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初中課堂教學行為現狀分析與優化策略(4)(3 / 3)

(2)學生群體學習行為

生生之間共同參與學習活動的行為叫學生群體學習行為。本研究認為,合作、討論、交流、競爭等學習活動的參與主體是學生,由生生之間共同完成,因此把這些行為歸為學生群體學習行為。

第三節 初中課堂教學行為現狀分析與研究

新課程改革實施後,廣大一線教師以新理念為指導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初中課堂教學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那麼,當前初中課堂教學行為的狀況如何呢?

還有哪些教學行為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優化呢?對此,筆者以“初中課堂教學行為分析框架”為基礎,深入初中課堂教學現場,通過問卷、觀察等方法,對初中課堂教學行為現狀作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一、初中課堂教學行為調查

(一)問卷設計與樣本描述

1.問卷設計

本研究以初中課堂教學行為分析框架為基礎,設計了《初中課堂教學行為調查問卷》。在問卷的編製過程中,筆者多次同初中教師就問卷內容進行討論,並根據試測結果反複修改,最後確定了講述行為等14種教學行為作為問卷調查的內容。由於對講述行為、反饋矯正行為、麵向全體行為進行全麵調查所需考察的內容較多,不適宜使用選擇題的形式,故分別為其設置了多道評分題目,請學生進行客觀評分,作為調查一。而導入行為、聲像呈示行為、指導行為、評價行為、作業行為、激勵行為、信息選擇行為、元認知行為、時間管理行為、環境管理行為及科學用腦行為則采用選擇題的形式調查,即調查二。

另外,我們認為問答行為更適合通過課堂觀察獲取實際結果,故未將此行為列入問卷調查中,而是對其進行了專門的課堂問答行為觀察研究。

2.樣本描述

本研究在華東某市選取了教學水平中等的城市初中2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調查樣本的選取采用隨機抽樣方式,在2個學校的各個年級分別隨機抽取2個班級進行調查。問卷共發放449份,其中,調查一回收276份,回收率為61.47%,有效問卷250份,有效率為90.58%;調查二回收449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429份,有效率為95.55%。調查一的有效樣本具體為七年級86人、八年級85人、九年級79人。調查二的有效樣本具體為七年級151人、八年級148人、九年級130人。調查結果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為確保調查結果的真實有效性,調查在2010年10月下旬期中考試後進行。因為經過兩個多月的學習,這時各年級學生對課堂教學行為都有了較深的感受,對問卷內容能作出較客觀的回答。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主教行為

(1)講述行為

講述行為是課堂教學行為研究中最重要的主教行為之一。教師講述的質量如何,學生是否滿意,某種意義上就決定了教學的好壞。當前初中課堂教學中的講述情況到底如何呢?本研究根據初中教學實際,在教師講述行為方麵設置了十個評分項目,要求學生在1~10分之間對每個項目進行評分,並且把“9~10分為優,7~8分為中,5~6分為差,5分以下為不及格”作為評分參照。

筆者分別統計了每一項目的平均分和標準差及總體的平均分和標準差,並進行了單因素方差分析。語、數、英三學科所有項目的平均分都在8.5分以上,說明講述行為總體表現良好。經F檢驗,講述行為在學科上有顯著差異。其中,數學學科平均分最高、標準差最小,而英語學科平均分最低、標準差最大,表明數學學科的講述行為在三學科中最好,英語學科的講述行為稍差於其他學科,且學生對英語教師的講述行為的感受度上有兩極分布的態勢。從各項目的具體情況來看,項目7“教師講述時能與板書、多媒體恰當配合”,項目5“教師課堂講述重點突出、目標明確”這兩點做的較好。項目8“教師講述時能用肢體語言恰當配合”,項目4“教師講述常有重複、停頓”以及項目10“教師點撥、提問、評價的語言清晰簡明,對您有啟發性”這三個方麵得分情況稍差於其他項目,這說明講述行為在這三個方麵問題相對較多,需要特別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