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家人心情:愛心家庭心理學11(2 / 3)

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孩子有著最直接、最持久的影響。因此,為孩子樹立大方的榜樣,是父母的首要任務。如鄰居來借東西時,應熱情地借給對方;在家裏上敬老,下讓小,夫妻之間不要斤斤計較;還可以在孩子熟悉的人群中尋找大方的榜樣等。

要讓孩子學會分享,變得大方,還要從家庭中做起。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家裏好吃的東西並不是隻有孩子能吃,好玩的玩具人人都能玩。比如,買回來的水果不要全部給孩子吃,要讓孩子親自把水果分給家庭成員,與家人共享;多給孩子與其他孩子相處的機會,讓孩子帶著玩具和其他孩子交換著玩,讓孩子體驗共同遊戲的樂趣,增加與人分享的經驗。

當然,父母也要注意,糾正孩子的小氣行為,不能一味地強求孩子與人分享。如果其他孩子要孩子心愛的玩具,父母就強迫孩子給其他孩子,這會讓孩子覺得分享毫無樂趣,隻是一種不得不為之的不愉快的義務而已,不利於豁達、大方性格的自然成長。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將好玩具、好東西與別人分享的時候,給予及時的肯定、讚許,相信孩子將會逐漸改掉小氣的毛病。

孩子為什麼老愛打“小報告”

小虎和妞妞是姐弟,有一次,在外邊玩,妞妞推了小虎一把。小虎流著淚水跑到媽媽那裏去打“小報告”:“媽媽,剛才在外麵玩的時候,姐姐故意推我!”媽媽正在做飯,聽到小虎的“小報告”後,隨意地說:“哦,你姐姐做得不對,等會我去說她去。”小虎聽到了媽媽的答複後,滿意地出去了。

隨後的日子裏,媽媽就開始不斷地接到了小虎的“小報告”:“媽媽,我要玩小汽車,姐姐不讓我玩……”,“姐姐洗手的時候玩水,袖子打濕了,我就不會……”,而且範圍也開始擴大,從家裏到幼兒園裏的事情,無論大小都向媽媽報告。

小虎的報告雖然讓媽媽了解了妞妞的一些行為,但是太多的“小報告”也讓媽媽產生了一絲憂慮與不安,覺得孩子有點像個小偵察員一樣,整天忙著找別人的錯誤,然後檢舉揭發,這對孩子將來與人相處肯定非常不利,孩子可能很難交到朋友。可是,如果不讓孩子打“小報告”,又擔心孩子會混淆是非對錯,媽媽可真是有點不知如何是好了。

孩子有一個很普遍的行為特點就是愛打“小報告”:有時是和別的小朋友發生糾紛,向父母訴說對方的不是;有時是為了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向父母打“小報告”;有時甚至是跟孩子無關的事,看見了也跑來向父母訴說……。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弄得父母們焦頭爛額,疲於應付,甚至還會對愛打“小報告”的孩子產生不快。也有的父母感到奇怪,孩子為什麼那麼愛打“小報告”呢?

其實,不管父母們如何看待和“處理”孩子的“小報告”,都應該了解孩子打“小報告”

的背後,在孩子的小小心靈中,也有著孩子自己的原因。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發生糾紛,或受了委屈,而向父母打“小報告”,實際上是孩子為了宣泄緊張情緒、減少憂慮,以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方法。

孩子因為年齡小,正在形成潛在規則意識。因此,孩子常把父母的話當成不可違背的規則,如洗手時不要把衣服弄濕了。一旦有別的孩子違背了這些孩子所熟悉的規則,往往會給予特別關注,認為規則是不能違反的,從而向父母打“小報告”舉報這些行為。

孩子向父母打“小報告”,除了因為開始有了道德的觀念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向父母表達“他這樣做不對,而我沒有這樣做,我是好孩子”的心理,孩子希望能引起父母的注意與關懷,以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特別是一些表現得很“乖”的孩子,因為乖巧,很少受父母關注。當乖孩子看到調皮一些的孩子受關注而自己卻“默默無聞”,不被父母注意,就隻好通過打“小報告”這種獨特的方式來告訴父母,“哎,這次你們該看看我啦,我也很棒!”

