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態度上有一定的問題,也會使孩子產生害羞心理。例如,父母忙於工作沒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缺少交流;孩子吵鬧時,就指責孩子;孩子跑來問問題時,不是數落孩子一頓,就是要孩子離開。孩子一再被拒絕,便會在日後造成遇事害羞、怕生的心理。
最後,孩子會很自然地對主要照顧者父母等產生強烈的依賴感。如果父母忽略了對孩子行為上的影響,容易造成孩子對人產生畏縮、不信任感,從而間接地影響了孩子日後與人相處。
從現代居住環境的情況來看,現代的孩子由於居住環境的變化而減少了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也是孩子產生害羞心理的一個原因。因為缺少同齡的夥伴,社會接觸麵也較窄,以及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知識、經驗和技能,不知道如何主動與人交談,或使談話繼續下去,這些因素都會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產生害羞、怕生的傾向。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但有的孩子因為缺乏自信心,所以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從而不敢與人交往。而且,由於擔心缺點被人發現,因此便選擇退縮和逃避來掩飾自己,盡量躲避一些公開或陌生的場合,以掩飾自己的缺點。比如,有的孩子認為自己不會說話,即使說話別人也不愛聽,生怕自己在別人麵前出洋相,招來嘲諷與譏笑,於是在交際場所裏常常難以啟齒或手足失措,羞於發言。
除此之外,很多孩子害羞,也是因為自小受到父母等成人灌輸的觀念影響。如例子中的小樂。有些孩子隻是比較含蓄,但若父母不斷說他是個害羞的孩子,再加上親戚朋友和學校同學不斷提醒,結果,會使孩子真的變成一個畏縮害羞的孩子。
其實,害羞也有一些好處。比如,可以減少危險的發生,可以間接訓練孩子的觀察、比較和鑒別能力等。但是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需要交流和表達的世界裏,父母還是應該幫助孩子克服害羞,走進世界,展現孩子的優秀之處。
幫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父母首先要理解、體諒孩子害羞心理,不要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對待孩子,要避免當別人的麵命令孩子做孩子不願意或不會做的事,甚至責備孩子。比如,孩子不願在客人麵前說話,父母說孩子“就是這樣害羞,見到客人總是扭扭捏捏”。父母的話讓孩子聽了,會以為自己的個性就是內向、害羞,而視害羞為理所當然,不利於父母的教育。
其次,父母還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多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在集體中,孩子會找到自己的快樂,這樣,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相對就減少了。在集體中表現自己,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對於克服孩子的害羞心理也是一種促進。
最後,父母應多鼓勵孩子與別人交往,也可以讓孩子有準備地與陌生人、陌生環境進行接觸。如,在路上,可讓孩子知道將去哪裏,讓孩子知道或回想一下那裏的大人或小朋友的名字,可能玩的遊戲,到那兒後怎樣與別人打招呼。不過父母不要刻意的強調,而是隨意一些地告訴孩子,免得增加孩子的焦慮情緒。
父母還可以讓孩子多開口和陌生人交流,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害羞的心理。比如,孩子喜歡一個玩具,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對營業員說:“我想買這個玩具,請問多少錢?”如果孩子不願開口,就不買玩具。當然父母可以先說一遍,讓孩子學著再說一遍,不管孩子說得好不好,聲音夠不夠大,父母都應該鼓勵孩子。慢慢地,孩子就習慣了。
改變害羞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父母應當有耐心,應當信任孩子,一定不能操之過急,給孩子施加壓力,多給孩子及時、適當的鼓勵,這樣才能讓孩子開朗活潑起來。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上幼兒園
東東是個4歲的孩子,按說應該送進幼兒園了,但是媽媽卻沒有一點辦法。因為東東總是不願意去幼兒園。每當東東感到要去幼兒園了,就哭著喊著,硬說媽媽不要東東了。更有甚者還找借口,說身體不舒服不肯走;媽媽好不容易把東東帶出家門,東東卻依然憋著小臉哭著要回家!好不容易送進了幼兒園,當媽媽要離開的時候,東東就抱著媽媽的腿不肯鬆手。看著小家夥又是鼻涕又是眼淚的,當媽媽的心疼極了。
但是不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又該如何是好呢?自己要上班,孩子誰來照顧呢?
經過和幼兒園的老師溝通後,媽媽了解到,東東在幼兒園表現得緊張、壓抑,總說有小朋友欺負自己,不和別的孩子玩耍,甚至不吃不睡……對於東東的這種情形,媽媽很擔心。和東東交流為什麼不願意去幼兒園時,答案卻是讓媽媽充滿疑惑,孩子或者說幼兒園裏沒人陪自己玩;或者說幼兒園是個可怕的地方;或者說怕媽媽要拋棄自己……。媽媽看著孩子害怕的眼神,心都快碎了:如此下去該如何是好呢?
