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對各年級實驗教材的反映(2 / 3)

初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總的看方向正確,符合黨的方針政策,對學生了解社會、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了解國情及發展方向等,都有幫助。但內容顯得太多太雜,有些概念又太深,如“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等;聯係時事政策又過於密切,變化太大。由於教材理論性較強,顯得枯燥,缺乏趣味性,學生學習感到困難。學生反映:“隻要死記硬背,就能考出好成績,但考後就忘了。”相比較,學生對下冊的興趣大些。此外,培養能力不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及行為習慣的內容也欠缺。

高一《科學人生觀》,總的看,符合時代特點,適合改革開放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發展需要,有利於培養“四有”人才。內容上,對人生觀的層次性處理有特色,也是適宜的。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傾向性問題,學生中普遍存在,有針對性,容易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上冊理論性較強,但有概念原理嫌難,如“人的本質”。等。下冊比較鬆散,內容與上冊重複,大都是上冊內容的具體化,章節之間的邏輯嚴密性也不夠。教材缺乏對學生科學思想方法的訓練等內容,這是教材最大的不足。

高二《經濟常識》,教材的實踐性、思想性、針對性和實用性都較好,理論與實際結合,可讀性較強,內容彈性較大,也有利於教師處理。重要觀點突出,但是由於淡化了理論體係,所以顯得係統性不夠,學習後整體感不強。有的些敏感問題回避了,資本主義方麵的問題也有回避現象。內容缺少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為習慣的培養,教材雖然貫徹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但學生未學過這方麵的知識,所以學起來困難。對於大綱的規定,其中有些內容時事政策的味道較濃,對有關知識的要求偏低,對覺悟、能力方麵的要求空泛。

高三《政治常識》,教材內容新穎,通俗,有可讀性,接近現實,聯係實際,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理論性知識體係不夠嚴密,階級和階級鬥爭的內容應加強,“民主與自由”不一定單獨設課,對資本主義的“三權分立”、“多黨製”、“議會製”及“民主與自由”等問題的階級實質分析批判不夠有力,教材缺少學生中的傾向性問題,未抓住某些“熱點”幫助學生分清現象與本質,在政治上分清大是大非,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所以,在政治品德的教育上,顯得比較薄弱,很多學生目前學習《政治常識》主要是為應付考試,這同考試製度沒有同步改革也有很大關係。

三、學生對中學思想政治課各年級教材學習後的反映

學生比較普遍的反映是,“思想政治課離我們近了”;“學到的知識能解決我們的一些實際問題”。學生在學習中思想比較活躍,不斷地提出各種問題,積極思考和探索,在提高對實際問題的認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麵,有了不同程度的收獲。

初一的學生在學習前都認為自己不是公民,隻有大人才是;學了以後,就感到自己好象長大了許多,表示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好一個“小公民”。據家長反映,《公民》教學,結合行為訓練,子女在家裏的表現都有了明顯的進步,普遍比以前懂事多了,能做點家務,懂得尊敬父母和長輩,能比較正確處理家庭關係,特別是獨生子女的那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太陽”作風,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改變。通過“學校生活”這一單元的學習,使他們一開始就接受班級集體生活準則的教育,對加速班級集體的形成,也起了很好的作用。

初二學生通過對《社會發展簡史》的學習,對社會發展的新舊更替過程加深了認識,據對7所試點學校的整群取樣調查,學生對人類社會在不斷進步的觀點一般都有新認識,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發展總趨勢一般也加深了認識。

初三學生通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的學習,關心國家建設的想法有了較大提高,他們在學到了一些我國政治和經濟建設的常識後,能經常閱讀和收聽收看報紙、電台、電視中關於改革、開放等報導內容。有學生說:“學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很大差距,我真希望早點長大,把我們國家盡快建設好。”他們還不滿足於課本上所講的,在老師指導下我們走向社會,作社會調查。向明中學初三學生圍繞黨風問題,自動組織了調查小組走訪區紀律檢查委員會,由區紀委負責同誌親自接待,使學生實事求是地了解到黨風的狀況,解決了原先認為“黨風”一團糟的模糊認識。郊縣中學,很多都組織學生調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學生對教材上這方麵的內容加深了認識,紛紛支持自己的父母去承包土地或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