同時,孩子打“小報告”也是為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孩子沒有生活經驗,遇到問題時常手足無措,又缺乏和別的小朋友協調的能力,所以在遇到自己無力解決的“糾紛”時,隻能以打“小報告”的方式向父母尋求幫助來解決問題。

此外,孩子比較喜歡模仿,當孩子對某些事情難以做出是非判斷時,就會以打“小報告”

來試探父母對這一事情的反應。如果父母持肯定或不在乎的態度,孩子就會模仿這一行為。比如,孩子看到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也想這麼做,就會向父母打報告。如果父母隨口應付一下,那麼孩子就會認為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進而模仿這種行為。

孩子打“小報告”,大多沒有什麼惡意,是希望能從父母那裏得到安慰,獲得父母的關注,以及希望從父母那裏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小報告”最好不要隨便表態,要先了解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並在日常生活裏多加引導,才能避免孩子將“小報告”視為處理事情與吸引注意的唯一手段,喪失了獨立處事的能力,甚至用來達成個人目的。

首先,孩子會打“小報告”,主要是因為孩子的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因此,父母要認真地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能夠得到發泄,而不是急著為孩子討“公道”,而且還應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想法說清楚。如孩子打“小報告”說哥哥欺負了他的洋娃娃,父母可以這麼問孩子:

“你哥哥欺負你的洋娃娃?那你希望哥哥要好好對待你的洋娃娃,是這樣嗎?”父母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有助於孩子產生被了解、被關懷的感覺,對哥哥的怒氣就不會那麼大了,父母接下來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其次,孩子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與人產生糾紛,發生爭吵在所難免,向父母打“小報告”,固然有不知如何處理的因素在內,但孩子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能討父母歡心、不必自己花腦筋想解決辦法等。因此,父母應當引導孩子自行解決。如上麵的例子,父母明白了孩子的想法後,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你跟哥哥之間的事情,媽媽無法插手喔,不過你可以自己好好地跟哥哥講,請他不要欺負你的洋娃娃。”或者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解決,如“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呢?”聽聽孩子是怎麼說的,如果孩子對這個問題並沒有答案,父母可以提供給孩子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這樣孩子有了信心,又有了方法,會較少用打“小報告”的方法,從父母那裏得到解決方法了。

然後,對於孩子的規則意識,父母可以試著告訴孩子,雖然父母定了這樣的原則,但並不意味著其他孩子不按照這個原則來做就是錯的,而且孩子有很多很多,自然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讓孩子意識到規則不是固定不變的。

最後,年齡小的孩子,往往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和別人,常常能看到並評判別人的缺點和錯誤,卻不善於分析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多看別人的長處,引導孩子去發現其他孩子身上的一些優點,讓孩子明白,一個人有缺點,但他也會有好的地方。

為什麼孩子那麼挑食

鄭女士最近很苦惱:每次給女兒做了一桌子的飯菜,可是女兒就是不願意吃,還口口聲聲喊著媽媽要把她養成豬!可是,女兒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不吃怎麼能行?營養要全麵才能健康啊,怎麼能隻按自己喜歡吃的吃呢?鄭女士覺得女兒真是越來越不聽話了。

其實,很多父母都很注意孩子的飲食問題,覺得孩子大口吃飯是一種健康的表現,認為給孩子準備豐盛的飯菜就營養全麵。還有的父母喜歡看到孩子規規矩矩地吃,討厭喊了好幾遍而無動於衷的孩子。生活中,有的孩子在吃飯的問題上是叫父母操夠了心,不僅要追著喊,還要一口口地喂,飯菜都涼了,父母一次又一次地加熱,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不願意吃。於是,父母生氣,開始責打他,用盡了哄騙、威脅等方法讓孩子吃飯,但是都沒有什麼用,父母自己還心疼得要命。加上孩子挑食、偏食,父母真是無能為力了……

對於這種情況,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不聽話。但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有太多的媽媽關注孩子的吃飯問題,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麵的成長,而且有的媽媽在給孩子吃飯時會哄孩子吃。比如,媽媽會說:“孩子乖,來,為了媽媽吃上一口!”於是孩子吃了,但是心裏卻覺得是為了媽媽做了一件多大的事情似的。等下次媽媽再叫孩子吃飯,孩子也許會提出一些要求來,這樣媽媽就很難再叫孩子吃飯了。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斯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讓一群孩子吃他們自己想吃的食物,而讓另一群孩子吃大人為他們準備的食物,研究的結果非常有趣:那些高興吃什麼就吃什麼的孩子比另一群自己沒有選擇食物權利的孩子,反而長得較高、較重,而且較健康。有時這些孩子實際隻吃那麼一兩樣自己喜歡的食物,對自己不喜歡的一口都不吃。有時他們一天隻吃很少的食物,有時一天三頓吃得都很多。仔細統計他們吃飯的量和質,也許每一餐並不足夠或均衡,但是一星期下來,食物的攝取居然是足夠的,且又均衡!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體內就有一種技能,這種技能能獲得營養的均衡。所以,當媽媽的不必剝奪孩子的這種權利,讓他們充分發揮本能需要吧。

吃飯,是一種非常快樂的時光,父母和孩子都有權享受這個時光。雖然幼小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指點,但是卻不意味著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許多父母養成了替孩子挾菜、喂飯的習慣,這樣的習慣一定要改,要擺脫給孩子當服務生的心理,讓孩子自己去做,他會覺得更快樂。孩子吃多吃少,怎麼吃,父母都不要去理會他。隻要給孩子一定的幫助就可以了,因為他們畢竟還小。

有些孩子可能昨天吃了兩碗飯,而今天隻吃了半碗,感覺孩子可能沒有吃飽。其實想想自己,也是會有吃得或多或少的時候,何況是孩子呢?

