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地區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1 / 3)

我地區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

1985年,我地區接受了國家教委委托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任務後,市委和市教育局領導都十分重視這項工作,立即成立了領導小組、教材編審委員會和教材編寫組,抽調了得力的編寫人員,聘請了有關的專家、教授,市委徐惟誠、汪家等領導同誌親自指導,對教材的指導思想和內容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經半年的努力,我市編出了中學六個年級的八本教材(初稿),1986至1987學年度,在九所中學試教這套實驗教材。1987年初,我市總結了試教經驗,對八本教材作了修改。1987年6月,這套教材由出版社正式出版。1987至1988學年度,我市擴大實驗試教範圍,在全市初一和高一年級分別試用《青少年道德修養》和《經濟常識》這兩本新教材,其它實驗教材仍在實驗學校試用。1988年上半年,根據黨中央的精神,參照修訂後的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教學大綱,在總結實驗經驗的基礎上,我市又對八本教材作了進一步的修訂,並於1988至1989學年度在我地區全部中學各年級試用,改革實驗工作全麵鋪開。1990年上半年,根據黨的十三屆四、五、六中全會精神,在全麵總結五年改革實驗經驗基礎上,我市對整套教材又作了修訂,使教材日趨完善。

經國家教委批準,我地區的中學思想政治課在課程和設置教學內容改革方麵都可以進行不同於教學大綱的實驗。1989年市委召開的教育工作會議確定了我地區中學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設置:初一年級:“青少年道德修養”;初二年級:“民主與法製”(城區學校設);“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農村學校設);初三年級:“社會發展簡史”;高一年級:“經濟常識”;高二年級:“人生觀和世界觀常識”;高三年級:“政治常識”;高中選修課教材:“形式邏輯常識”。

在教材改革的同時,我市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的改革以及師資培訓工作也配套進行。

五年來,我地區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工作沿著正確方向逐步深化,廣大政治教師對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改革從不太理解到有了比較正確、比較統一的認識,他們接受並積極參與這場改革。廣大中學生也對思想政治課的改革持肯定和支持態度,普遍反映:“政治課的改革是有成效的,比以前有意思、有用了。”現在新的政治課的教學秩序有了良好的開端,並正在穩步發展。本課題研究組直接參與了我地區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工作,親自編寫教材,也親自進行新教材的教學工作和師資培訓工作,邊工作邊研究。研究的重點是思想政治課改革的基本經驗,現將對此問題研究的成果報告如下。

(一)基本經驗之一:旗幟鮮明地進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教育整個一代青少年,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為此,中學思想政治課必須進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教育,特別是要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要地位。這是我地區在編寫政治課新教材和全麵開展改革實驗工作中自始至終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在資產階級自由化泛濫之時,這一指導思想亦未動搖。1989年政治風波後,這一指導思想更得到肯定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堅持這樣一條指導思想是搞好思想政治課改革的關鍵。

要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就必須在加強學生道德教育的同時,切實加強思想和政治教育。近年來,有人片麵強調道德行為教育而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淡化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德、遵紀守法,培養學生有良好文明行為習慣,這是必要的、重要的,絲毫不能放鬆。但是如果片麵強調這一方麵,在“不要把要求提得太高”的似是而非的口號引導下,放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淡化四項基本原則教育,這是不對的和有害的。

對中學生的思想教育是要講層次的。既然講層次,就要既講低層次,也要講高層次,不能隻強調低層次而放棄高層次。關鍵的問題是要把握住基本層次,即把握住中學生必須達到的層次。所謂基本層次就是要求中學生能夠了解和接受四項基本原則,確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因為,青年意味著未來,如果青年一代不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而成為帝國主義反動勢力“和平演變”和國內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俘虜”,社會主義大旗就不能飄揚在未來祖國的上空。這個基本層次關係到祖國的前途,關係到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課在內)的成敗。這一層次必須達到,不能有絲毫的動搖。道德教育應是德育的起點,起點固然重要,但不等於基本要求。從起點開始,保證達到基本層次,並引導學生向高層次發展,這才是正確的。

