導
1985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提出了思想政治課改革的任務、目標及主要內容和具體要求。《通知》特別指出:“編寫出幾套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具有較高水平的新教材,是改革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課教學的中心環節。要完成這一艱巨任務,需要動員和組織各方麵的力量,需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單位以及實際工作部門的通力合作。”
為了落實好中央《通知》精神,有成效地、認真負責地抓好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工作,我校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合作,專門成立了以兩位副校長、一位副總編輯為顧問,黨委副書記為主任的“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教材編寫委員會”,編委會的日常工作由中學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負責。編委會聘任有豐富教學、科研經驗的高校教師、專業科研人員和改革實驗第一線的中學骨幹教師,組成一支精幹的改革實驗教材編寫隊伍。編委會主要協調和解決教材編寫中的問題。同時,承擔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任務的有關省及武漢、沈陽、西安、桂林等市和實驗學校也都分別成立了改革實驗領導小組及一些相應機構,保證改革實驗工作層層有人負責,遇到問題能及時研究解決。
(二)改革實驗學校的基本情況
1986年,國家教委批準承擔試教北京師大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編的改革實驗教材任務的實驗學校共有4所:北京師大附屬實驗中學、北京師大二附中、成都市第七中學、武漢市實驗學校。各校參加實驗教學的教師共有38人。六年來,這4所學校參加全套教材實驗教學的學生數(不重複計算)達7800多人。(遼寧省沈陽市43中學、126中學、134中學;湖北省武漢市武漢中學、山坡中學;陝西省西安市機械廠子弟中學;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第一中學等校,通過省市教育行政部門,與我校聯係承擔試驗教材任務的師生人數未計入。)
(三)改革實驗工作的進程。
在中央《通知》精神指引下,從1985年9月起,我們首先進行了課程設置方麵的改革實驗。我們根據高中一年級學生的心理、思想實際和迫切需要,選擇各方麵條件較好、尤其是領導力量和師資力量都較強的北京師大附屬實驗中學,率先開設了“共產主義人生觀”課程(當時沒有教材,以北京師大出版社出版的《共產主義人生觀教育概論》一書為代用教材)。這門課程的開設,受到了師生的普遍歡迎。經一學期的教學實驗,取得了初步經驗。1986年3月,國家教委在天津召開會議,製定了《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教學大綱(初稿)》,對改革實驗教材的編寫,提出了具體要求。會後,我校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組織力量趕編了改革實驗教材6種共11冊,為正式投入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教學工作做好了準備。為了幫助承擔實驗教學任務的教師盡快熟悉和掌握新教材,1986年暑期,在我校召開了全體教材編寫人員與實驗教師共同參加的集體備課會。
1986年9月,全套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教材,在4所實驗學校開始實驗。同時,遼寧、河北、山東、內蒙、陝西、江蘇、湖南、貴州、廣西等9個省、自治區的25所學校,經過所在省區教育主管部門的批準,也在部分年級(主要是初一、初二、高一)中使用這套教材進行教學實驗。1987年9月,各省區選用這套教材的實驗麵擴大。到1988年9月,有20個省區的絕大部分學校選用了這套教材。1989—1991年,已有21個省區中學選用了這套教材。
二、對改革實驗教學大綱的評價
改革實驗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是實驗教材編寫的依據,也是改革實驗教學的指導。從目前我們收到的實驗報告看,大部分偏重於對實驗教材的分析及對實驗教學情況和效果的總結,還沒有對大綱的專門分析。但是一些教師在對實驗教材分析中也涉及到對大綱科學性及其作用的評估。他們認為大綱具有改革開放的時代氣息,貫徹了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針。大綱在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指導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出發,照顧到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接受能力,注意了各門課程的常識性,使學生比較愛學、易學。如高三新增設的“政治常識”課的教學大綱,把階級、國家、政黨、民族、宗教和國際關係這幾個方麵作為政治常識課教學基本內容,既符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的要求,又適應當前形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大綱結構是合理的,也有的教師就大綱內容提出建議,認為在講國家機構時,可適當增加一些我國的知識性內容,以滿足學生希望了解自己國家政治生活情況的要求。高二年級的“經濟常識”的教學大綱,師生們覺得,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能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認識現實。同時,大綱為改變傳統封閉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多方麵的能力,注重其在社會實踐中的鍛煉,提供了基本條件。《經濟常識》教學大綱在內容取舍上,有的地方也值得進一步研討。如有的教師認為,原來的價值理論部分內容多,也比較深奧,而新大綱對此作了調整後,便於理解。但有的教師認為剩餘價值理論常識的闡述仍需加強。
總之,從師生們對大綱的評價看,大綱基本上體現了理論和實際相統一的原則,無論從教材結構的安排上,還是在內容的取舍上,以及學生對接受能力的要求上,都比較適當。也有的教師認為,大綱中增強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不夠,不利於對學生理論思維的培養,需適當調整。
三、對改革實驗教材的整體評估
1986年9月,北京師大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編寫的全套6種11本改革實驗教材(第一版)開始在4所實驗學校使用。1988年12月,國家教委召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審查會議,對這套教材中的《公民(上、下冊)》、《科學人生觀(上、下冊)》、《經濟常識(上、下冊)》、《政治常識(全一冊)》4種7本教材進行了審查,同意由實驗本改為試用本,供全國各地學校選用。1990年2月和8月,國家教委兩次召開政治學科教材審查委員會會議,對根據江澤民同誌《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修訂的思想政治課全套教材進行再次審查,同意均作為試用本供全國中學繼續選用。
經過實驗教學,我們認為,改革實驗教材的特點突出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改革實驗教材堅持了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
路線為指導思想思想政治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麵發展的“四有”公民。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治國之本,也是每個公民立身行事之本。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從根本抓起。因此,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理所當然地成為改革實驗教材的靈魂。