但是父母應注意,不要用甜點,如冰激淩、飲料等來誘騙孩子吃飯。如果孩子想吃蛋糕或小點心,父母就給他們,但是不要給太多,因為量不多,孩子很快就餓了。即使全家人都吃完了,孩子不吃,父母也不要操心,一會孩子肯定會餓。如果孩子這頓沒有好好吃飯,父母就將所有的零食都收起來,等孩子充分體會到餓的滋味後,他們就不會再鬧著不吃飯了。

有些父母看著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吃飯,心裏很著急,對孩子嘮嘮叨叨的,沒有人在吃飯時喜歡被嘮叨的。孩子不喜歡吃時,可以請他離開餐桌,你們繼續愉快的享用。如果想討論孩子吃的問題,等吃飯後,找一個適當的溝通時機,和孩子好好談談。記住,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能少操心就少操心。

孩子的情緒為什麼如此多變

7歲的佳佳跟著媽媽和奶奶去商場,佳佳看上一隻漂亮的玩具熊,要求媽媽買下來。媽媽說昨天不是才買了新款的芭比娃娃嗎?佳佳撒嬌一定要媽媽買,媽媽不答應,佳佳馬上淚流滿麵……

8歲的強強看見鄰居小朋友龍龍手中拿著一輛玩具小坦克,興致勃勃地跑上前要拿,龍龍不給,強強幹脆搶了過來,跟在身後的爸爸奪過坦克還給龍龍,還訓斥強強,“跟你說過多少遍不許搶玩具!你怎麼不長記性?”強強愣了一下,隨即放聲大哭……

這樣的情況很容易發生在低年級孩子身上,每個當父母的遇到後都會覺得很苦惱:剛才還在有說有笑的孩子,突然之間號啕大哭起來,父母看著變化多端的孩子,心裏總會有一些困惑:孩子的情緒為什麼如此多變?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心理學家分析說,孩子有時煩躁、有時羞怯、有時快樂、有時興奮、有時怒氣衝天,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父母一方麵應懂得理解孩子的這種很正常的心理,另一方麵要明白如何對待孩子的這種心理。

從孩子的心理發育來看,孩子的心理發育不成熟,有時某句話、某個動作會影響孩子一天的情緒,甚至挫傷孩子幼小的心靈。因此,父母要有意識地以愉快、喜悅的情緒去感染他們;應對孩子充滿摯愛之情;應該能夠自覺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要適合孩子的情感體驗。比如端正家長的言行、對待事物的態度,經常播放一些輕鬆舒緩的音樂,對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有一定的作用;給孩子講一些笑話、小幽默,使孩子輕鬆愉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多采用正麵的教育,教孩子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及願望。有時候孩子不願意訴說,他們更願意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用繪畫等方式表達。

鼓勵孩子把高興的事說出來與朋友分享,難過的事說出來尋求解決的辦法。

除此之外,父母還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學會用適當的方法表達喜怒哀樂

父母自己應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喜怒哀樂,孩子潛移默化中就會模仿學習。很多研究表明了父母榜樣作用的巨大力量,以及父母與孩子的情緒交流對孩子的良好作用。父母應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的各種情緒,因為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所以要了解原因。隻有孩子的各種情緒得到適當的宣泄,才能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時,父母心平氣和往往能撫平孩子受傷的心。

二、懂得和孩子分享快樂

父母應懂得和孩子分享快樂,鼓勵孩子多交朋友,並與他人融洽相處,學會分享,讓孩子在“快樂中學會快樂”,快樂每一天。

三、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來講具有很好的效果。良好的家庭氛圍能使人心態平和,同時促進孩子的學習欲望,對孩子素質的提高很有好處。隻有家長教育子女的素質提高了,掌握了現代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與方法,就不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在孩子最需要我們幫助和關心的時候,用最低級的語言,甚至是不道德的手段“對付”他們,傷害他們。

四、運用藝術語言

如果你隻是不斷的嘮叨,孩子的情緒也會發生強烈的變化。因此,父母要學會用藝術的語言來教育孩子。比如“記得在晚餐前將你的房間清理幹淨。”這樣的說法能給孩子喘息的空間。