我地區在編寫“新教材”和指導改革實驗工作中,正是按照這一認識去做的。例如,在《經濟常識》的教材中,保留了《教學大綱》中原來有的、後被刪去的剩餘價值學說的基本內容,揭露資本主義剝削實質和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弊病。試教實驗證明,這樣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從理論高度認識了資本主義製度的剝削實質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性,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教育。再如在《政治常識》中,考慮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當代中學生要從基本理論上解決的有關政治方向的大問題,在該書的第一課就講了“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第二課在講國家基本理論中突出了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內容;第四課旗幟鮮明地以“中國共產黨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為題,講了堅持黨的領導的必要性。堅持把階級和階級鬥爭問題專設一課,課題為:“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時期的階級鬥爭”。全書都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以中國實際為主,增強針對性。曾經有人批評這本教材“觀點陳舊”、“左”,但經過1989年政治風波,人們普遍認為這本教材,針對學生思想實際,以中國實際為主,旗幟鮮明地講解了四項基本原則。最近我們對五中300名高三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學生中認為本書基本理論知識很重要的占73、7%,認為學習後收獲較大的占61%。北京絕大多數中學生在堅持1989年政治風波中表現較好,他們自己說,多與學習政治課有一定的關係。

再如,在高中人生觀教材的編寫過程中,經過調查分析,我們看到中學生在思想方法方麵的缺陷。他們由於閱曆少,知識不足,又有追求獨立的要求,在思想方法上主觀隨意性、盲目性、片麵性、表麵性、絕對性都十分明顯,而這種不科學的思想方法,正是一些中學生對一些問題認識模糊,政治方向不明的認識根源之一。幫助中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端正思想方法,對促進學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正確分析社會問題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把這本教材定名為《人生觀和世界觀常識》,把人生觀教育與世界觀教育切實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逐步學習和樹立科學人生觀。經過幾輪不同講法的試驗。1990—1991學年度,該教材,確立了先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知識,然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講人生觀的教學體係。這一做法得到了絕大多數教師的讚同。另外,這本教材還注意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有關人生觀方麵的問題,針對西方思潮在中學生人生觀方麵的影響進行教育,這就有利於幫助中學生消除資產階級自由化影響堅持四基基本原則。

在如何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特別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方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但是,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思想政治課的首位這一基本經驗必須堅定的貫徹下去,不能有任何動搖。

(二)基本經驗之二:堅決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針

理論聯係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曆來堅持的方針,現在的問題是在新形勢下怎樣理解和貫徹這一方針。我們在改革實驗中著重研究了下述兩大問題:

第一,現在的教育對象,即這一代青少年究竟有什麼特點。不了解這一代青少年,理論聯係實際隻能是一句空話。為此,就必須十分注意對教育對象的調查研究。我們通過對3000名中學生的抽樣調查,得到下述看法:這一代青少年有很多優點,愛祖國,較少保守思想,較易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又有極大的可塑性,是很可愛的一代人。但是,這一代人又有許多弱點。他們是在我國撥亂反正過程中,在懷疑否定聲中成長起來的,較多地聽到黨和社會主義存在著問題的一麵,有極大的片麵性,他們又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嚴重影響,受到了發展商品經濟過程中各種觀念的衝擊,在錯誤的個人主義價值導向下,傾向於“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教育這一代人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不能不是一項十分艱巨而重要的任務。對這一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在政治觀、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方麵多下功夫。必須理直氣壯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我地區思想政治課教材體係正是從這一實際出發,從這一代人特點出發確定的。

第二,用什麼樣的道理教育這一代人。有人說,“現在什麼也講不清”。如果什麼道理都講不清,那麼從根本上就不能貫徹理論聯係實際方針。為此,在改革實驗中又必須十分注重研究對中學生究竟講些什麼道理,怎樣講清這些道理等問題。在《政治常識》中,考慮到近年來西方政治思想觀點滲入我國,在國家、政黨、民主、階級鬥爭等一係列重大政治理論問題上出現了許多與馬克思主義相悖的觀點,因而,要特別注意在上述重大理論問題上向學生講解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觀點。那麼,又怎樣講清這些重大的政治理論問題呢?該教材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以中國實際為主,並針對學生中帶傾向性和普遍存在的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加以解決。例如,針對學生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問題上的模糊認識,不僅向學生介紹了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觀點,而且具體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基本的經濟、政治情況,說明“那種認為依靠資本主義經濟的充分發展可以使中國成為一個工業發達國家的想法,是一種脫離中國實際的幻想”。又如在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問題上,針對學生中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不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錯誤認識,突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領導作用,並明確指出:“青年學生要把擁護黨的領導作為自己神聖職責和義不容辭的義務”。又如,為講清“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教材介紹了中國政黨的發展簡史,說明中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政黨群立的局麵,而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和建設。教學實踐證明,這樣講教學效果是好的,根據對100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這些道理為75%的學生所接受。

