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地區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3 / 3)

第三階段,自1988年7月至今,改革實驗工作全麵推開。全市近800所中學,40多萬學生和約4000多政治教師都參與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工作,實現了新舊課程、教材的交替。這個階段的改革實驗,除進一步完善教材體係外,還著重進行新教材和教學方法的實驗總結和科研工作,並從上海中小學課程和教材改革的長遠目標出發,研究和提出90年代上海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改革的設想。

在改革實驗過程中,華東六省和湖北省及四川省的重慶市都先後采用上海編的思想政治課教材進行試點或推廣。

改革實驗的過程表明,我們采取由點到麵、逐步推開的步驟,是完全必要的。

第一,在試點實驗中,我們從參加實驗的教師那裏得到反饋,發現了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改,使之不斷完善。

第二,在試點實驗中,鍛煉了一批教師和區縣的教研員,為實驗向麵上鋪開準備了必不可少的骨幹力量。如果沒有這批骨幹力量,根本就無法把實驗全麵鋪開。

第三,在試點實驗中,我們根據初步取得的教學經驗,組織力量搞教學錄像等,抓好改革配套工作。

第四,在試點實驗中,同采用我們教材的兄弟省市相互協調配合,共同開展改革實驗。

二、對課程設置和教學大綱的評價

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試行的課程設置,是遵照1985年8月中央《通知》精神,在總結建國以來中學政治課課程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幾年來的改革實驗表明,這套課程設置具有鮮明的改革精神,是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建設的一大進步。

(一)新的課程設置較好地體現了思想政治課的任務和對青少年學生

的培養目標如初一的“公民”,對學生進行公民道德和法製教育,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行為和習慣。初二的“社會發展簡史”,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和規律,逐步樹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高一的“科學人生觀”,幫助學生逐步正確認識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樹立科學的人生觀。所有這些,為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新的課程設置力求體現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密切結合

如初三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和高二的“經濟常識”,都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使學生了解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了解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的基本知識。高三的“政治常識”,使學生初步認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政治製度的本質區別,懂得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三)新的課程設置較好地同學生的實際相結合

初一的“公民”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提高他們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並向他們提出具體的行為要求,這是切合他們的年齡特征的。高一的“科學人生觀”著重解決“人為什麼活著”的問題,高二的“經濟常識”分析常見的經濟現象和改革開放中的經濟問題,高三的“政治常識”分析當代國際和國內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這些都是學生迫切需要了解的。這說明新的課程的設置比較接近學生,因而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但課程設置也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1、初中的課程設置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從初一的“公民”到初二的“中國社會發展簡史”,坡度太大,初二的學生尚未係統學完中外曆史知識,因而對所學觀點不易理解。教師如果多介紹曆史材料,則與曆史課重複更大。

初三開設“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原是為適應初中畢業生走上社會的需要,但從實踐的結果來看,這門課程涉及麵很廣,內容比較雜,而且不少是正在實踐中的方針政策,教材不易穩定,教師難以把握,學生也難接受。在改革實驗的六門課程中,這是爭議最多,意見最大的一門這課程。

“法律常識”不單獨設課,把它的內容分散到各年級教材分別進行教育,原想使法製教育更經常化、更切合學生年齡特點,但實驗的結果表明,法製教育僅僅是分散進行,內容比較零碎,不利於學生法製觀念的確立。為了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法製教育,需要集中設課,實行集中設課與分散教育相結合。

2、高中階段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教育需要加強。

在設置“科學人生觀”的課程時,原設想把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結合起來,以世界觀為指導分析人生觀。但改革實驗的結果表明,由於學生缺少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常識,對許多人生觀的基本觀點難以深刻理解,也不利於對社會經濟、政治現象的深刻理解,不利於高中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和世界觀的確立,這是高中課程設置的一個主要問題。