而對於年輕父母來講,將孩子送進幼兒園不僅能使孩子學到知識,還能使自己有更多的時間來工作。但是,對於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行為,父母往往束手無措。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是和他們的心理息息相關的。因為孩子長時間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們還沒有適應幼兒園這個集體生活,當父母要將孩子送進幼兒園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會有一種潛在的意識告訴自己:自己即將和父母分離了。因此,在前往幼兒園的時候,孩子大多不願意,因而會哭鬧不停。哭鬧大多是父母所要經曆的第一大關口,度過這個關口的重點就是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不要覺得把孩子送進幼兒園了,就萬事大吉了。孩子可能會抱著父母的腿,不願讓父母離開,可能是向父母編一些謊言說自己被欺負了,也可能是對幼兒園以及別的小朋友,表現得不感興趣,即使開始能安靜一會,也會很快地向父母要求回家。
看著孩子哭花了的小臉,父母心中自然是一陣陣地難受,而當看到別的孩子在幼兒園裏歡快地玩耍時,又是一陣地羨慕,同時也是滿腹地疑惑:孩子不都一樣嗎,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為了不去幼兒園而哭鬧,別的孩子卻能在裏麵玩得無比開心呢?
心理學家認為,雖然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原因是最為主要的,那就是孩子的分離性焦慮情緒。
分離性焦慮大多發生在學齡前兒童身上。因為在父母教育、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對父母會形成一種依戀關係,孩子懂得了父母在自己身旁,是自身安全和各種需要得到滿足的根本保證。因此,當孩子初次進入幼兒園,來到陌生的環境和人群麵前後,就會覺得失去了安全感,並出現明顯過分焦慮的情緒,甚至會無根據地出現種種奇怪的想法:擔憂父母可能會離開自己;擔心父母會發生危險,會發生意外,遭到傷害;擔心自己會大禍臨頭,會被拐騙等。因此,孩子會不願意離開父母,不願意上幼兒園。
有的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比較弱,也是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的原因之一。有的孩子由於性格內向或因為不懂得與人相處的技巧,在幼兒園裏無法與其他同伴融洽相處,自然也就沒有小朋友會和他一起玩,甚至會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排擠,那麼,孩子自然是不想上幼兒園了。
從家庭教育情況來看,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喜歡使用一些恐嚇性的語言,而這些語言通常與幼兒園有關,也是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原因之一。例如,當孩子的行為表現不好時,父母就對孩子說:“你再這麼不乖,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讓老師管管你。”這類恐嚇性質的話,可能會一時起到讓孩子聽話或安靜的作用,但是也會在潛意識中暗示孩子,幼兒園不是個好地方。因此,當父母讓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孩子自然就不願意去了。
進入幼兒園,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個大轉折,也是孩子接觸社會的第一步。因此,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做好從家庭到幼兒園的準備工作,讓孩子更快、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父母不要理睬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現象
孩子離開父母,初到幼兒園,因為分離性焦慮的心理難免會哭,隻要父母不把這種情況看得很嚴重,采取不予理睬的態度,那麼經過幾次後,孩子知道哭也沒用,以後就不哭鬧了,並逐漸對幼兒園的生活習慣起來。因此,父母對孩子上幼兒園時的哭鬧一定要理智,不能看到孩子哭鬧就表現出擔心的樣子,或總是不放心而久久不離開幼兒園,這樣做隻能加劇孩子的依戀和焦慮,並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有效的。同時,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減輕孩子焦慮的辦法,如在征得幼兒園老師同意的情況下,給孩子帶一件最心愛的玩具,這樣孩子在離開父母期間,會把依戀的情感暫時遷移到心愛的玩具身上,有助於減輕孩子的焦慮情緒。
