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政治課教學和社會實踐、第二課堂活動結合起來,加強教學的實踐性。如省試點學校佛山一中政治科組近年來開展的政治課第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自學、自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和勞動人民感情,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和勤儉節約的品德,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培訓了一支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的骨幹隊伍
在近年全區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教學經驗交流會和中學青年教師教學成果評選活動中,湧現出一批改革的積極分子。目前,這批改革實驗的優秀教師,已經成為我地區思想政治課改革的骨幹力量。
(四)促進了學校德育一體化進程
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地區的改革,注意從學校德育整體改革的全局著眼,從思想政治課的改革著手。實驗學校在改革實驗中,以思想政治課教學為中心,將思想政治課教學、班主任工作、團隊活動三者結合起來,使學校的德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新會縣創新中學在這方麵取得較明顯的效果。該校實施這個改革後,1987年下半年,初一6個班問卷調查,85%的學生表示喜歡上政治課。組織紀律好,以往初一新生要用8—10周才能安定下來,實施實驗後,各試點學校普遍反映,隻用4—5周新生就能安定下來,轉入正常。助人為樂、集體主義精神好。學習風氣比較濃。這個效果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單科獨進難以達到的。
三、對課程設置和教科書的評價
(一)對課程設置的評價
初中階段的課程設置,國家教委同意廣東省有較大的靈活性,為適應改革開放形勢要求,進行綜合改革的試驗。
根據中央《通知》關於“在初中階段,要進行道德、民主和法製紀律教育,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規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常識的教育”的要求,以及國家教委頒布的改革實驗大綱內容,結合當代青少年特點和我地區改革開放的實際,我們對課程設置作了適當的調整。初一《公民》(上冊),主要進行道德品質、文明行為和思想情操教育;初二《公民》(下冊),主要進行民主與法製、紀律教育;初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主要進行社會發展規律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的教育,不單獨開設“簡史”。
初一教學內容的調整、擴充,是根據我們近年來德育大綱的試驗,實現德育一體化的做法,以及初一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思想發展規律的研究結果確定的。
初二集中進行法製教育是鑒於:(1)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正處於迅速發展時期,而他們年幼,知識淺薄,辨別是非能力差,思想行為容易出現失誤。(2)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出現低齡化趨勢。(3)集中教育比分散教育更有利於青少年形成法律意識,加強法製觀念。
大大壓縮“社會發展簡史”內容,不單獨開設該課是鑒於:(1)“簡史”與初中開設的曆史課大量重複。(2)精簡曆史過程,保留社會發展規律理論知識,使政治理論更為突出,既體現政治課與曆史課的區別,又達到事半功倍之效。(3)針對當今世界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適當擴充對資本主義的過去和現在的論述,同時,比較詳細地講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政策和成就,這樣,更具現實性和針對性。
我地區幾年來的實驗證明,初中三個年級這樣的課程設置是可行的,也是富有成效的。一開始就承擔試驗任務的江門市新會縣創新中學的教師認為:“廣東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最大特點是精簡社會發展史,加強法律常識的教育”。“在青少年犯罪比較集中的年齡段,即初中二年級,認真地集中進行法製教育十分必要。同時這樣做也符合絕大多數學校的實際,有利於教師力量的調配和開展教學研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湛江市的教師也認為:“初一、初二開設“公民”課程,比較符合這兩個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知識水平等實際。兩年多的實踐證明,這兩門課確實起到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基本道德、法律知識教育的良好作用”。
在實驗過程中,也有一部分教研員和教師認為,把《社會發展簡史》濃縮為兩課,社會發展規律知識教育分量偏少,不利於更充分地對學生進行曆史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的要求。
