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地區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2 / 3)

(二)改革實驗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法的改進

我地區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改革實驗不僅推動了學生的學習,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法的改進。

1、改革實驗加強了廣大教師對政治課性質和根本任務的認識。

過去,政治課被當作一般的智育課,是高考的撈分課。因此教師的教學始終沒有擺脫從概念出發的純理論教學框框。改革實驗的實踐使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學思想政治課本質上是德育課,是中學德育的主要途徑,其根本任務是聯係實際,生動活潑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提高學生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具有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使學生逐步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打下基礎。

2、改革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由封閉式變為開放式。

改革實驗以來,我地區各地教師在改變過去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采用啟發式教學方麵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黔西一中在教學中采用學導式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成績、轉變了學生思想。興義五中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上做了三方麵的工作:第一,組織學生沿工農紅軍在興義境內路線實地調查,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第二,認真指導學生在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撰寫小論文和社會調查報告,讓學生真正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該校學生撰寫的小論文《囚徒與健將》,在全國小論文大賽中獲二等獎;第三,開展政治知識綜合智力競賽。上述活動,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得到有效地貫徹。安順地區一中在教學實踐中,適應學生求異思維的心理特點,精心組織課堂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赤水縣一中八八級高三進行“政治常識”教學時,請司法局的同誌介紹該縣階級鬥爭的狀況,使學生受到一次現階段階級鬥爭形勢的教育;九○級高一在“科學人生觀”的教學中,舉行了以《為振興中華,樹雄心,立壯誌,談理想》為主題的講演比賽。總之,為了適應改革的需要,我地區教師的教法改革呈現出方興未艾之勢,傳統的封閉式的教學必將被開放式的教學所代替。不管采取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教師們改革教法的思路都從兩個基本原則出發:一是與社會實際緊密相連,二是與學生思想實際有機結合。教法改革促進了學生學習熱情的高漲。我地區1988年參加全國中學生思想政治課小論文競賽,貴陽五中學生撰寫的《破繭除縛覓新路,再讓“新天”攀高峰》和遵義五中學生撰寫的《這場對台戲唱得好》獲一等獎,《隔橋兩重天——還是社會主義製度好》等三篇文章獲二等獎。在1987年全國35城市舉行的中學生思想政治課小論文競賽中,貴陽五中學生撰寫的《不行春風,難得秋雨》獲一等獎。

(三)思想政治課的改革,推動了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

改革實踐使廣大思想政治課教師認識到,思想政治課是中學德育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與中學德育的其他渠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係,它的改革既依賴於德育的整體改革,又作用於德育的整體改革。改革實驗使很多學校德育工作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貞豐縣者相中學在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的推動下,認真轉變觀念,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過去他們認為德育是軟任務,追求升學率是硬任務,因此從領導到教師,上下一齊勁去追求升學率。現在他們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認識有了轉變。他們一方麵變軟為硬,把德育列入學校管理的目標,把對教師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作為對教師工作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努力實施思想政治課的卷麵成績與學生行為相結合的新的考核辦法,克服過去隻用政治課考試分數評價學生的片麵性;另一方麵變被動為主動,教師抓德育工作的主動性、自覺性不斷增強,克服了過去遇到事情、出現事故才找對策的被動局麵。有的領導和教師,基本做到了文化知識和思想品德一齊抓,教學質量和教育質量一起要,學校德育工作落到了實處。

三、改革實驗的基本經驗和主要問題

(一)基本經驗

1、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一段時期以來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泛濫,使得社會上刮起了一股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的歪風。一些人崇尚西方的政治民主製度,津津樂道西方民主完備的程序和“三權分立”之間的相互製約,認為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都是一些陳舊的觀點;已過時了。在這時,編寫思想政治課新教材和進行改革實驗要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要不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成了教材和教學能否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首要問題,是改革實驗能否成功的關鍵。我地區教材編寫組始終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堅持了四項基本原則,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從未發生動搖。例如在初二《社會發展簡史》教材中,我們堅持了社會主義製度比資本主義製度無比優越的觀點;在高一《科學人生觀》中,我們堅持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學生;在高二《經濟常識》中,堅持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觀點;在高三教材中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本觀點,指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重要性。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2、堅持“一綱多本”,保留教材的地方特色,有利於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