這次改革實驗用的教學大綱,從總體上看,是從培養“四有”公民這個根本目標出發,緊密聯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和當代青少年學生的特點的,大綱敢於打破舊的模式,探索新的思路。具體地說,具有以下優點。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政策。六門課程的大綱都貫穿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觀點。在《社會發展簡史》大綱中,突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一曆史發展的總趨勢。在《政治常識》大綱中,突出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性,並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政治製度的本質區別這個基本觀點,滲透在大綱的各個部分。這說明大綱旗幟鮮明地堅持對學生進行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大綱中,有關改革開放的內容約占1/4。在《經濟常識》大綱中,有關我國對外經濟關係和當代世界經濟概況的內容,是大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當代國際關係也是大綱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明顯增強了對學生進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教育。

2、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針。大綱具有鮮明的常識性,改變了以往片麵追求理論的係統性和完整性的傾向,降低了理論難度,著重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和學生的主要特點出發,闡明馬克思主義有關的基本常識,這為新教材的建設指明了理論同實際相結合的方向。

3、探索“一個大綱、多套教材”的新路子。“一個大綱”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中學思想政治課的統一領導和統一要求;而“多套教材”則體現了國家教委實事求是進行改革的精神,從我國各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國情出發,為形成各具特色的多套教材創造了條件。實踐證明,這是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的重要成果之一。

但是大綱的內容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

1、內容重複較多。如初一的《公民》同小學的思想品德課和高一《科學人生觀》的某些內容有重複。又如初二《社會發展簡史》中的“資產階級民主”,初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中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同高三《政治常識》的“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主”有重複。

2、有些內容太難、太雜。如《社會發展簡史》中有關階級、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等概念和原理,難度較大,初二學生不易理解和消化。又如《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大綱中,包括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主建設、法製建設等多方麵的內容,教材編寫和教學都有困難。

3、教學大綱改動過於頻繁,變動也很大。從改革實驗來看,根據情況的變化和教學實驗中的經驗教訓,對教學大綱進行一些修訂是必要的。但修訂的次數太頻繁,修訂的內容太多,會給教材的修改和教師教學帶來不少的困難。因此,必須根據培養目標和思想政治課的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在進行充分調查研究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製定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教學大綱。

三、對教材的自我評估

根據國家教委頒發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教學大綱》(初稿)和(試行草案),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針,經過努力,我們已編寫完成從初一到高三的全套實驗教材和教參,共22冊約230萬字,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並具有一定特色的改革實驗教材體係,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根據本市和外省市試用該教材的師生反映,根據對試點學校1795名學生和128名教師的抽樣問卷調查,教材建設的成果主要是:

(一)突破了傳統教材的框架。

如初一的《公民》,以學生基本生活領域為線索,把教材組成了家庭生活規範、學校生活規範、社會生活規範和思想情操規範等四個單元。前三個單元具體規範了三大生活和活動領域內對學生的基本要求,第四單元是在前三個單元的基礎上加以提高,從思想、品質、情操的高度提出要求。這既使教材體現了大綱所規定的12個要點,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又如初二的《社會發展簡史》,在五個社會形態之間穿插了四個曆史性轉變時期的內容,單獨設課,從而形成了五個社會形態通過四個轉變時期彼此銜接的教材結構。這就避免了《社會發展簡史》傳統教材把“舊社會形態的崩潰”和“新社會形態的建立”分開闡述,使教材內容前後交叉的重複現象;而且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社會曆史轉變的必然性、長期性和複雜性,有助於他們正確理解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長期性和複雜性。

(二)提高教材的思想性。

現在的中學生勤於思考,思想活躍,但由於社會上各種思潮的影響,加上學生本身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片麵性,因而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模糊認識。這在高中學生中表現得更為突出。麵對這種情況,我們編寫教材不是繞開矛盾,而是正視矛盾,結合有關知識和基本原理,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認識。例如,高一《科學人生觀》用有關人生觀的道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的本質是不是自私的”,“理想是不是空的”等問題。高二《經濟常識》從分析常見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入手,針對學生中議論較多的關於“物價為什麼上漲”、“艱苦奮鬥的精神是否已經過時”等問題,作出實事求是、充分說理的回答。高三《政治常識》通過對資本主義國家的選舉製度和政黨製度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正確分析和認識“資本主義國家人人可以當議員或總統”、“多黨輪流執政可以防止腐敗”等觀點的實質,經過比較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社會主義政治製度在本質上優越於資本主義政治製度。所有這些都說明思想政治課不是單純的知識課,而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增強教材的可讀性。