我地區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設置,與國家教委確定的方案一致,即在高一開設“科學人生觀”,高二開設“經濟常識”,高三開設“政治常識”。幾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三門課程的設置,基本上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際,符合當今高中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知識發展實際,也符合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在實踐過程中,也有相當部分同誌認為,“科學人生觀”理論性不強,內容雷同(包括與初一《公民》上冊交叉)的地方較多,不適宜開設一年,主張高一上半年講點哲學(世界觀),下半年再講人生觀。這樣不但可以避免在講到人生觀的一些基本關係時,由於學生沒有世界觀的知識而難以理解,教師不得不給學生補課的現象,也有利於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去理解掌握“經濟常識”和“政治常識”兩門課程。
(二)對各科教材的評價
我地區組織編寫的六門思想政治課實驗教材,經過教學實驗和修訂,不斷得到完善,從總體上說,它比過去的教材更貼近生活,更符合實際,開始受到師生的歡迎。
初一《公民》(上冊)在編寫體例上,熔“讀、思、講、練、行”於一爐,體現了教材編寫的一種新麵貌。根據每一課的教學目的,安排“閱讀教材”、“思考和議論”、“課文內容”、“練習和思考”(或“練習和建議”)的教學步驟,使教法和學法相結合,可讀性和可教性相統一。從內容結構來看,無論是知識教學或思想教育,都注意到科學性和層次性,由近及遠,由淺入深,注意聯係學生日常生活現象和改革開放事例,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把明理教學、思想教育和行為訓練結合起來,收到良好的效果。據1989年底對我地區肇慶市等10市的83名初一年級政治教師的問卷調查,表示“願意使用”該教材的教師占95、18%(79人);對佛山市11中等四所中學223名初一學生的調查,62、78%的學生對教材表示“樂意接受”。
教材不足的地方是,知識點和教育點以及結構體係待進一步調整充實,以便使之更加科學化規範化,語言文字要進一步加工,使之更加適應初一學生的閱讀心理。同時,可適當增加一些生動活潑的插圖,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初二《公民》(下冊),較好地體現了改革開放精神,重視加強教學實踐環節,注意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材結構采取讀、議、講、練、行的序列安排教學內容,以“閱讀材料”開路,用“想一想,議一議”提出問題,打開思路,用課文中的小號字作注釋(或事例),還有用“練習與建議”組織引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有的課文還“附錄”材料作補充說明和解釋,可讀性和可教性都較強。據華南師大附中的任課教師反映:“學生認為這本教材比較全麵地講解了法律的基本知識,理論聯係實際,例子比較充分,可讀性和實用性強,學生學了感到有收獲”。在對湛江等10市69名教師的問卷調查中,91、3%(63人)表示“願意使用”該教材,對肇慶中學等7所學校329名學生的調查,69、4%(193人)表示“喜愛”該教材。
《公民》下冊也存在不足之處,例如教材內容太多,抽象的法律名詞、術語較多,學生難記,個別地方對學生的要求偏高,如何量刑、判刑等內容偏多。
初三年級《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材,把社會發展規律與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打通,教材貫串了三個“了解”,即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和基本規律,了解資本主義的過去和現狀,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常識。從而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中國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樹立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曆史責任感。在實驗中,教師們普遍認為:該教材的總體構想是好的,某些框題的設計和內容較有新意,聯係實際比較緊密,基本上具備了可讀性和可教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據1989年底對江門等10市49名教師的調查,77、6%(38人)表示“願意使用”該教材。
同時,也有教師認為,《社會主義建設常識》課文內容偏多偏深,比較龐雜,而且講了許多具體政策(有些具體政策還在探索和逐步完善之中),給教與學都帶來了一定困難;文字表述也比較粗糙,缺少啟發性,這就大大削弱了教材的可讀性;對教學方法的改革也缺少考慮,這一點在教材編排上未能體現出來。
我地區《科學人生觀》教材在遵循全國統一教學大綱和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根據實際需要增補了一些內容,對“科學思想方法”則采取了滲透的辦法,不單獨講哲學思想方法,而是有意識地在整本教材中貫穿唯物論、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方法,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指導人生觀。教材以人生觀的基本問題為線索,從人生現實出發,引出理論(人生道理),又在理論的指導下,麵向現實的人生;注意同學生的雙向交流,共同探討人生問題,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消除了逆反心理;教材在文字表述和語言風格上,盡量用生動、親切的語言,大大增強了可讀性,是一本比較“活”的人生觀教科書。汕尾市的教師認為:“教材符合客觀實際,符合青少年的特點,有利於提高思想覺悟和促進人才的成長。從總論到分述,逐步加深對人生觀各個問題的論證,有利於教與學。”據1989年底對東莞等10市70名高一年級教師的問卷調查,78、9%(54人)表示“願意使用”該教材。
