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對各年級實驗教材的反映
為了總結幾年來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教材改革實驗的經驗教訓,我們在這次總結之前,向試點學校1795名(7所試點學校每個年級都調查一個班級)學生和7所試點學校及市教研中心組的128位政治教師作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彙總如下。
一、“教師使用教材情況”及“學生喜愛教材程度”的情況
1、對於六個年級的教材改革,絕大多數師生持積極主動態度:初一、初二、高二3個年級100%持積極主動態度;高一為94%;初三為93%,高三為90%。
2、教師認為學生能主動配合實驗的情況是:初三為85%;高一為67%;初一為65%;初三為47%;高三為37%;高二為32%。
3、教師表示願意使用教材的情況是:初一為100%;初二為94%;高二為86%;初三為81%;高三為79%;高一為78%。
4、教師認為學生喜愛教材的情況是:初一為65%;初二為56%;高二為45%;初三為41%;高一為39%;高三為26%。其餘都填“無所謂”。
5、學生表示積極樂意接受的情況:初一為58%;高三為25%;高二為23%;初二為21%;初三為20%;高一為15%。學生大都填“有一點興趣”一項。“樂意接受”加“有一點興趣”,人數在90%以上。
6、學生表示喜愛教材的情況:初一為60%、初二為29%;高二及高三均為19%;初三為17%;高一為12%。學生大都填“不喜愛也不討厭”一項,如果兩項相加,則也都在90%以上。
二、教師對各年級教材的科學性與教育性的評價及分析意見
(一)教師對各年級教材內容科學性的評價(見表一)。
(二)教師對各年級教材內容教育性的評價(見表二)。
(三)對各年級教材的科學性與教育性的分析意見。
教科書是否反映了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思想政治覺悟,基礎知識和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教科書中的概念、原理的表述論證有無錯誤?要求程度是否合適?在學生能接受的情況下,是否注意了應有的邏輯嚴謹性?教科書是否體現了講授基本理論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機結合?(包括目標的層次結構,內容的分類結構和體係的邏輯結構)教科書在滲透和揭示正確的思想方法及其應用方麵做得如何?
初一《公民》,教材以學生生活圈為基礎(學校、家庭、社會生活)講道德,因此在基本理論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結合上顯得特別好,在行為要求上也很具體、紮實,內容大都也是學生所關心的,為學生所歡迎。教科書較好地體現了從事例等感性材料入手,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從學校、家庭、社會道德的次序編排上,也體現了階段性、漸進性與層次性。歸納初一教材的特色是:①可讀性強;②可教性也強;③直接從學生思想和實際生活出發,而不是從概念條條出發。缺點是法律知識結合得還不夠好,概念原理少數還嫌偏高,如“民主與法製不可分”等。
初二《社會發展簡史》,與過去的《社會發展史》教材相比,有三個優點:①可讀性強;②重點突出,過渡自然;③係統性更強。不足的是:內容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個部分的論證缺乏力度,“社會主義”部分觀點論述層次不清,教師感到難度大,說服力不強。有些概念的表述不夠清晰,如“生產力”、“生產關係”、“國家”、“階級”等,學生學習有困難。《簡史》教材內容本身很難充分注意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如何結合實際問題,也是一個難點。因為內容與曆史課重複較多,一些概念原理又較深,初二學生又不具有世界曆史知識,因而我們感到初二安排《簡史》課似欠適宜。
教科書的教學內容是否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思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係統性與針對性相結合?同過去的教材相比,有哪些改進?教科書是否在堅持以社會實際需要為基礎的同時,充分注意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教科書是否注意了對學生進行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是否能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觀察、認識和分析周圍的事物、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