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初中課堂教學行為現狀分析與優化策略(4)(2 / 3)

⑤教學倫理行為。同一種行為因為教師不同的行為方式而體現出不同的倫理觀念,對於尊重學生、公正教學、體現教學教育性的行為皆可稱教學倫理行為,它也是一種典型的特征行為。教學倫理精神反映在教學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學生的尊重、給予學生思想、個性的自由以及機會的平等。當教師以倫理的精神關注並充實教學生活的時候,整個教學過程就會變成人道、平等、自由的關注人、尊重人的過程。因此,教師隻有具有教學倫理的精神,才能充分認識和理解教學的人性內涵,尊重學生、愛護學生。

2.學生學習行為

(1)學生個體學習行為

學生個體為了促成有效學習獨自進行的顯性或隱性的行為皆稱為學生個體學習行為。具體可分解為認知行為、元認知行為和資源管理行為三類。

①認知行為。當代學習理論研究表明,學習的認知策略主要包括了信息選擇策略、複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等幾個相互聯係和交融的內容。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行為主要包括了信息選擇行為、記憶行為和知識組織行為。

信息選擇行為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恰當選擇學習目標,有效處理學習內容的相關信息的行為。信息選擇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學生對信息的選擇和處理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成敗和效率的高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常用做筆記、畫線、寫提要、自我提問等輔助自己選擇有用信息。

鞏固舊知識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而記憶作為鞏固舊知的必要手段,可以說是學習的基礎。學生通過調動多種感官通道,采用各種策略識記知識的行為稱為記憶行為。它是加強新舊知識聯係,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行為。

知識組織行為是指學生采用諸如列提綱、列表格、畫關係圖等方式,按照一定的邏輯、類別、結構組織零碎的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係統的行為。知識組織在形成知識結構的過程中有獨特的作用,能有效地加強與提高對材料的識記、理解與表述。學生能否熟練地使用知識組織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認知水平的高低。

②元認知行為。元認知是個體對自身活動的認知,是個體所具有的關於自己思維和學習活動的認識,以及對自身認知過程進行計劃、監控、調節的能力。

元認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效率和有效性程度。根據元認知參與學習過程發揮功能的不同,學生的元認知行為具體可分為元認知計劃行為、元認知監控行為和元認知調節行為。

元認知計劃行為是指在學習活動前,對認知目標、學習步驟、時間及完成任務的具體方法等進行設計和規劃的行為。

元認知監控行為是學生根據認知目標對自身認知過程進行評價、反饋和監視的行為。譬如學生在閱讀時的自我提問、跟蹤注意、監察速度和時間就屬於元認知監控行為。

元認知調節行為是指根據監控結果,針對發現的問題,學生采取修正措施的行為。

③資源管理行為。有效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學習者對學習時間、環境等學習資源的有效利用。學習不僅依賴於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也要靠學生對學習資源的科學管理。因此,學生的資源管理行為對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起著重要作用。根據學習資源種類的不同,可以把資源管理行為分為以下三種:時間管理行為是指學生對時間進行有效管理和科學利用的行為。學習時間是有限而寶貴的,要想提高學習的效率,就要有計劃地利用時間。

環境管理行為是學生對學習環境進行管理和優化的行為。學習環境既指學校、家庭環境,也包括人際環境,以及各類圖書資料、計算機軟件、圖片資料等信息資源。學生管理、優化周圍環境,為自己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有利於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科學用腦行為指學生對大腦科學開發和利用的行為。大腦是進行學習的必備工具,也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之一。腦科學研究表明,科學開發和利用大腦,有利於大腦功能的充分發揮,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