第一,降低理論難度,不追求所謂理論體係的完整性和係統性,保持常識性的特點。如高三《政治常識》在講國體和政體問題時,不講國體與政體的辯證關係這個難度較大的理論問題。實踐證明,這是符合中學生的認識能力,容易被他們所接受的。第二,從具體事例入手說明必要的概念和原理。如初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在每一課的開頭,都有一個緊扣教材內容的生動事例作為引子。又如高一《科學人生觀》運用了一些故事和典型事例,從具體到抽象說明有關人生觀的一些道理。第三,注意語言美。如初一《公民》教材沒有訓人的調子,不用“應該”、“必須”這樣的詞彙,而是在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思想感情中,使學生接受教育。教材還運用了一些哲理化和格言化的語言,對學生很有吸引力。此外,從初一到高三六本教材,都結合教材內容配上必要的插圖,增強了教材的生動性。

(四)教材體現了國家教委製定的教學大綱要求。

我們在編寫教材過程中對大綱進行反複討論,力求教材內容的處理能夠體現大綱提出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如《社會發展簡史》根據大綱的要求緊緊地抓住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這條主線,使學生初步認識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逐步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和世界觀奠定初步基礎。又如在編寫《政治常識》教材的過程中,我們根據大綱的要求,以國家問題為中心,以民主為主線,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政治製度的本質區別,認識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但教材也還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缺陷。第一,對“科學人生觀”這門課,主觀上認識到應該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把世界觀教育和人生觀教育結合起來的重要性,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也力求這樣做,但至今尚不盡人意。第二,對一此難點和熱點問題,如《科學人生觀》中的“人的本質”問題,《政治常識》中的“資本主義國家三權分立製度”問題,教材的分析還缺乏力度,使教學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第三,教材的可讀性增強以後,有些教師提出可教性的問題,如何把可讀性和可教性統一起來,也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總的來說,我們的教材改革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還要不斷努力探索,使之逐步完善,以適應思想政治課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關於師生對各年級教材的具體意見請見附錄)

四、若幹建議

(一)對課程設置的建議。

1、幾年來的改革實踐證明,把法製教育的內容完全分散到幾個年級之中,容易造成這些年級的教學內容太多太雜,也很難結合得好,而且使學生獲得的法律知識顯得很零碎,不利於培養法製觀念。因此,我們認為把法製教育的內容采取相對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形式更為恰當。

2、江澤民同誌《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提倡認真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理論,特別是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科學世界觀、方法論。”這對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設置有重要指導意義。在中學階段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常識的教學。政治教師也普遍提出這個要求。

3、人生觀教學和社會發展常識教學都很重要,但從改革實驗的情況來看,還是把它們的必要內容滲透在有關年級的課程之中更為適宜。馬克思主義哲學應增強曆史唯物主義部分,進行唯物史觀的教育;同時還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正確分析人生。

(二)對大綱的建議。

1、1986年的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教學大綱(初稿)曾有一個總攬全局的說明,對改革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到了1988年的改革實驗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卻把這個說明抽掉了。從改革實驗的過程來看,這個說明仍是需要的,建議加以恢複。

2、對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政治常識》中的國家、政黨、民主等),大綱應提出統一的定義,以免七套教材各有各的提法,這對保證教材的科學性是很有必要的。

(三)對配套措施的建議。

1、應抓緊思想政治課考試方法的改革。這幾年來著重進行教材的改革,考試方法的改革沒有跟上,以致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情況。實踐證明,如果考試方法沒有相應的改革,思想政治課的改革就難以深入開展。因此,現在必須把考試方法的改革特別是畢業和升學考試改革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

2、應盡快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目前中學政治教師隊伍總的來說是好的,但還不適應思想政治課改革的需要。當前不僅要下大力氣提高在職教師的素質,還應對師範院校的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教學內容應與中學課程設置對口,在分配時應堅持麵向基層、麵向學校,保證更多的畢業生從事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工作。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有一些相應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