二、給孩子找一些適當的反麵教材
父母可以故意說某某孩子不愛上幼兒園,每次去的時候都哭,真不乖,一點不勇敢,不是個好孩子。父母在說的時候一定要盡量讓孩子理解話語的意思,這樣孩子聽後知道在父母的眼裏不上幼兒園的孩子不是好孩子,那麼自己不上幼兒園會不會也被認為不是好孩子呢?於是,孩子就會逐漸改變自己的想法,思考自己要怎麼做。
三、在孩子是否上幼兒園的問題上父母意見應統一父母應該讓孩子上幼兒園,不要分成兩派,如果父母中有一方認為孩子不喜歡就不要去了,孩子也會認為幼兒園是可以不去的。同時,父母要向孩子灌輸幼兒園很好的思想,不能用幼兒園來恐嚇孩子,讓孩子產生懼怕心理;或者把父母對幼兒園及老師不好的意見在孩子麵前表現出來,孩子會發現父母對幼兒園和老師的敵意,從而不願意上幼兒園。
四、積極為孩子上幼兒園做好準備工作
父母也應做好孩子上幼兒園的準備工作。例如,經常給孩子講幼兒園的生活;告訴孩子幼兒園裏有許多小朋友,大家在一起做遊戲非常開心;也可以帶孩子到幼兒園走走、看看,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興趣。
五、堅持按時送孩子上幼兒園
父母要堅持按時送孩子上幼兒園,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為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適應的階段,孩子上幼兒園也一樣,父母一定要堅持直到孩子養成習慣適應了為止。當然,父母在孩子剛入幼兒園的時候,可以陪同孩子在幼兒園裏玩玩,當孩子與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師熟悉、親近起來之後,父母再逐漸減少陪伴的時間,直到最後完全放手,給孩子一個緩衝的時間。
孩子為什麼會撒謊
小明的爸爸要去朋友家玩,讓小明去外婆家玩,爸爸為了讓孩子答應,於是許諾星期天帶小明去遊樂場玩。小明很高興,然而星期天到了,爸爸卻食言了。而帶小明去遊樂場玩的日期無限期地推後了。小明的希望落空,他認為是爸爸在欺騙自己,在向自己撒謊。在小明生氣的同時,也從中得到了一些經驗:為了要達到目的,誇張一點說話、許諾也無妨,撒謊也是被允許的。
小明得到了這樣的經驗後,也開始模仿父母,開始撒謊了。比如,明明在外麵玩,卻告訴父母說自己在溫習功課……。小明的謊言雖然很拙劣,但有的時候,小明的謊言也能夠成功;有時候小明的謊言會被父母識破,這時小明往往會被父母責罰。小明被責罰後,又得到了一個經驗:撒謊被父母戳穿了,會被父母打,所以謊言一定要圓滿。於是,小明就開始思索如何能將謊言編得合理,不容易被識破,更能讓人相信……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說什麼是父母最擔心的,那大概就是孩子撒謊了。謊言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不僅會使孩子失去信譽,還可能會把孩子的成長引入歧途。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疑問,原本孩子是那麼的純潔、善良,怎麼突然就學會撒謊了呢?
想明白孩子撒謊的原因,要先從孩子的心理特征談起。因為孩子年齡小,心理發展不健全,因此有的孩子無法分清想象與現實,容易將未滿足的願望或幻想當成現實。
對待犯錯誤孩子,有的父母常采取打罵等懲罰手段,這樣可能造成孩子強烈的畏懼心理,為了保護自己,孩子可能以撒謊來逃避懲罰。也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話語過於相信,很少核實,於是孩子發現有些目的不能從正常途徑得到的,但可以通過撒謊得到。比如,有的父母很少讓孩子玩,孩子就會以“今天學校有事”等非正當途徑來實現玩的願望。
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的撒謊行為分為兩種:“過失撒謊”和“有意撒謊”。“過失撒謊”
主要是因為孩子沒有撒謊的動機而做出的行為,這種行為性質不算嚴重,也比較容易糾正。而“有意撒謊”則比較讓父母感到頭痛,大多是孩子故意編造,以達到造成某種的目的。
其實孩子的撒謊行為,大多是因父母等長輩影響造成的。例如,有的父母以謊言恐嚇孩子,希望孩子不要撒謊。以謊言來教導孩子不要撒謊,父母的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在教導孩子如何去撒謊,孩子也會效仿。
還有的父母給孩子提出一些兩難問題,使孩子不知怎樣回答,引逗孩子說謊。無奈之下,孩子隻好用一些善意的謊言,來哄父母等長輩開心。比如,媽媽問孩子是“是媽媽好還是奶奶好”,孩子往往感到很為難,不知道怎樣回答,為了不使媽媽失望隻好告訴媽媽,是媽媽好。