對年紀較小的孩子,等到時間快到了,他卻什麼都還沒做,才平靜地說出處罰的方式,但是要用正麵的說法。“等你洗完澡才可以看電視。”這種說法比較好,像“除非你洗好澡,否則不準看電視”這樣的說法是不好的。

對於年齡稍微大一些的孩子來講,要協商製定罰則的約定,規則要清楚,然後微笑地走開。最後是關鍵的時刻,萬一時間已經到了,可是工作還沒做,那麼隻要遵照罰則即可,不需要再討論,因為約定就是約定。

五、不要對孩子大發雷霆

不要對孩子大發雷霆,首先,應懂得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懂得給孩子足夠多的關愛,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其次,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不去限製孩子的合理活動。最後,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孩子平等地站在一起,和孩子商量。

如果是在公共場合,父母最好也要抱一抱孩子,但是不要著急於哄孩子,支持孩子在公眾場合宣泄內心的憤怒。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建議做一個比較有趣的替補活動,或者給孩子一個選擇:要麼停止哭泣,繼續當時的活動;繼續哭泣,父母可以選擇不參與活動。如果是在家裏,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你哭吧,我去另外一個房間了,你決定不哭的時候再來找我。”隻要沒有了觀眾,孩子的哭鬧就會很快停止。

六、不要威脅孩子

孩子大發雷霆時父母和孩子的溝通要非常注意。首先,不要威脅孩子,願望得不到滿足對孩子來說僅僅是一種失望,受到家長的威脅則會深深地刺痛他們幼小的心靈。其次,不要懲罰孩子,懲罰隻是在渲染家長的權威,卻會造成孩子將來必須在嚴格管製之下才能遵守規則,沒有人管、沒有懲罰的威脅,孩子就不自覺了。最後,不要賄賂孩子,否則在孩子看來修正自己行為的動機是為了得到獎賞,而不是這種行為是不恰當的。

父母還應該明白,孩子情緒多變往往是孩子特殊階段心理造成的,在年幼的孩子身上最為常見,這是孩子智力發展的一個過渡階段。往往是因為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沒有耐心等待,又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於是就付諸行動——發脾氣。父母要有一定的耐心,幫助孩子度過這一心理階段,使孩子盡快成熟起來。

孩子為什麼愛害羞

樂樂在家裏是一個挺活潑的孩子,可如果家裏來了個陌生的客人或是換了個環境,就不一樣了。比如,讓孩子喊“叔叔”、“阿姨”,孩子會退到了父母的身後,用父母的衣服擋住自己的臉蛋兒。於是,父母隻好尷尬地笑一笑,道上一句:“孩子就這麼愛害羞,沒辦法。”樂樂聽到了這話,不樂意了,叫道:“我不是害羞!”父母問道:

“那是什麼呢?”樂樂則支支吾吾地說不出來。

雖大人說樂樂是害羞,但樂樂卻認為是因為自己以前根本沒見過對方,感到不適應,不願意喊而已。但父母的話卻讓樂樂產生了自己是不是害羞的困惑。因為父母介紹樂樂時似乎總說他是個害羞的孩子,於是,很多小朋友都以為樂樂是害羞的孩子。

而樂樂的害羞也似乎變得更加厲害了。比如,不敢參加很多小朋友一起玩的遊戲;上課時不敢回答老師的問題,即使回答了聲音也像是蚊子叫一樣……。原本活潑大方的樂樂變成了害羞的樂樂。

害羞是孩子一種很常見的心理反應。害羞的孩子傾向於逃避社交場合,很少主動與人交流。孩子過分害羞會引起一連串的問題,妨礙孩子正常社會交往的發展。時間長了,害羞的孩子還會表現出內向、膽小、缺乏自信、沒有主見等情況。每一個害羞孩子的父母都肯定會為孩子表現出來的害羞所困擾,特別是父母為外向性格的人時,就更是為孩子擔憂了。因此父母應找出孩子害羞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打開孩子害羞的心理,讓孩子變得開朗起來。

那麼,孩子到底為什麼愛害羞呢?

首先,孩子害羞心理的產生無疑與孩子的父母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父母本身的氣質就是害羞內向型的,那麼孩子很可能也是比較害羞的。害羞內向型的父母一般與外界的交往較少,與同事、鄰居和朋友的聯係也不多,這在無形之中減少了孩子的交往機會,而孩子越缺少機會鍛煉,他的害羞行為就越發嚴重。而且孩子喜歡模仿父母,父母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影響都很大。試想,如果父母經常是沉默和害羞,不善於與別人交往,比如家裏來了客人父母寒暄兩句後就沉默寡言,家裏急而沒有的東西也羞於向鄰居家去借,孩子自然隻能從父母身上學到害羞與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