在編寫高二《人生觀和世界觀常識》教材過程中,我們經多次調查後發現,這些年來,西方社會思潮和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對青年人生觀有嚴重影響。在教學中,怎樣用馬克思主義講清人生道理成為十分艱巨而重要的課題。教材堅持了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旗幟鮮明地反對個人主義價值導向,自始至終針對“崇尚自我”思潮進行教學,例如,針對學生否定“大公無私”的觀念(經調查95%以上學生不相信“大公無私”)的狀況,專設一課“公和私”,全麵論述了公和私的觀念以及私有觀念和大公無私觀念產生發展的曆史,強調集體主義原則的正確性。同時集中批判了在青年中影響最深的“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錯誤觀念。再如,針對學生傾向於“實惠”而否定樹立理想必要性的觀念,著重講清理想和現實的關係,使學生了解到,人們的要求並不是全部都能達到的,現實中存在著種種矛盾,有種種不如意和不理想的東西,而對不理想的東西,隻能通過人們的艱苦奮鬥,用理想東西去代替不理想東西的道路,同流合汙、旁觀等待都不是青年們應當選擇的。再如,針對學生在“早戀”問題上的困惑,著重說明談戀愛應該具備的條件,說明正如做任何事情都要看條件一樣,戀愛也要看條件是否具備。這樣的教學都比較有說服力,受到學生的歡迎。

教學實踐證明,現在雖有些道理一時還不易說清,但是絕非什麼都說不清。目前的任務是要悉心研究和磨煉理論武器,使思想政治課的理論教學,更好地為學生所接受。

中學思想政治課,一方麵要從正麵講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因為它不同於形熱課,也不同於一般思想教育;另一方麵又要回答中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在當前國際國內新形勢下,麵對這新的一代人,必須多下工夫研究教育對象,下工夫研究和磨煉理論武器,使思想政治課講的道理既帶有時代特點,又有說服力,這是貫徹理論聯係實際方針的關鍵所在。

(三)基本經驗之三:教學方法、考試方法必須與教材同步改革

中共中央1985年《關於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不僅講了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改革,也講了教學方法、考試方法的改革。改革實驗表明,教材改革必須同時伴隨著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的改革。一些舊的教學方法、考試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思想政治課教學工作的需要,已不受學生歡迎,也與新教材發生矛盾,甚至阻礙新教材的推廣使用。而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的產生和使用,不僅使新教材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而且使政治課的教學質量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政治課教學方法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注入式,最典型的表現是“老師講條條,學生記條條,考試背條條”,它窒息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助長了死記硬背的風氣,否認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學生處於被動地位,思維阻滯,興趣索然,師生之間沒有思想上的呼應,更談不到感情上的交流,嚴重影響了政治課教學目的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政治課的改革不能沒有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的改革。

五年來,有一批教師總結了許多好經驗。例如適當運用課堂討論的形式,其中有茶館式的議論,也有設正反兩方、有充分準備的辯論會,還有大會討論等。如有的教師曾組織“是個人適應社會還是社會適應個人”的辯論會和“人生價值之我見”的討論會。每次討論會後,要求學生寫出自己的真實看法、見解。這樣,教師初步掌握了在有關問題上學生的看法,為摸清學生思想脈膊、紮紮實實地提高學生覺悟提供了依據。“經濟常識”課運用學過的價值規律的理論,聯係實際情況,討論“北冰洋汽水該不該漲價”等問題,理論聯係實際,提高了學生的認識。

演講,也是群言堂代替一言堂的一種方式。在初一教師以“美好的中學時代”為題,讓學生通過演講的形式,講偉人、名人們是怎樣在中學時代樹立崇高理想,掌握知識武器,鍛煉強健體魄的。這種演講一舉多得,一是鍛煉了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二是在準備過程中學生搜集資料,受到教育,有的學生說:“我在演講‘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後,受益很大,終身難忘”;三是通過演講,使聽講學生互相學習,受到教育;四是在演講活動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愛學政治課。

電化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過去政治課教學很少運用,現在運用了一些,深受學生歡迎。例如在講解為什麼要學習《民主與法製》時,教師組織學生觀看了《花錢買官司——法盲的悲劇》的電視錄像,然後組織討論,學生在興致很高的氣氛中明確了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意義。

人的一生中在校學習的時間是短暫的,大量的是通過自學不斷汲取新知識,在校期間培養自學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在教學方法改革中須注意這一點。例如我市中學各年級都組織討論、辯論、演講、辦小報等活動,教師不是簡單說教,而是有意識地在準備過程中,引導、指導學生學習文章、資料,並分辨其中正確的、錯誤的觀點,學會運用資料,使學生在積極狀態中提高了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分辨能力。又如,各年級都安排相當的時間,讓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並提出自己的意見,高中學生寫讀後記,少的數百字,多的達數千字。這樣,不僅加深了對新教材的理解,提出了修改意見,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