改革實驗教材除了在整個體係上貫徹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精神外,還在各年級課本的有關章節中作了專門講述,以加深學生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重要性的認識。如初一年級《公民》貫徹了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做“四有”好公民的社會主義教育;初二《社會發展簡史》中闡明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社會曆史發展規律;初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全書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主線,第一課就講了“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高一《科學人生觀》從實事求是觀點和發展觀點出發,論述了社會主義的曆史必然性和優越性;高二《經濟常識》通過對社會經濟現象的具體分析,使學生不僅從理論、而且從大量現實經濟生活現象中深刻認識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優越性;高三《政治常識》通過對國家、民主和政黨製度等的論述,闡明了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性。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同時堅持改革開放,麵向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麵向世界和未來,反映時代精神,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方向,是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實驗本身就體現了改革開放的方針。無論課程設置還是教材編寫,都以反映時代精神、促進中學德育教育的發展為中心任務。全套6個年級的教材中,除初二《社會發展簡史》保留了原來的框架內容外,其餘5門課絕大部分都是新內容。從結構安排到內容選取上都注意體現改革開放的根本方針。如初三實驗教材中專門論述了社會主義建設在改革中前進,在開放中發展的道理;高一實驗教材緊密結合改革開放實踐來論述發展的觀點,闡明社會主義改革的必然性及其曆史作用;高三實驗教材介紹民主製度及國際關係的格局時,處處注意體現改革要求,反映改革開放帶來的新變化、新發展。
由於全套實驗教材力求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對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介紹闡述旗幟鮮明,並用以聯係實際分析說明問題,所以學生學了有關內容以後,能受到較深刻的思想教育。師大實驗中學初二的同學說:“通過學習懂得了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對自己以前隻看到資本主義發達、物質生活豐富這一方麵感到可笑、幼稚。”師大二附中高三一位同學說:“通過《政治常識》的學習,我更加深了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理解,明確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根本保證,而一切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綜上可見,實驗教材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以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為靈魂,指導方針明確,思想性強,有利於培養學生形成堅定正確的政治觀點,從方向上、內容上提供了達到教學目的的保證。
(二)實驗教材堅持了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針
中央《通知》中指出:“改革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關鍵是堅持貫徹執行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針。”思想政治課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本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意識,樹立正確的思想觀點,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要完成這一任務,就必須堅持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針。過去政治課教材中的缺陷之一,就在於理論脫離社會實際和學生心理、思想實際。這也是政治課未能起到應有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對這一關鍵性問題,實驗教材按照新的課程設置做了較大努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實驗教材密切聯係了社會生活實際。各門課盡量聯係社會生活特別是當前實際,麵向現代化,麵向時代,增加了許多學生急於了解的社會知識。實驗教材引用當代最新材料,如國情介紹、體製改革進展,國家、政黨及世界政治格局等方麵的新知識,不僅內容豐富生動,而且理論分析上有較強說服力。師大二附中高三一位同學說:“學習這本書(指《政治常識》,很有興趣,它不是泛泛的空洞的理論,而是有關當今社會一些有目共睹的重大政治事件的介紹和分析。”
2、實驗教材密切聯係了青少年學生心理、思想發展的實際。社會發展規律知識,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現狀和前途。而公民基本要求、人生目的、人生價值等正是中學生開始思考、要求解決的問題。人生觀及政治立場方麵的教育,是他們步入社會最重要的思想準備。從這一點看,實驗教材在課程設置上體現了理論聯係學生自身實際的特點,有助於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體現了麵向時代麵向未來的要求。如高一的人生觀課,學生對於個人與社會、人際關係、珍重友誼,正確對待自己、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人生價值等一係列問題都非常感興趣,表現出強烈的學習主動性,並從心裏感到學有所獲。北師大實驗中學高一(1)班的學生說:“新教材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改變了以往政治課單純灌輸抽象理論的老路,談一些我們最關心的人生問題,從而使我們感到政治課絕非是什麼‘可有可無’的課了,學來的道理能和我們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能成為我們人生的指南。”高二、高三的課程設置介紹了國際國內的經濟和政治,麵向世界,既通過知識性的常識介紹滿足了他們關心天下大事的願望,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有助於學生客觀比較、鑒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製度,從而提高他們的基本政治素質,保證他們身心和思想的健康成長。
3、實驗教材在編寫體例上遵循認知規律,聯係了青少年學生心理特點和認識過程的實際。實驗教材在編寫上,改變了那種釋概念、摳定義、靠條條演繹推理的枯燥“說教”的體例,注重遵循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引導學生由感興趣到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最後得出正確結論,隨著認識的發展,正確的思想逐步形成。教材在每課後增加“名人名言”、“閱讀資料”、“課外活動建議”等輔助材料及思考練習題。各本教材都選配了部分相宜的插圖。《社會發展簡史》和《科學人生觀》前邊還配有彩色圖片,新鮮活潑。課文內容上也注意用事例引出或論證有關觀點,使學生感興趣,進而熟悉,樂於接受。由於實驗教材從青少年心理特點出發,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許多學生拿到教材就被吸引住了,自己主動閱讀並思考。成都七中教師反映,實驗教材“直觀看就有吸引力”,“能引起學生興趣”,“1/3的學生拿到教材後,馬上就看了一半”。師大二附中初一年級在一個班分組調查,其中一個組15人中有11人拿到書後,把4課書連閱讀材料都主動讀完了。武漢市實驗學校初一同學拿到書後,有的人在一個月內通讀了一遍,進行自學。對於政治課來說,這種情況以前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