孩子撒謊很多時候是無意的,特別是在幼小年齡的孩子中,常有這種情況產生。因此,父母對待孩子的謊言一定要了解、分析孩子撒謊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根除孩子撒謊的毛病。
有的父母對撒謊的孩子施以重重的懲罰,但這種懲罰隻會使孩子認為,被懲罰的原因是謊言被父母戳穿了,而不是撒謊本身。結果隻會事與願違,孩子撒謊會更頻繁、更老練,就如同例子中的小明一樣。因此,父母麵對孩子的謊言要有一定的策略。
孩子撒謊了,說明孩子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會改正錯誤,並給孩子提供一個改正、補救的機會。父母此時還應耐心地教育孩子要勇於承認錯誤,要嚴肅地指出撒謊是一種錯誤的行為,讓孩子明白撒謊的後果。同時,父母也要進行適當地反思,父母是否在平時對孩子過於嚴厲,讓孩子隻能用撒謊來彌補自己的錯誤。
其次,要徹底改變孩子撒謊的習慣,父母還要以身作則,既不要自己撒謊,不要給孩子樹立撒謊的壞榜樣,也不要引逗孩子說謊。孩子說了謊,父母不要如臨大敵,而要坦然麵對,要讓孩子明白撒謊是沒有必要的,撒謊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才是關鍵。
最後,父母對孩子要多一點情感關注。有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關注得多,但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卻關注得少,以至於孩子跟父母間的情感變得生疏,孩子為了不影響父母和他們之間的感情,會很自然地選擇一個相對自己有利的表達方式。因此,父母不要一味認為撒謊是孩子的錯,而要將之視為孩子的一種求助信號,多關心關心孩子的心理世界。
孩子為什麼會嫉妒
3歲的君君是一個很漂亮的小女孩,不過有段時間卻被媽媽狠狠地批評了一番。媽媽說她太愛嫉妒了,太自私了。為什麼呢?原來,君君有一個小妹妹,非常可愛。朋友來訪時給君君的妹妹帶來一個漂亮的芭比娃娃,然後就和君君的父母聊起了天。君君看著幫娃娃換新衣、新鞋的妹妹,非常生氣,於是衝過去搶過芭比娃娃,丟在地上,並大聲說:“臭芭比娃娃,好醜好醜!”妹妹哭了,君君的父母也非常尷尬。
君君雖然被媽媽批評了,但很不服氣,總覺得媽媽偏心,不喜歡自己了,而隨後的一些事情似乎證實了君君的判斷。父母買了很多新玩具、新的故事書給妹妹,都沒有自己的份兒。雖然父母經常向君君解釋那是妹妹所必需的,但君君根本不聽,總是趁著父母不注意的時候打妹妹或搶妹妹的玩具。君君的父母看著君君那雙飽含著嫉妒的眼神,真是一籌莫展。
妒忌是人類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感情之一。從心理學上來看,妒忌是一種不健康但又常見的消極情感。和父母等大人們一樣,孩子也會妒嫉,而且孩子的妒嫉心理往往更加強烈且奇特。當孩子發現別人那兒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孩子的兄弟姐妹“分擔”了父母的愛時,孩子的內心都會有一種小小的嫉妒油然而生,甚至會慢慢壯大,表現出不願意讓父母親近或恨其他孩子的樣子。
孩子的嫉妒,不僅在家裏有,在學校裏也有。如果父母稍加留意,也不難發現:孩子會因為鄰桌贏得了一朵小紅花或受到老師表揚而悶悶不樂;或對別的小朋友在遊戲中勝利了而感到不快;或對別人穿上了好看的新衣而莫名其妙地耿耿於懷……有人經過研究後發現,孩子大概從1歲左右就會開始產生嫉妒心理,2~3歲時嫉妒心理會變得比較明顯。有些父母可能覺得奇怪,孩子生理、心理發育得都不完全,甚至可能連很多情感究竟是什麼還分不清的時候,怎麼就會產生了嫉妒的心理呢?
心理學家分析表明,孩子2~5歲時期,是一個認識自我的時期,孩子會把自己當作一個真正的獨立個體來認知。而孩子認識自己的方法,就是靠主動地把自己和其他的人來做比較。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件也許父母並不是很在意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如“別人有,我沒有”,“媽媽抱妹妹,沒有抱我”等細節,卻很可能激起孩子的嫉妒之心了。這些小事卻會被孩子認為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從而生氣或哭泣,甚至攻擊別人。
孩子嫉妒心理的產生也有父母教育方法不當的因素。孩子總會毫不掩飾對一個人或者一件東西的欣賞,會毫無顧及地表達出自己的喜愛。當孩子告訴父母某某同學多麼優秀的時候,有的父母便拿孩子的短處去跟孩子崇拜的人的長處進行比較,然後對孩子進行批評,比如,“看人家多聰明,多努力啊!哪兒像你這麼懶啊!”等。父母的這種批評式教育方法,很容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極大地影響孩子的自尊心。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被父母批評,而又無法超越自己欣賞的對象時,便會產生嫉妒的心理。