這次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國家教委采取“一綱多本”的方針,在根據大綱編寫教材的前提下允許有20%的機動性,以鼓勵編出地方特色,實踐證明“一綱多本”的方針是正確的。首先,它對克服過去全國一套教材,隻講共性,特殊性欠考慮,隻照顧到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而忽視邊遠山區和多民族省份,缺乏可讀性和親切感等缺陷,有較大作用。其次,采取“一綱多本”,有利於調動廣大師生對教材建設和改革實驗的積極性。我地區參加編寫思想政治課教材,是建國40年來的第一次,各級領導和廣大教師深受鼓舞,對參加改革實驗,發動麵之大是空前的,廣大師生對教材不斷提出修改意見的熱情也是少有的,它集中地反映了師生渴望改革,關心改革的意願。因此,我地區認為,“一綱多本”的方針應當堅持。

3、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改革,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工作,不是靠少數人就能完成的,必須依靠全區廣大政治教師的努力,靠全社會的支持才能有所建樹。

4、在編寫教材和進行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中,必須確立育人的思想,即我們工作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5、三結合的編寫隊伍有利於貫徹編寫工作中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針。

我地區從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中學,選拔部分優秀的政治理論課教師、科研人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幹部,組成“三結合”的編寫、編審班子。他們當中有教授、副教授、講師、副研究員、中學高級教師、一級教師等,大家都憑著一股為中學政治課貢獻力量的熱情,不計報酬,在極艱苦的條件下忘我工作,完成了任務。實踐證明,他們為我地區新編教材的建設作出了貢獻。這個經驗是非常寶貴的。

(二)存在的問題

1、盡管我們在編寫教材中遵循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不斷地對教材進行修改,使之一版比一版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學生實際,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著語言不夠通俗、不夠生動,內容偏多等缺點,有待於繼續修訂完善。

2、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引起了廣大教師的關注。由於高考指揮棒及各種因素的影響和製約,思想政治課在一些學校已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麵,這使人憂慮。

3、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教學大綱欠穩定,這不利於教材和教學的穩定,希望領導予以重視。廣東省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報告

1986年初,經國家教委批準,我地區進行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教材的編寫和教學改革實驗。六年來,在國家教委、中共廣東省委的領導下,全區中學由點到麵,廣泛深入地開展了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現將實驗情況報告如下。

一、改革實驗情況概述

(一)改革實驗的組織領導

我地區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和國家教委《關於普通中學貫徹執行中發(1985)18號文件的幾點意見》的精神,於1985年12月召開了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專門討論了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改革學校思想品德課及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問題。中共廣東省委作出了《關於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若幹問題的決定》和《批轉省委宣傳部、省高教局、省教育廳〈貫徹中共中央通知的意見〉》,對廣東省學校思想政治課改革作了具體的部署。1986年5月,我地區成立了“廣東省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領導小組”,具體組織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工作。領導小組下設“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編寫組”,負責六個年級實驗教材的編寫和修訂。省的十所改革試點學校,普遍成立了以學校黨支部書記(或校長)為組長的學校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本校的改革實驗。

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得到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試驗學校所在的地方黨委的重視和支持。中共廣東省委黨委、省教育領導小組組長方苞同誌專門召集座談會,聽取改革實驗領導小組工作彙報,並就改革的深入和提高質量等方麵作了指示。省教育廳的領導同誌深入試點學校,了解改革情況,指導工作。新會縣會城鎮黨委給實驗學校撥出專款,江門市、新會縣教育局領導經常到學校與校長、教師們一起討論改革實驗問題。湛江市教委的領導多次到試點學校參加政治課改革實驗課的觀摩活動,並對如何深化改革實驗作出安排。這些,都為我地區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的順利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

