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強學習環境管理和信息資源利用策略的指導
學習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因此,需要對學習環境進行管理和優化,使之有利於學習。優化環境管理,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第一,優化學校、家庭和人際環境。學校和家庭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環境。
因此,優化學習環境首先要營造一個和諧和充滿生機的校園文化,輕鬆的、愉快的家庭氛圍。有人通過對高考狀元家庭的研究發現,高考狀元的家庭或貧或富,但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大多十分詳和、民主、溫暖。當然,環境總是不能離開人的。因此,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善於調節師生關係、生生關係、母子父子關係等學習中的人際環境,這樣才會使自己覺得環境的可親、可愛,從而有利於學習。
第二,注意選擇和保持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和保持良好的學習環境,如學習時要注意室內良好的通風,保證室內空氣新鮮;要在明亮的光線下學習,不要在月光、昏暗的燈光以及在直射的陽光下看書,白天學習應多用自然采光,要注意保持窗戶玻璃的清潔;盡量避免噪聲幹擾;選擇合適的桌椅高度,端正坐姿,不要胸靠桌子,眼與書本保持30~35厘米的距離,等等。
第三,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信息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在學習活動中信息既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又是達成學習目標的重要工具。信息的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各類圖書資料、計算機軟件、光盤、圖片資料等,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信息對學習的意義,了解各類信息的特點,教給學生獲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能根據學習任務主動地去獲得各類信息。
3.科學用腦,提高學習效率
大腦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科學開發和利用大腦,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
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學習時注意以下幾點,有利於大腦功能的充分發揮。
第一,各種感官協同並用。大腦的不同區域分工仔細,執行著不同的任務,構成許多不同的功能中樞,學習時各種感官若能協同進行,就能拓寬神經通路,調動各個神經中樞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如果學習時隻使用單一的感覺器官和大腦的部分區域功能,而把大部分區域功能閑置起來,這不僅造成腦資源的浪費,而且也會影響學習的效率。
第二,注意勞逸結合。首先,要科學地安排學習和休息時間。每次持續學習的時間不宜過長,學習一段時間後,就要適當休息。休息有安靜休息和積極性休息兩種方式。睡眠是最基本的休息方式,對消除疲勞、促進記憶、減少遺忘等有重要作用。學生一定要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科學睡眠,提高睡眠質量。
除善於休息外,還要注意合理作息,使生活有一定的規律性,形成良好的習慣。
如把每天的活動安排成一個大體固定的作息時間表,到時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形成習慣,就可以事半功倍,減輕大腦負擔,有利大腦和身體的健康。生活雜亂無章,容易產生疲勞感。其次,要動靜交替。大腦皮層各個區域經常交換著進行學習,能有效防止大腦某一區域的疲勞。因此,不同性質的學習內容互相輪換,動靜配合,可以使大腦皮層保持長時間的工作能力,有效發揮各個區域的功能。
第三,合理營養,飲食衛生。大腦在工作時間需要氧和能量,如果沒有及時的營養供給,沒有足夠的、合理的能量補充,要完成極複雜的功能活動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保證大腦各種所需營養的供給,定時、合理地吃好一日三餐,同時還應注意飲食衛生。
第四,開發右腦,挖掘大腦潛能。大腦有無限的潛力,我們應通過勤於用腦、勤於動手、開發右腦的途徑,充分挖掘大腦的潛力。
第五,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良好的情緒,能使大腦處於興奮狀態,促使人去積極地思考和成功地解決問題。因此,科學用腦,必須學會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使其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