高一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文中的知識點有待進一步提煉,以便使之更加明朗化;教材所舉事例多為成人的,與學生實際有一定距離,選材尚可更廣闊些;內容篇幅可以壓縮合並,文字也可以更精煉準確些,這樣有利於提高可教性。
高二《經濟常識》教材既保留了政治經濟學必要的基礎知識,又講解了一些部門經濟學的內容;既注意了概念原理的闡述,又較多地對各種現實經濟問題和大量經濟現象進行分析;教材注意吸取新成果,運用新材料,采用新數據,分析新事物,具有較強的時代氣息。每課後麵還選編了閱讀材料,增強了教材的可讀性,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佛山二中的高二年級教師認為:“《經濟常識》理論聯係實際較好,比舊教材有明顯的優勢。”在1989年底對湛江等10市的78名高二教師的問卷調查中,80、8%(63人)表示“願意使用”該教材。
但是《經濟常識》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教材總的份量太多,有些章節的知識點過多過深,甚至出現寫出了知識點卻沒有必要的分析的現象,有些章節則隻是羅列一些經濟建設情況,列舉一些經濟數字,缺少理論分析,這些都給教學造成了一定困難。此外,文字比較呆板,不夠生動通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材的可讀性。
高三《政治常識》教材經過兩次重大修改,具有如下明顯的特點:一是注意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學生思想認識的實際出發,去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的基本觀點;理論與實際、觀點與材料統一,避免了空洞說教,說明問題全麵實在,克服了以往的有些提法偏頗和絕對化的毛病,有利於解決學生存在的認識問題,有利於培養他們正視現實和全麵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二是全書的編寫既照顧共性,又突出個性,立足本國,以中國問題為中心,又注意引導學生擴大視野,關心世界大事,從不同的問題和側麵上,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性質的政治現象作比較,使學生較為容易認清資本主義的實質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湛江市高三年級教師反映:“教材編寫得比較好,邏輯性強,針對性強,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可教性,學生也比較願意學習這門課程。”1989年底,對惠州市等10市的75名高三年級教師的問卷調查中,85、3%(64人)表示“願意使用”該教材。
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的課、節的內容,還有待進一步充實,結構有待於組織得更嚴謹;有的問題闡述得還不夠深透,有的論點提煉得不夠精當;有的地方表述得還不夠嚴謹、準確,文體也不夠通俗等。
基本結論:五年多來的教學實驗證明,政治課改革的方向是對頭的,課程設置和實驗教材基本是可行的,取得的教學效果是明顯的,為今後繼續進行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問題和建議
(一)問題
1、教材還有待進一步修訂完善。我地區組織編寫的全套實驗教材已經進行了兩次較大的修訂,但仍有許多不完善和不足的地方,總的來說,文字還比較粗糙;部分年級教材的內容結構,還要進一步調整或增刪;六門課程的內容如何由淺入深,層次分明,如何互相分工配合,避免有些內容的重複交叉,還有待很好地解決。
2、教師隊伍總的來說還未能適應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現在:有不少教師還留戀舊的課程設置和舊教材,對思想政治課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一部分教師對使用新教材理解不夠,積極性不高,教師原有的知識結構與新的課程設置也存在較大矛盾,新教材知識麵較廣,教師原有的知識未能適應新教材的教學需要。這種思想上和業務上的不適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改革的效果。
3、配套措施除教參、學習冊等資料外,還缺乏必要的掛圖、音像手段等。考試方麵的改革,很多學校進行了一些嚐試,如口試、筆試相結合,卷麵成績與行為表現相結合等,但作為選拔性考試如中考、高考如何進行改革,有待深入探討。
4、還要進一步創造和完善校內和校外的改革條件。幾年來,不少實驗學校在以政治課改革推動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爭取社會配合做好德育工作方麵做了很多工作,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在相當多的一部分學校,思想政治課的改革還處於單科獨進狀況,影響了思想政治課改革的整體效果。
(二)建議
1、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改革實驗研究,是國家教育科學七五規劃重點科研項目,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為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改革的成果,我們建議繼續把它列入教育科學八五規劃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2、幾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材改革采取“一個大綱,多套教材”的方針是正確的,可行的,它有利於負有編寫任務的省市編寫出具有特點,符合當地四化建設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的教材,也有利於在各套教材的比較和競爭中提高教材編寫質量,推動思想政治課改革的深入發展。因此,我們建議繼續堅持“一綱多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