(二)改革實驗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6年3月—1987年7月),是改革實驗的起步階段。主要工作有:宣傳思想政治課改革意義、內容和有關政策,做好改革實驗的思想動員;成立改革領導小組,組織實驗教材編寫組和確定10所試點學校;編寫初中教材,在省第一批試點學校的初一年級進行教學實驗。

第二階段(1987年8月—1988年7月),擴大實驗階段。主要工作有:調整、修訂初中實驗教材,開始組織編寫高中實驗教材;擴大初中一年級的改革實驗,並選定兩所中學進行高一“科學人生觀”的改革實驗;推廣試點學校的教學改革經驗,進一步摸索擴大改革的經驗。

第三階段(1988年8月—現在),逐步擴大試驗直至全麵試用省編實驗教材階段。在擴大改革實驗的基礎上,加強宏觀指導,推廣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學校其它德育工作密切結合,推廣學校德育一體化的先進經驗,努力發揮思想政治課的育人作用。

(三)教材編寫修訂的基本情況

為了編寫出一套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具有較高水平的實驗教材,我地區組建了一支由高校的教授、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中學教師、教研員組成的教材編寫隊伍。幾年來,教材編寫堅持以下做法:

1、教編組中的中學教師既是編寫人員,也是實驗的執教者,堅持邊教邊改,使教學實驗的信息反饋更直接、更確切,編寫出來的教材更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

2、教材的改革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同步進行,把教學方法改革的程序和要求編進教材,使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政治課教材呆板、成人化的狀況,編出了特色。

3、教材的閱讀材料和例子,力求精選與教學內容貼切,體現一定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材料,使學生感到近、新、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接受教材的內容。

(四)師資培訓的基本情況

我地區中學政治教師隊伍的主流是好的,但由於諸多原因,還不能很好適應改革的需要,為此,我們認真組織好師資培訓。在師資培訓的目標和內容安排上,堅持三個結合:一是業務培訓同思想培訓相結合,提高教師對思想政治課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的認識;二是教師培訓和教法改革的介紹、學習、教學經驗交流相結合;三是教學業務的培訓和政治課促進學校德育一體化的要求相結合,把教學思想轉到教書育人的方向上來。

我們主要采取以下形式進行師資培訓:

1、省教育廳直接或委托高等師範院校,舉辦骨幹教師培訓班。

2、各市、縣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本市、縣的教師培訓。

3、民間培訓。1988年以來,華南師大、省教育學院都利用暑假舉辦了多期新教材師資培訓班。各市、縣政治課教研會也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師資培訓和教研活動。

通過這些活動,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課教師對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更新了知識,增強了用好新教材的信心,為我地區思想政治課的改革打下了初步的師資基礎。

二、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的主要成果

我地區的改革實驗經過五年的不斷努力,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一)編寫出一套較好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

教材體現了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針,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知識性、教育性,為大多數師生喜愛。廣東版教材已在廣東、海南兩省使用。(關於教材的評價,在本報告後麵說明。)

(二)轉變教學思想,提高了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自覺性,初步總結了

一些好的教學方法,並在全區範圍推行1、遵循認識規律和中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在初中的各年級逐步試驗“讀、想、議、講、練”的教學方法。

2、教學力求“三結合促三轉化”。(“三結合”即是思想政治課與班主任工作、團隊活動三結合。“三轉化”即是把書本知識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把知識轉化為分析問題的能力,把知識、能力轉化為學生的覺悟和行動)。試驗學校作了如下嚐試:

(1)教師備課不但備“本本”,而且“備學生”。科任教師通過家訪、閱讀學生檔案、交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思想認識、行為表現情況,以便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2)進行研討式教學,由教師扼要地提出教學目的要求,學生分組討論,發表意見,然後教師講解總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

(3)在學生作業的布置上,讓學生運用教材的觀點,結合實際生活和思想認識,寫心得體會、小評論、一事一議,通過作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提高思想認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